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城市之大,当留得下一个金庸图书馆

作者:龙之朱

4月22日,网友“六神磊磊”发文称,位于浙江嘉兴的金庸图书馆即将面临推平拆除,恳请浙江嘉兴市相关方面不要拆除金庸图书馆。此事迅速引发公众关注。23日下午,嘉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表示,金庸图书馆作为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载体,有其不可替代性。市政府已经确定不拆、原址保留,具体保护利用方案目前正在研究论证中。

城市之大,当留得下一个金庸图书馆

金庸图书馆模型 ©中新网

不拆了!当地政府这一积极态度,回应了社会关切。尽管后续如何运营,目前尚无明确说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处寄托了很多华人情感的建筑,至少可以暂时留住了。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起点。

这些年,很多城市都在推进城市更新。拆旧换新、让老百姓生活更便利本没有错,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有着一定历史文化记忆的建筑也纷纷消失,令人遗憾。金庸图书馆建造年代并不很长,只有30年,不能算是文物,本身又属于已搬迁的嘉兴学院的一部分,其随着嘉兴学院老校区消失,似乎也是一种宿命。事实上,国内不少大学从中心城区搬迁到城郊后,都存在名人捐建的建筑流失问题。

只是,一贯如此未必就是正当的选择。在一片大拆大建的滚滚尘埃中,尽可能留下一些有历史意义、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本身就体现了一个城市的视野和胸怀。以嘉兴城市之大,理当留得下一个金庸图书馆。

金庸是浙江海宁人,海宁由嘉兴代管,这样讲,嘉兴就是金庸广义上的家乡。之前金庸图书馆落成时,金庸就曾写下:“感我桑梓,锡以嘉名,愿尽菲薄,助振斯文。”意思明明白白,此间为桑梓之地,捐建这样一处建筑,是为了地方的“斯文”。

也就是说,这座金庸图书馆,为振兴嘉兴文化而建,是为缘起于“斯文”;30年来,滋养了一茬又一茬青年学子,是为蕃盛于“斯文”。如今,大学的围墙拆掉了,这非但不会减损金庸图书馆的文化含量,反而是其更加紧密融入社会生活的一个契机。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规划合理、运营得法,金庸图书馆未必不能与“南湖”“烟雨楼”“粽子”一起,成为嘉兴的文化标签。

毕竟,金庸是海宁的、嘉兴的,更是中国的、世界的。作为国内唯一一座以“金庸”名字命名的图书馆,金庸图书馆绝非徒有其名。金庸先生不仅捐资300万港元兴建图书馆,还出席落成仪式、捐赠港币20万为金庸图书馆添置图书和设施……其含“金”量之高,罕有其匹,这是一份独一无二的文化清单,理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即便从建筑本身讲,也并无落伍。馆舍设计取江南民居之法,以高低错落、前后错位之布局,大厅四周辅以其他,融传统与现代为一体。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黄金地段,留下这样一处文化建筑,必然会为城市风貌加分。特别是,在各地纷纷建起一些似是而非涉金庸景点的同时,如果嘉兴拆掉了这样一处真建筑,无疑将会是城市经营的败笔。

好在当地已有规划,表示将“会同规划部门,明确该片区今后开发建设的功能定位,确保金庸图书馆建筑能够保留并融入片区的建设之中。真正落实‘规划先行、文化先导’的城市建设理念,树立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金庸图书馆的保护。”

相信随着公众持续的关注,金庸图书馆会越来越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嘉兴的文化地标。这一案例,也提醒一些地方,在城市更新时,要有意识地保护一些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意味的建筑,不要什么都“一拆了之”。

斯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城市可以更新,文化需要养成。(龙之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