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想象未来可以把自我投射到未来,预先体验未来的事件。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气候变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被认为是遥不可及的。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未考察想象未来对亲环境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在想象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中,主观时间感具有重要作用

时间是理解气候变化的核心,气候变化最基本的维度可能是其向未来的扩展,而想象未来具有时间指向性。

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对该观点进行为了阐述,在研究2b中考察了在想象未来影响个体亲环境行为的过程中主观时间感将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

结果表明,相较于想象未来1年内气候变化的情景,想象未来20年后的情景能使被试产生更多的亲环境行为意图。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这一现象可以从气候变化的时间特点和构建水平理论对于心理距离的阐述角度来解释。

因为尽管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已经发生,但气候变化最重大和最深远的影响发生在未来。

即我们现在的生活与未来的气候变化影响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这种时间上的心理距离的增加会减少个体对气候变化的担忧和相应行为。

想象未来能够使人们将未来事件视为心理上接近的事物,而且想象未来涉及的生动性和具体性可以使人们认为该事件在时间上更接近。

因此想象未来20年后的场景更贴近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时间距离认知。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通过想象20年后的场景将原有候变化产生的严重影响抽象认识转化为更具体的个人层面后果,消除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心理距离,因此产生了更多的亲环境行为意图。

研究还发现,主观时间感调节了基于不同参照对象想象未来气候变化对亲环境行为意图的影响。

在想象未来事件的过程中只有当个体的主观时间感指向远距离未来时候,基于不同参照对象想象未来才能影响亲环境行为。

一方面,1年内未来属于近距离未来,20年后属于远距离未来。

以往研究证明了与近距离的未来事件相比,远距离的未来事件具有更多的个人意义。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短时间内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差别不够巨大,也导致想象近距离未来气候变化对亲环境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气候变化的严重后果多产生于较远未来,无论是中国人认知的未来20年作为分界线还是欧美人认知的未来50年。

因此仅针对气候变化事件,近距离未来的意义没有远距离未来的意义深远,只有在有意义的未来时间点下想象气候变化发生的情况才能对亲环境行为产生更多的影响。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研究意义与启示

了解气候变化和亲环境行为的基本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气候变化传播者及决策者开发出直接针对世界变化和本国特点的假设性信息。

从而激发人们对总体社会行动的希望并产生相应行为。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式,对想象未来对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及其中自我参照加工和主观时间感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为理解和促进人们的环保行为提供了几点启示:

第一,研究发现人们对气候变化理解上的文化差异。

以往研究中,欧美人倾向于认为严重的气候变化发生在未来50年后,而中国人则以20年为界限,约50%的人认为发生在20年内,约50%的人认为发生在20年后。

这种对于气候变化的不同理解可以解释为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东西方本身是不同文化环境。

对于相关时间跨度的理解自然也是不同的,中国人在气候变化的年度变化上会作出不同于欧美人的决策与行为。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因而无论是适应还是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可能成为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层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承认灾害的发生、适应的不同结果、不同的文化见解、观点和经验,都可以促进我们对气候变化的人类原因、产生影响和应对方式的理解。

在针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历提出相应应对政策中,除了强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全人类都可能是环境影响和后果的承担者以外,还需要注意文化差异。

因为不同的文化意义、不同的背景可能限制着现有研究的适用性和政策的适用范围。

第二,研究发现如果气候变化的实际情况和影响与人们认知的情况不一致,并且把气候变化的后果与影响视为遥远而模糊的,甚至和自己无关。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可能会对个体相应的决策与行为造成影响。

把未来的影响转化为与个人生活相关联时可能更有意义。

例如通过想象未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象未来气候变化产生的后果和影响会比想象陌生人的遭遇更有利于个体亲环境行为的产生。

但如果抱着“把气候带回家”的想法来促进人们产生更多亲环境行为,通过想象和自己亲近的人,如母亲的遭遇将可能会适得其反,无法产生较好的效用。

因此在气候变化领域,通过对于亲近的人的想象需要谨慎使用。

第三,研究还发现主观时间感在基于不同参照对象想象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亲环境行为中起到调节作用。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这提示我们,气候变化是一个“时间”问题,在实际操作和决策制定等方面需要考虑到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点和发生可能性。

研究展望

作为想象未来气候变化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的初步探究,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有待未来研究解决。

第一,不同的人群可能对气候变化和他们面临的选择有不同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影响气候变化相应的社会影响和心理影响。

从研究一中我们可以得知,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于气候变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中国文化背景下,人们认为严重的气候变化的发生得更早一点。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但研究1中仅对未来气候变化想象的时间点和严重气候变化的发生时间点进行了探讨,对研究中的被试的个人基本情况仅收集了简单的人口学变量。

已知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应对除了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世界观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从个人心理和社会层面、文化层面来探讨气候变化对人们适应气候变化和行为改变的不同差异,以便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中国情景下的气候应对及适应。

第二,从自我参照的角度呼吁民众对气候变化进行想象,或通过其他先进技术让被试模拟未来自己将发生的情景,对环保和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这种重要的意义离不开气候变化本身的特殊性。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在东方文化中,我们的自我概念涵盖着母亲,一些亲近或是熟悉的他人也可能在我们的自我图式中,而陌生人则是排除之外的。

在研究中发现多位同学不愿意想象母亲将经历糟糕的气候变化事件等,这种回避的情况可能是导致“母亲参照亲环境效应”未产生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

第三,从“他人参照对象”的考虑,研究在实验设计中参考了前人关于自我参照加工研究的分类,用“陌生人小A”作为他人参照的操纵条件。

但“陌生人小A”中的“小”字可能导致把陌生人的分类界定到年轻一辈人或者和被试同龄人的范畴中,是否陌生人的年龄范围会影响到结果。

我们尚不清楚,未来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虑。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第四,从实验设计上看,实验中的主观时间感的远近只操纵了基于研究1的远距离未来20年后和近距离未来1年内。

实际上,时间是一个连续性变量,除了一年内和20年后,其他时间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影响情况。

未来可以拓展主观时间感的不同时间点,或把主观时间感设计成一个连续的变量进行操纵,来更近一步研究其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认知差异和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

第五,迄今为止,情感和心理距离之间的关系仍不清楚,关于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哪个更有利于鼓励减轻气候变化的行为,存在着争议。

为提高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水平,可以采取哪些科学措施?

在研究中也发现,即使操纵被试想象未来的情景和事件是消极的,仍然有被试想象了积极的场景,虽然删除了这部分被试的数据。

但仅从他们填写的数据上看他们的亲环境行为可能是降低的。

未来针对想象未来对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可以把未来事件的积极和消极性作为一个自变量进行探讨,明确它们在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