末代太监孙耀庭口述皇宫秘闻:夜晚伺候嫔妃时,鞋里都要放只苍耳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离世距今不过二十来年。他不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而是真切历史的见证者。
孙耀庭在晚年时,将自己在清宫的见闻经历口述给相关学者编撰成书。
这本书不仅为今人研究清宫历史提供了一手资料,也让人见到了数千年宦官制度下一个有血有肉、有悲有喜的真实个体。
孙耀庭在书里提到:每到夜晚伺候嫔妃时,他必会在自己鞋中放入苍耳。
这苍耳是个了不得的东西,是他在深宫之中的生存法宝。
那么,大家不禁就会问这苍耳究竟有何用?难不成是什么灵丹妙药?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孙耀庭浮沉起落的命运讲起。
一 孙耀庭曲折的太监生涯
1902年12月底的一个凌晨,孙耀庭出生在天津靜海县西双塘村一间低矮的茅屋里。
一家子艰苦度日,虽然寒酸但在村子里至少身有立锥之地。
然而八岁那年村里的无赖地主假造文书坑占了孙耀庭家的房产和地产,衙门官府也被贿赂,他爹和大伯反被诬告入狱,孙耀庭一家人被逼流亡异地、四处乞讨。
飘零困苦的生活以及满腔不甘的仇恨时刻煎熬着孙耀庭,终在一日,他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进宫当太监,为父亲报仇!
要进宫那就得净身。
清末朝廷虽然设有专门的净身机构,但民间也流行着私自净身,百姓私下将幼童净身后,上报衙门,再等待皇宫验身招募。
当时是孙耀庭的父亲流着泪亲自操刀的,险些要了孙耀庭的命,好在他硬生生挺了过去,怎料老天瞎了眼,就在这时却传来宣统皇帝下台的消息。
(溥仪与婉容)
宣统帝退位即代表大清王朝的覆灭,皇帝都没有了还要太监做什么?
孙耀庭残损了身子却什么也没有换来。就在孙耀庭一家陷入痛苦的绝望之中时,命运又出现转机,有亲戚与在京城王府当差的太监沾了亲,便将他介绍了去王府当差。由于他干活机灵,很快就被王爷推荐到了宫里。
大清虽然没了,但清废帝溥仪仍然保持着他的“皇帝尊号”,皇帝和妃子们依旧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的“小朝廷”里享受着奢侈的生活,清朝的旧制陈规在紫禁城内依然原封不动地存在着。
进而孙耀庭也终于进宫谋得了太监的工作,因为他聪明又勤恳,先后伺候过大总管任德祥、端康皇太妃,最后是皇后婉容,与逊帝溥仪也有颇多的接触。
他伺候的这些人物尊贵,他在太监中的身份地位自然水涨船高,但这也意味着要更加谨言慎行,否则稍有不慎就会遭受非打即骂,甚至会没了性命。
可没过多久,因紫禁城内西花园失火,孙耀廷等一般太监全部被赶出了皇宫,后又因人手不足,孙耀庭便又被急召了回去。
然而好景不长,1924年二次直奉战争中,冯玉祥占领北京,将溥仪等人赶出了紫禁城,孙耀庭等太监们也被遣散了。
清代的宦官晚年退役后多以寺庙作为荀延残年的归宿,他们没有子女,就算还有老家的也受不了常人的异样眼光,所以孙耀庭跟一群太监一起住在北京的一所寺庙里度日。
1932年,溥仪在伪满称帝,孙耀庭又一次被召回赶去长春內廷伺候溥仪,但他不久后染上了肺结核后便被驱逐离开。
在之后的平静生活里,偶尔会有身旁的“普通人”讲起自己在宫中的一些经历。其中常常挂着一个话题,那就是在宫中当差时的一个宝贝----苍耳!
二 鞋底的一粒苍耳
他口述提到在自己值守夜班时,要在自己的鞋里放苍耳,这是为何呢?
苍耳是一种植物,它的果实它的表面长有许多尖刺,若不慎被刺那可是疼得不得了,准确来说孙耀庭放在鞋底的是苍耳的果实。大家可以想象得到鞋里有一粒苍耳是何种煎熬,更何况孙耀庭是要整整忍耐一晚上!
我们前文说过清朝对太监的管束小到细枝末节,像点灯时不谨慎,夜里值班时打瞌睡,大声喧哗等都是要被打四十大板的。嫔妃夜晚入睡的时候需要有太监在旁边守着,或是在外面等着随时被召唤,如此一来,守夜的太监便需要随时保持清醒待命。
孙耀庭刚伺候贵妃的时候,有一次和平日一样犯困打盹,结果贵妃临时召唤他做事情,他睡着了便没有听见。贵妃勃然大怒,孙耀庭因此受罚差点儿丢了性命。
在事情发生之后,孙耀庭为了防止自己再出现这样的失误,就去找到一些老太监寻求经验,就是这些老太监告诉了孙耀庭在鞋底藏苍耳保持清醒的办法。
在脚底的鞋子放些苍耳,踮着脚站着,若是一犯困,瞬间就会被苍耳扎疼清醒。此外,放苍耳也是为了防止吵到嫔妃们,为了被扎疼,他们走路的时候需要踮着脚,才能够让脚步声轻许多。
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工作和性命,孙耀庭只能狠下心折磨自己了。
这样“自残”的方法不过是太监们为了少被责罚想出的主意,但在伺候嫔妃的日子里,比这更痛苦的事情比比皆是。
太监们在鞋底放入的一粒苍耳亦是他们卑躬屈膝的人生缩影,是封建专制带给他们的沉重枷锁。
三 君主专制下的宦官制度
说起太监,仿佛离我们很遥远,那是在史书典籍中记录的人物或是文艺创作作品中出现的形象,他们可能是奴颜媚主的,也可能是阴狠毒辣的。
宦官制度其实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像古埃及、希腊罗马等国亦曾有过宦官制度。只是中国的宦官制度延续千年,宦官的数量众多且自成体系、制度完善。这使得中国的宦官制度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独特的现象。
中国的宦官制度,萌芽于夏商,确立于西周。这一制度,除其所具有的实用意义之外,更多是为了体现专制君的绝对权威与神圣地位。
(孙耀庭自传序言)
所谓宦官,是在古代内廷里服役的阉人男子。他们的基本职责是侍奉君主及其家族,承担内廷有关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方面的使令杂役。
既然已经是阉人,那便不算得是男性,在古代一夫多妻制度下,君王后宫佳丽三千,为了维护男女大防需要,内廷使用阉人既能隔绝监视宫廷女性又能维护君主对后妃宫女的独占。
除此之外,也可防止内廷杂役与外廷朝臣发生不正当关系,且宦官从体力上还是优于一般女性的,那就也就更合内廷的粗使重役和警戒护卫。
那么这些宦官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渠道主要有4种:
宫刑。宫刑起初是为惩治男女淫乱的刑罚手段,后来逐渐用于其他各类罪犯,变为减死之刑。这种变化扩大了宫刑阉割对象的来源,那些因罪受宫刑者在施刑后便会被送入内廷服役。
抢掠。朝廷俘获前朝或敌国的宦官、或将掳掠的敌国战俘及其之子弟境内边地山民强阉为宦官。
进献。主要是官吏、宦官、邻国以及民间包办机构进献。
除上述渠道外,还有朝廷自行招募与民间阉人自行投充的方式。在古代历史上,前期内廷宦官的来源主要是宫刑罪犯,到了明清,宦官主要来自民间百姓的自行投充。
这些渠道为历代宦官队伍的规模与稳定性提供了大大的保障,由于君主专制与统治者的需要,各个朝代对宦官的需求是很大的,且宦官数量大多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太监剧照)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当时统治的社会总人口约在一百万左右,宦官就有近二万人,这个占比不可谓不高。而到了明朝末年,宦官的数量竟达十万之众,乃是中国历史之最。
按这种趋势,可想清朝的宦官队伍应当也是相当庞大可观,然而清朝却急转直下,宦官人数竟远低于明朝的十分之一。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四 清朝的太监
清朝统治者入关后,一方面吸取明朝的统治经验而积极创立了本朝的宦官制度,另-方面鉴于明朝覆灭的历史教训而采取了抑制宦官势力发展的措施。
在中国,宦官是有着双重身份的,他们既是皇帝的家奴又是朝廷的官员。最初的宦官全部来自宫刑战俘或罪犯,他们并没有官员身份,只是侍奉主人、地位卑贱的奴隶。
随着宦官队伍的分化,上层宦官开始取得官员的身份,中国宦官从此兼具奴与官二重身份。后来,宦官机构逐渐开始衙门化、宦官队伍官职化,宦官的身份与普通官吏已经没有了重大差异。但在众多的宦官之中,能身居高位的必定是少数,大多的下层宦官仍然只是服役于内廷。
宦官的权势主要来自专制君主的宠信倚任,即使是专在内廷任职的宦官,也同样能够通过种种方式干预政事。因此中国历代宦官的实际权力,一般均远远超出名义上规定的职掌范围。
(清朝太监)
历史上宦官干政的案例不在少数,最为严重的还是明朝的官,这一群人的权势滔天,握有生杀大权。如曹吉祥、刘瑾、魏忠贤等人,他们架空内阁排斥异己,结党营私败坏吏治,作威作福鱼肉百姓,对明朝的政治造成了极严重的破坏。
清继明而来,清朝统治者又怎能不吸取经验教训,警惕戒备宦官势力呢,所以清朝对于宦官采取了诸多打压的措施。
首先,统治者们明确限定了宦官的员数,清朝宦官人数保持在几千人以内,比之前朝缩小了十倍不止。其次,清代通常不对宦官授予官职,除了个别受宠的宦官外,绝大多数宦官均为纯粹的宫廷奴仆。
同时朝廷制定了极其完备和详尽关法规条例来管束宦官。上到太监的任用退役,下到太监的一言一行都有具体要求,譬如面君时过于恭敬而“全无和颜悦色”,这种琐碎细节也在管束范围之内。
不管是太监首领还是普通太监如果触犯了规章,都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轻则杖打、罚钱,犯错次数多或者犯错重的,还要奏明皇帝,送内务府治罪。一般太监生活是比较艰苦的,他们每月收入不多,有时犯了错,不仅挨打受骂,还要被处以罚款。许多太监由于受不了这种非人的待遇,常常以逃跑的方式进行反抗。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宦官势力自明代走向极盛之后,至清代已开始迅速衰落。而诞生于清末的孙耀庭本是抱着荣华富贵梦做的太监,他的人生在这风云变幻的时局下又该何去何从呢?
(慈禧)
宦官制度的本质,是一种摧残人性的制度,它既体现了奴隶制时代刑罚制度的残酷性,又展现了君主政体的专制性。它的作用只在维护中央集权,除此之外没有丝毫的积极意义。
而那些宦官,遭受身心的重创,不被当成男人甚至都不被当做人,他们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更被夺去通婚生育的能力和权利。
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专制帝制,从而彻底消灭了寄生其上的宦官制度,从此,民主与自由的种子播撒在了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当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走出大清帝国,翻越革命战争,来到新中国时,他可会想起自己那虽然困苦却无桎梏加身的少年时代?
孙耀庭的人生伴随着清王朝的命运起伏颠簸,他这一生尝尽了酸甜苦辣,有做过卑微的乞者,有近身跟随于皇帝,但悲凉总是他的底色,毕竟没有哪个正常男子愿意承受阉割之痛,遭受身体与精神上的重创,成为服侍伺候他人的奴隶。
最后他在得了肺结核后,被赶出伪满朝廷,还是回到了原本栖居的北京城兴隆寺,跟他那群太监朋友们在此度过了余生。
参考资料:
余青华.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强光美.试论清代总管内务府大臣对太监的管理[J].满族研究,2013
李学成.清朝太监典制述论[J].满族研究,2012
贾英华.末代太监秘闻——孙耀庭传.知识出版社,1993.03
王树卿.清朝太监制度(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