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三家分晋的故事,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道理说了千千万,遇到事情就发懵,恐怕是我们中大多数人的常态。拿我自己来说,史书看了不少,年龄也到了知天命的阶段,但是知天命容易,通人情却难,做人更是难上加难。懂得道理到落地执行,还是有很大距离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忍不住!什么是忍不住呢?面对诱惑时忍不住贪婪,面对挫折时忍不住沮丧,面对指责时忍不住愤怒,面对竞争时忍不住放弃。曾经认为自己懂得了道理,现在发现自己还差的太远,中年的精力不足,连控制情绪的能力都在下降,按照我老婆的说法就,就是从来还没见过我这么失控和崩溃的样子。

当你发现做事已力不从心时,那说明你要对心态做出调整了,心态崩了,才是最可怕的!

三家分晋的故事,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最近经常看到有人去讨论看书的问题,似乎你读了《资治通鉴》,就可以领悟人生大道一样,这种想法很多人都有,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的格局决定了获取相同知识后的收获不同,有些人看了《资治通鉴》,只是看了个故事,有些人看了《资治通鉴》,掌握了为人处事的方法,而有些人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原则。都说人要顺势而为,但具体如何顺势而为呢?没有人会告诉你标准答案,这需要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和总结。

历史只能告诉你发生过什么,人家用了什么方法,至于你自己要怎样做,还是要靠自己。

三家分晋的故事,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翻来《资治通鉴》,是以“三家分晋”开始的,“三家分晋”也是战国和春秋的分水岭。春秋时期,尽管已经礼崩乐坏,但是作为臣子的崔杼弑君这件事,还是被齐国的史官如实的记录下来了。以现在人的看法,可能很难理解齐国史官的想法,为什么他宁可被杀,也坚决不改记录呢?这就是齐国史官的气节,史官把事业放在了比生命更高的位置,才有了直面死亡的勇气,除了个人的信仰,就是环境的约束。

什么是原则呢?可以按照内心的笃定,做出选择的人,就叫做有了原则的人,而不是随性而为。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资治通鉴》

三家分晋的故事,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到了战国时期,一切又发生了变化。没有什么是不能突破的,晋国卿族,从晋文公时就开始掌控晋国大权,在经历了多年的争斗后,只剩下智氏和赵魏韩三家。晋国国君早就是傀儡了,智氏的智伯掌控了晋国大权,不过风光的背后是暗潮涌动,赵襄子并不甘心让智伯一家独大。但智伯对于他来讲,就是个庞然大物,自己没有办法独自应对,因此,他必须借助其他两家的力量才行。合作是需要契机的,智伯向赵魏韩讨要封邑,韩魏家主都很爽快,到了赵氏这儿,赵襄子不答应,他强硬的回答:“封邑是祖上传下来的,我有维护的职责,没有放弃的道理!”赵襄子的态度让智伯感到很意外,因为对于他来讲,赵襄子相当于触碰了他的虎须。

愤怒除了会让人失智,实在没有什么用处,激怒你就是为了让你失智,进而让你出现破绽。

三家分晋的故事,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智伯发动了对赵襄子的进攻,既然你舍不得封邑,那么我就把你的封邑都剥夺,成为我自己的。让四家变成三家,这也没什么不好的!赵襄子也是这么想的,智伯所率领的智氏确实很强大,但是他给人的压迫感太强,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韩魏家主面对智伯时的卑微,看上去和赵襄子的正面硬刚差异很大,实际上都是外谦卑内歹毒的代表。智伯组织的联军,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但韩魏家主的脸上却没有什么喜色,他们表面上虽然配合智伯进攻赵襄子,但他们也知道,赵襄子一旦被智伯消灭,韩魏两家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资治通鉴》

絺疵提醒智伯,一定要提防韩魏两家反水倒戈,智伯不以为然,他反驳道:“我掌握晋国大权,为卿族之首,他们怎么敢反对我呢!”随后智伯还把絺疵的话,告诉了魏韩的家主,两个人赶紧表忠心,智伯接受了他们的解释,絺疵感觉智氏马上就要大难临头了,于是逃到齐国去避难。当局者迷,旁观者轻,所谓的人间清醒,大多数是没有深陷其中。

哪有那么多的人间清醒,看的再多人间大道也没用,身处其位判断就会受影响。因此,兼听则明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资治通鉴》

三家分晋的故事,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很多人提到智伯,就会主观的认为这个人非常自大,没有什么真本事,智氏上一代的族主难道是个蠢人吗?相反智伯不仅不傻,而且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有五个优点,属于智氏中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果说到缺点,那么只有一个就是不仁。但不愿意遵守礼仪制度,做循规蹈矩的人,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这个缺点却成了优点。因此,智伯是十分合适做智氏的代言人,具备带领智氏走向辉煌的能力!

有人说智伯不应该带着韩魏的家主,一起去讨伐赵襄子,因为这两个人刚被他勒索封邑心存不满,带上他们两个,就不担心他们阵前反水,对自己不利吗?原因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当智伯手下谋士向他建议说魏韩家主与赵襄子眉来眼去,恐怕在搞什么阴谋的时候,智伯不屑的说:“我不相信你说的话,他们两个也会干这样的事情?”智伯不是不聪明,而是太聪明了,但聪明人的通病就是:在他看来,除了他之外的人都是垃圾!韩魏家主不过是两个软蛋,除了唯命是从,实在想不出他们能够什么作为!

聪明人的问题,往往在于过度自信带来的自负,而普通人的问题在于自卑和缺少突破的勇气。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资治通鉴》

三家分晋的故事,能让我们学到什么?

赵襄子的使者张孟谈,偷偷会见了韩魏家主,他对两个人说:“二位都听说过唇亡齿寒的故事吧?智伯带你们攻赵,如果赵氏被灭,恐怕下一个就会轮到你们!”韩魏家主说:“我们当然知道,早就想反戈一击了,但是怕计划被智伯发现,那样一来的话,恐怕立刻就会被智伯消灭!”张孟谈说:“这件事从你们的嘴里说出来,进了我的耳朵,又没有其他人知道,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三人密谈后,在对付智伯这件事上达成了一致,而智伯已经被阻塞了视听,对此一无所知。面对韩魏的临阵倒戈,智伯没有任何准备,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用,只有拼了!智伯的头颅最后被赵襄子做成了酒杯,整个智氏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但最终还是被灭族!智氏在智伯这个聪明人的手里,走向了覆灭。

一个好的领导者,最重要的禁忌就是不能自以为是,要做到兼听则明,过度自信带来的自负,让聪明变作了愚蠢,这是智伯最大的败因。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