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死:除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还有什么?
韩信,被后人称为“兵仙”,当然也有人说,韩信政治智商几乎为零,才有了他最后悲惨的结局。大多数人看历史,只是看了个热闹的故事,还总是在很多人面前大谈特谈,认为自己知道了那几个人物,熟知了几个故事,便懂得了人生大道。把“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句出于司马迁之口的话,当做韩信的原话。这才是很多人学史、读史所陷入的误区和最大的悲哀!
我只能说韩信的情商一点不低,而且超越了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只是和刘邦相比还有差距罢了。韩信之死,并不是一句顺口溜可以概括的,而且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刘邦游云梦抓了韩信之后。但这次刘邦并没有杀韩信,只是把韩信从楚王贬为淮阴侯而已。刘邦只是削弱韩信的势力,把他放在身边加以控制,如果要杀他,这次就可以下手了,不用等到平定陈豨时,借吕雉和萧何的手来达成目的。
韩信在做楚王的时候回到淮阴,做了两件事,首先是找到了那个给自己吃食的老妇人,报答当年的一饭之恩。知恩图报是很多人能做到的,因此对于韩信来说,并不算突出的表现。而后他找到当初侮辱过自己的屠夫,拜他为中尉。这叫什么?这叫做以德报怨,尽管和刘邦相比,收买人心手段略显稚嫩,但能够做到以德报怨,克制自己的愤怒,不和屠夫一般计较,之前说明韩信的胸襟宽广,不会和一个无知小人一般见识。做人最重要的是聚焦,聚焦自己的目标,聚焦自己的领域,聚焦自己的一切,用自己的魅力去影响人,而不是去命令人。汉景帝曾经说过窦婴,别人都是以威取信,而窦婴是以信取威,不同之处就在于窦婴是信用和对人的信任去让人折服,而不是只靠权力和地位去压人。当然韩信所处的时代,还在窦婴之前,他做了楚王后,没有杀了屠户立威,而是选择了宽恕,这就是以信取威!
那些说韩信情商低的人,可以打住了,韩信不是情商低的问题,而是和刘邦相比还略逊一筹的问题,就像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比韩信逊色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用人者就要知人,谋事者就要知事,而刘邦就是个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的人。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韩信为淮阴侯后,很多人对他敬而远之,害怕和他有什么瓜葛。但有一个人例外,他专门邀请韩信到家里做客,态度还十分谦卑。这个人就是刘邦的连襟樊哙,同时他也是吕氏死党,掌控兵权的大将军。樊哙对韩信尊称大王,而此时的韩信早已不是楚王,而只是淮阴侯,和樊哙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侯爵而已。樊哙手握实权,是当时不可一世的将军,朝堂上的红人,而韩信不过是个形同软禁的闲人。为什么樊快对韩信如此尊重呢?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当初韩信为汉军主将时,樊快曾是韩信手下的主要将领,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第二,韩信没有权力,但有能力,这个能力是樊哙背后某个人所需要的,樊哙邀请韩信,不过是投石问路罢了。
樊哙背后的人是谁呢?除了吕雉还能是谁!但韩信的反应很糟糕,他出了樊哙家门后,仰天长叹道:“天呐!我韩信竟然沦落到和樊哙、周勃这样的人为伍了!真是一种耻辱呀!”韩信说者无意,樊哙听者有心,于是韩信的这些话,都传到了吕雉的耳朵里。“韩信太不给面子了,都做了阶下囚了,没有我吕雉,你永远都不要想翻身!”这个时候刘邦已经老了,多年的征战,让他本已残败不堪的身体,到了崩溃的边缘,于是大家都在找依靠,除了吕雉还能有谁呢?除了陈平、周勃、等少数几个人外,大多数人都识时务者为俊杰,投到了吕氏门下,毕竟刘邦已经时日无多,未来的天子是刘盈,而掌控大权的是吕雉。
是韩信不识时务吗?当然不是,对于刘邦的忠诚,决定了他不会倒向吕雉,但韩信这样做,就站在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吕雉要立威,不杀韩信是不可能的,因为韩信的威胁太大,连刘邦都忌惮的人,吕雉怎么能轻视呢?蒯通多次建议韩信背叛刘邦自立为王,但韩信都没有答应,不仅仅是他忠诚,更是他识时务,可见韩信的情商一点都不低!他不投靠吕雉,并不是瞧不起女人,而是不想继续被人利用,只是想做个全隐罢了。但在朝堂之上,你想做个隐士,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何况韩信还有很多的不舍,对于再次上战场还充满了期待,毕竟哪里才是他的主场,在战场上的他才是无所不能的。
但对付陈豨,刘邦没有带上他,对付匈奴人,刘邦也没有带上他,这让韩信感到很失望,战神成了看客和闲人,这是他无法接受的!一个战神,却和战争绝缘了,这才是韩信最大的痛!
如果按照《史记》的记载,陈豨和韩信之间是有勾连的,陈豨到代地做相国,韩信前去送行,并偷偷对陈豨说:“足下如果想有所伸展,我愿在京城作为内应!”陈豨深深的鞠了一躬,并说:“定不负所托!不负所信!”这就成了韩信谋反的铁证,通过韩信手下的舍人,把这些话传到了吕雉的耳朵里。这件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韩信曾经做过齐王、楚王,尽管如今是淮阴侯,但普天之下,除了刘邦他还没看上过谁,更别说陈豨了!后来汉文帝把周勃下狱之后,汉文帝母亲薄姬对汉文帝说:“周勃以前手握重兵,身为太尉,那个时候他不兴兵作乱,如今退隐林下,手里没有一兵一卒,为什么作乱!他是脑袋被门挤了吗!”汉文帝听了母亲的话自知理亏,只好释放了周勃。
韩信的情况和周勃类似,只不过没有人替他去说公道话罢了。当吕雉邀请韩信入宫的时候,他的回应是拒绝,当然理由是很合理的,我身体有病无法进宫。这个时候,一个关键人物的一封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关键人物就是萧何,他是被韩信当做一生中唯一知己的人。但就是这位萧何萧大人,最终出卖了韩信,抛弃了韩信。萧何作为功臣集团的老大,别说吕雉了,就是刘邦也要让他三分,因此萧何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倒向吕雉,因为根本没那个必要,他自己就是老大,不需要依靠一个女人。
“萧大人,你是功臣之首,如今陛下征伐陈豨,京城之内以您为尊,我这里收到了密报,韩信要谋反,您看该怎么办?”说完吕雉面露笑意,想看看萧何的反应。萧何这个时候,脑袋里在高速旋转,他要判断自己做出什么回应,对自己最有力。萧何这个人,能力有余但胆气不足,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沛县主吏的他,没有成为老大揭竿而起,而是要去辅佐泗水亭长刘邦的原因。萧何做事谨慎,但顾忌多,这样的人注定了不能成为一把手,因为他缺乏决断能力!
“韩信这个人居功自傲,从来不把您和陛下放在眼里,如今做了淮阴侯,还不知道收敛,一切按照您的意思办!”吕雉点了点头,萧何是个识时务的人,她说:“不过韩信不出来,我叫不动他,麻烦萧大人出手!”萧何心里搁愣了一声,他本来想自己表个态就行了,没找到吕雉想让他出手背负这个污名!于是萧何提起笔来,给韩信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萧何语重心长的说:“大王征伐陈豨获胜,大家都来祝贺,你就算身体有病,也要勉为其难来参加宴会,这是做臣子的本分!”韩信收到萧何的信后,立刻出发前往未央宫,在宫门口他看到了萧何。韩信立刻下车,跑到萧何面前躬身一拜,嘴里说:“萧大人您居然还在这里等我,韩信受不起!”萧何挤出了一丝笑,拉着韩信的手:“走,我们一起进去,今天不醉不归!”
未央宫大门打开,韩信大步走了进去,萧何在后却放慢了脚步,趁着韩信还在自说自话的机会,萧何头也不回的溜了。当韩信回过头来,发现萧何已经不见了,面前出现了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从吕雉眼里射出了两道寒光!她冷冷的说:“淮阴侯,您可真难请呀!”韩信说:“皇后您有什么吩咐!”吕雉说:“韩信,你这个人聪明,但是不识时务,如今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从此以后听命于我,另外一条则是死路!”韩信没有迟疑,“听命于人的日子,我过够了!”接下来一言不发,吕雉也没客气,“来人,送淮阴侯上路!”
很多人只记住了韩信被扣在钟里,被一群宫女用竹签所杀,记住了一段白绫遮蔽了阳光,记住了韩信轻信于人,却忘记了韩信在最后时刻做出的选择。我坚信韩信之死的元凶是吕雉,而非刘邦授意,萧何是吕雉重要的帮凶,没有他的协助,韩信就不会死!当刘邦回到长安,知道韩信死了的消息后,他的表现很耐人寻味,他怜悯韩信,一代战神这样死去,实在是太可惜了。同时他也意识到了吕氏的强大,连功臣之首的萧何,都和吕雉沆瀣一气,这对于刘氏天下才是最大的威胁。更可怕的是朝野内外很多势力,都依附于吕氏,这不是刘邦所希望的,他知道自己老婆的破坏力可是比一两个诸侯厉害多了。
天下高高在上,但刘邦这个天子却无法掌控全部权力,因为西汉初年的权力,分别掌控在天子、丞相、外戚以及诸侯们的手里,可以说是四方割据。韩信本来属于诸侯的一员,后来成了孤臣,朝野内外没有一个朋友,尽管他自己认为萧何是朋友和知己,可萧何只把他当做棋子。韩信是有原则的,最后不屈服于吕雉,是他自己的选择,如果屈从于吕雉,他还有活下去的机会,但他没有选择那么做!
好多人又会说韩信这个人没社交,和大家格格不入,于是很多人立刻表示赞同,因为生活中这类人很多,因此,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数。只能说不身在其中的看客,说起话来都是轻松的。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大家看得很清楚,你韩信就是个烫手山芋,刘邦防着你,吕雉拉拢你,你又表现的高傲冷峻,谁还敢和你做朋友呢?就连萧何都选择了放弃韩信,尽管韩信的军事才能天下无双,但一个刘邦和吕雉都无法完全驾驭的主儿,萧何更是没有信心,况且不舍了韩信,吕雉恐怕马上就会对付自己!
从后来刘邦的表现来看,萧何如果不是自污保身,恐怕就会步韩信的后尘!当然萧何之所以能够脱困,并不仅仅是靠自污保身,当萧何蓬头垢面,跪倒在刘邦面前谢恩的时候,刘邦说了句很有意思的话,他说:“丞相大人,你这个人做人太不厚道了,你自己想做忠臣良相,却把我放在火上烧烤,如果你真被我杀了,我不就成了夏桀、商纣一样的暴君,而你成了比干一样的贤臣了吗?”刘邦不杀萧何,根本原因在于萧何是功臣集团的领袖,连刘邦身边的卫尉都替萧何说话,这就证明刘邦的小命也掐在人家的手里,别看萧何是阶下囚,他这个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
人是哭着出生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降临在这个世界里,就都会面临苦难。人生活得幸不幸福,关键在于我们面对困难时的选择和态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