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400万年轻人待在家啃老,一位68岁的老人,一辈子没上过班
2016年,日本一档叫《可以到你家跟拍吗?》的电视节目采访过一位68岁的老人,前田良久。
他一辈子没有上过班,多年来一直靠父亲的遗产过活,省吃俭用,邋遢度日,声称钱没了就一死了之,简直把“啃老”当成了毕生信仰。
可悲的是,这还不是个例。从日本政府公开的数据来看,像这样的“啃老族”还有不下400万。
日本啃老大爷
还记得有一段时间,中国也因为“啃老”闹出过不小的动静。
当时,大部分人都看不起“啃老”这种行为。觉得年轻人有手有脚,随便干点什么不能养活自己,居然还要厚颜无耻的“啃老”,脸都不要了。
十几年后再回头看看,羡慕都来不及。尤其是年轻群体,不仅不抵触“啃老”,反而认为有“老”可“啃”也是一种幸运,有人想“啃”还“啃”不着呢。
现在“躺平”“摆烂”“佛系”之类的词语在互联网上异常火爆,甚至延伸到现实生活。
然而把视角从中国扩大到整个世界就会发现,这种“躺平”现象不是中国独有,很多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日本的躺平族
就说邻国日本,早早就进入了这种“低欲望社会”。
许多人在对比了中国和日本的情况之后,不禁感叹,像啊,太像了,简直一模一样。于是得出结论:日本的现在就是中国的未来。
先不谈这个结论是对是错,首先弄明白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日本到底是怎么沦落到现在这副田地的?
而这就不得不提上世纪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失去的二十年”。
日本曾经的辉煌
01 日本“低欲望社会”的底色是国家经济的衰退
谈起“低欲望社会”,人们下意识就想起日本,其实欧洲才是这种“丧文化”最初的发源地,无业、低交流欲望、不愿意参加活动或组织的人,被统称为“尼特族”(NEET)。
这类人在美国叫“归巢族”,在中国叫“啃老族”,进入日本后发生了本土化,诞生了“食草男”、“食草女”群体。
日本这个国家非常识时务,高情商的说法是懂得变通,能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低情商的说法是谁强跟谁混。
19世纪,经过工业革命后,西方世界崛起。于是日本有样学样,通过明治维新“全盘西化”,成为了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缝合怪”。
虽然在二战中被打成废墟,但战后得到美国援助,日本经济又快速复苏。
尤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一路高歌猛进,经济增长率连续十几年保持在9.8%,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80年代日本东京街头
经济发展快是件好事,但太快就不好了,毕竟持久才是硬道理。日本的体量就摆在那里,作为一个只有一亩三分地的岛国,步子迈大了的结果可想而知。
第一个看日本不顺眼的恰恰就是美国,日本的产品大量卖到美国,赚得盆满钵满,这让美国很难受。
美国是自由的,谁让它感觉难受,它一定让对方更难受。
于是1985年,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和西德共同签订了“广场协议”。美国目的很明确,通过人为干预外汇市场,降低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以此缩减贸易逆差。
虽然签订协议的有五个国家,但美国想要针对的是谁,大伙都心知肚明。
而日本经过几十年的经济腾飞,心态已经飘了,根本没有意识到惹恼大哥的后果,或者说意识到了,但没当一回事。
结果就是日元迅速升值,日本制造产品价格飙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荡然无存。
假设某国的货币,100块能兑换1000日元。而日元升值之后,100块只能兑换500日元。
如果该国想从日本买一个1000日元的商品,原来只用花100块,现在就需要200块,换谁都不会乐意。现实情况没那么简单,但理是这么个理。
五国签订广场协议
外需不够,日本只能内部消化,产品不能烂在手里不是。怎么办呢?日本政府很大方,直接增加货币供给,同时降低利率。
简单说就是大量印钱,再贷款给国民,让国民花钱消费,然后慢慢工作还款,说到底还是超前消费。
这样做可能有用,但负面效果也不小。消费欲望这种东西,不是你想要就能有的。钱印多了也不可能立即花出去,就会产生大量剩余资金。
这些钱也不能放着,放着不产生收益,等于没有。于是兜兜转转最终都进了收益率最高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股票和房地产迅速升值,经济泡沫就这么产生了。
经济泡沫就是一种虚假的繁荣现象,既然是虚假的,总会消失,区别只是早晚罢了。泡泡一旦吹起来就再也没法停止,破灭是不可改变的结局,关键是怎么戳破可以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而日本政府的操作生动展现了什么叫“反面教材”,“泡沫”维持了6年之后,轰然爆炸,掀翻了日本经济。
日元
名为国家的“巨人”一旦跌倒,每个普通人都难以幸免。对此感受最深刻也最直接的就是出生在“1971~1981”这个时段的日本人。
他们年轻享受过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经历过最疯狂的全民消费时代。在他们的观念里,日本很富有,挣钱很简单,花钱别犹豫,想买什么买什么。
然而当他们毕业即将踏入社会的时候,日本社会却一夜之间从天堂掉到地狱。这种巨大的落差让那个年代的日本人感到非常不真实,就好像做了一场称霸世界的梦,一觉醒来才发现自己睡在垃圾堆上。
经济衰落已成定局,那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适应环境,被动降低消费欲望、生活欲望和婚恋欲望,于是“低欲望”群体就这么诞生了,其中一部分人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投身于二次元和游戏世界,成为被社会主流排斥的“宅男”。
更让人绝望的是,这个“诅咒”不只发生在一代人身上。
如果前文提到的那代人还享受过日本经济“黄金时代”的繁荣,那1987年之后出生的人更可怜,既没享受过红利,又要承受经济衰落的代价。
日本低欲望宅男
在一头羊前面吊一把青草,羊会为了这把永远吃不到的青草,不断前进。人就不一样了,不会傻到为了一个永远达不到的目标,一直努力。
在看到父母一辈一头栽进深渊,许多年轻人都自觉选择了放弃。
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事,不如就算了吧;没拥有过,就不会失去;不努力,就不会失败。既然没钱,就不消费,不恋爱、不结婚。
当缩头乌龟,谁不会呢?
02 泡沫的形成和破灭
日本“低欲望社会”诞生的直接原因是泡沫经济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又因为日本泡沫经济开端于1985年的广场协议,因此很多人直接把二者划上等号,认为广场协议是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实际上这两者之间不能说毫不相干,只能说关系不大。
广场协议签订确实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无论是经济泡沫的形成还是最后的破灭,其实都是日本政府自作自受的结果。要知道,广场协议共包括了五个国家。美国虽然针对的是日本,但其他几个国家也不好受,比如说德国。
德国马克也和日元一样,经历过原地升天的过程。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对美元升值43.5%,马克对美元升值47.5%,两者半斤八两。
但德国经济却没有像日本一样“跳崖”摔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只要把“广场协议”后德国和日本经济进行简单的对比,答案一目了然。
德国马克在升值之后,出口贸易依然很强劲,反观日本却一败涂地,原因是德国的对外贸易更多元化,或者说朋友更多。
1986年1月~1990年12月日本和德国经济对比
德国和美国的贸易只占到出口贸易的8%,十分之一都不到,而且还有欧共体内的小伙伴帮忙兜底,产品根本不愁卖。
而日本就不一样了,四成的对外贸易额都来自美国,美国一旦表示不玩了,又没有别的国家接盘,日本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
出来混,朋友多才能吃得开,日本显然不懂这个道理。
更不妙的是,日本的内部需求大部份是固定资产,基本是一次性买卖,没法长期玩。这时候正确的做法就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德国就是这么做的,从1986年到1990年,德国服务业GDP占比提升超过2%。
而日本确实也调整了,但又没完全调整,因为这四年间日本变化最大的行业是建筑业,增速高达54%。
房地产价格的三级跳,让整个社会都陷入了痴狂。把钱投进去转一圈,就能翻几倍,这样的生意真是太简单了,太暴利了,不进去捞一把简直对不起自己。
于是全社会的资金都跟风流向房地产市场,推着房地产价格披荆斩棘,一路飞向天堂。
东京银座
在泡沫经济达到顶峰时,日本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膨胀到可以买下美国全境土地的层次。1989年,石狮子眼前的银座四丁目的地价,是每坪( 3.3平方米)1.2亿日元,当年日本房地产的疯狂由此可见一斑。
这个时候,日本当然也有清醒的人。合理的、可控制的经济泡沫虽然可以起到活跃市场经济的作用。但房地产的泡沫有点大过头了,已经不能叫泡沫了,而是“炸弹”!
然而这部分清醒的人说的话根本没用,因为大多数日本人已经魔怔了,信心满满的做着发财梦,相信奇迹正在发生。
眼看泡沫不断扩大,日本政府知道自己玩脱了,企图通过政策抑制泡沫发展。脑子里的想法是好的,可手部操作跟不上也是白搭。
老子《道德经》说得好,“治大国如烹小鲜”,急躁不得。
而日本政府却在1989到1990的一年间,连续五次调高银行利率。
这种行为怎么形容呢,就像是用两只手硬挤泡沫,生怕它不爆炸,然后“嘭”的一声,整个日本跟着爆炸了。
迷茫的日本民众
不太明白?没关系,换个角度就好理解这个过程了。
假如你是企业老板,卖出产品的尾款还没收回来,这时候想生产,只能找银行贷款。银行利率提高,意味着你连本带利要还给银行的钱更多了。你回家算完账发现,起早贪黑挣的钱除了还给银行的,就剩三瓜俩枣,甚至有时候还得搭进去不少。你该怎么做?
答案很简单,裁员、停产,回家歇着,瞪大眼睛看着自家股票价格表演花式跳水。
股民也不是傻子,眼看你家企业都没希望了,不赶紧把股票抛了,难道还留着过年?大家都不要股票,它就是一张废纸。
股市一崩盘,银行、企业、证券公司,有一个算一个,谁都别想跑。这个过程就像多米诺骨牌,第一张倒下,就会发生连锁反应,大厦倾倒,回天乏术。
然而股票神话的破灭仅仅是开始,房地产市场紧随其后。日本政府为了抑制房地产泡沫,打算从92年开始对土地征收地价税。就是说手里房子越多,交的钱也就越多。
这根本不是收税,而是明目张胆的抢劫!方法简单粗暴,效果立竿见影。市场需求减少,价格立马低头。
房价下降后的日本
但这个做法传递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要知道当所有人都相信一件商品的价格会上涨,那它就会一直上涨,因为市场信心比商品的本身价值更重要。反之,当所有人都觉得它会降价,它就会一直下降,神也挡不住。
房价降了,没房子的人最高兴,因为事不关己。有房子的人就坐不住了,这哪是降价啊,这是抽血啊!降的越多,抽的越狠。大家都想赶紧把烫手山芋扔出去。
市场上的房子变多了,需求少了,价格一落千丈,房地产泡沫就此破灭。
03 失去的二十年,能找补回来吗?
泡沫经济破灭给日本带来的后果是经济一蹶不振,彻底成为一潭死水。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发生的地震,带着无可阻挡的破坏力传向整个经济系统。金融业首当其冲,代表就是日本银行,它们确实也不冤,因为泡沫本身就是从这里吹起来的。
日本银行明面上给房地产公司、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暗地里自己也下场进行股票投机,玩得要多浪有多浪。
股价崩盘之后就傻眼了,贷款收不回来,投资也打了水漂。资金周转不灵,接着引发挤兑。银行的信用一旦没了,想重新立起来就难了。
1995~1997年,东京共有20多家大型信用社、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倒闭。
报纸刊登北海道拓殖银行被迫托管
金融体系的萧条直接影响到企业。银行资金不足,收缩放贷,企业只能勒紧裤腰过日子,缩减生产规模,裁撤员工,最终走到破产这一步。
据统计,从1990~1991年,日本每年平均倒闭的企业超过1万家,之后每年都会打破前一年的记录,1998年甚至突破两万家。
企业经营不善接着带来的就是大量失业,没有工作的人最终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我消亡,要么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居民消费方面,经济衰退让日本居民对未来充满担忧,谁也不知道未来的情况是好是坏,这种情况下,手上有钱心里才会踏实。
当大部份日本人都省吃俭用的时候,日本国内消费水平自然不容乐观。从1991年开始,日本家庭消费进入长期低迷,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0年,才逐渐改善。
日本低欲望社会缩影
以上种种情况累加之下,让日本上世纪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时代一去不返。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连续三年GDP增长率不足1%。
屋漏偏逢连夜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的次贷危机,日本是一次没落下,直到2010年之后日本才有点复苏的迹象,这就是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二十年显然没到极限。如今是“失去的三十年”,至于会不会失去四十年,我们拭目以待。
日本地铁上的年轻人
04 中国的未来
了解了日本上世纪从经济神话到泡沫破灭的整个过程,就能明白日本年轻人表现出的“低欲望”,是一种面对现实环境不得不做出的改变和妥协,看似是个体的自我选择,实际上却是整个国家遭遇打击后无可奈何的堕落。
国家都半死不活了,人民哪还有活力和信心呢?
就这一点来讲,中国青年的“躺平”和日本青年的“低欲望”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
虽然两者在表面上表现出无欲无求和自我放逐,但日本是一点出头的希望也没有。
反之中国作为一个上升期国家,年轻人的希望仍在,他们的“躺平”只是现实与自我期望相互冲突之下,为了排遣失落和不满而选择的一种自我宽释的方式。
实际上他们对国家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从来没有消失。
文: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