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荒废的绥芬河啤酒厂往事,探寻熊牌啤酒商标
【前言】
记得儿时看过一个电视剧,忘记了叫什么名字。里面的主人公为了得到已经消失的“熊”牌啤酒商标的样子,到处寻找,最后在一户老太太家将其发现。不知道这部电视剧是根据什么原型拍的,但现实生活中,曾经真实的存在过“熊”牌啤酒,而且也真实的存在过寻找“熊”牌啤酒商标的故事。说到这些,就的谈谈已经荒废的绥河芬啤酒厂了。
绥芬河啤酒厂旧照,图片来自于网络
其实细算下来,绥芬河啤酒厂从创建到今年也已有超过百年历史了,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啤酒酿造业之始。它经历了民国、日伪和新中国三个发展时期。解放前,曾受到沙俄的统治,日寇的控制。解放后,啤酒酿造业回到人民手中,在建国后近40多年来的发展中,已由兴办初期年产几十吨的啤酒作坊,发展到后来具有三个系列产品的现代化万吨啤酒厂,其主要产品已获省级、部级、国家级优质产品证书,在国内享有盛誉。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曾经辉煌的历史老厂,也逐渐走向了没落。
【正文】
东方啤酒作坊的出现
1903年7月中东铁路通车后,沙俄帝国主义以中东铁路为吸血管,对我国东北地区的财富进行疯狂掠夺,绥芬河作为中东铁路国境站,便成为直接掠夺财富的中转站。1911年前后,绥芬河初步形成了&34;。约1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主、商人纷纷涌入绥芬河,兴办工厂、开设商店,其中俄国经营的企业居多。
绥芬河旧照
出于俄国和西方国家食品、饮料的传统习惯,食品饮料工业一度兴起。俄籍捷克人乌洛班(也称欧罗巴),带领妻子和妻兄来到绥芬河,于绥芬河西山脚下开设了&34;,也称&34;。
乌洛班本是俄国一个小企业主手下的啤酒技师,小企业主为了垄断资本和技术,在派儿子和乌洛班到绥芬河之前,将一个女儿嫁给乌洛班为妻。就这样,乌洛班等3人在绥芬河掌管着&34;的人、财、技术等大权。
&34;建成后,规模很小,仅有一座200多平方米的小楼和一栋100多平方米的平房。二楼是乌洛班住处兼办公室,楼下和平房才是作坊。到时设备非常简陋,粉碎麦芽靠马拉石磨,蒸煮用家庭大饭锅,燃料用木柈子,水源靠院内的小土井。本文为澤石原创,请勿侵权。开设初期,雇佣了两、三名中国工人。由于全靠手工操作,生产能力很低,年产量仅有几十吨,全部灌瓶出售。结算形式,均采取赊销,年终结账。
最早的“熊”牌啤酒商标
&34;牌啤酒
1913年,&34;将产品命为&34;牌啤酒。商标由汉、俄、英、日四国文字印制,图案是一只侧身站立的白熊,右前掌端着一杯泡沫四溢的啤酒杯,左前肘腋下夹着一个啤酒瓶,呈现出一幅欲喝未喝,唾涎欲滴的样子。
&34;牌啤酒,主要销往中东路沿线和俄国远东地区,偶尔销往广州、香港等地,也时常成为一些国家行商者们携带的商品之一。1927年前后,扩大了作坊,增添了一些机械设备,工人雇佣到十五、六人,年轻工人刘立三被乌洛班任命为二技师。这个时期,啤酒月产量达16吨,最高年产量达130吨至140吨。
1933年1月5日,日寇侵占绥芬河不久,侵华日军强行将&34;收买,并把乌洛班和妻子以及妻兄,驱逐出绥芬河。乌洛班3人来到哈尔滨,当上了一家小啤酒厂的技师。50年代初,其妻病死在哈尔滨。1957年后,乌洛班在回南美洲女儿家的途中,病死在船上。
中东铁路绥芬河境内的隧道
伪满时期,&34;人员虽然增至20多人,但年产量仅在20吨左右。这时期虽是侵华日军掌管,但工人大都是中国人,二技师刘立三,掌管着作坊的技术大权。
1944年,日寇在濒临战败之际,将作坊的过滤机、冷却机、灌酒机等主要设备,拆除运至哈尔滨啤酒厂,至此,该作坊停产。1945年,绥芬河&34;光复后,刘立三、陈大兴决心独立开办啤酒作坊,便联合了傅有聚、寇文元、张洪恩、王宝成等7人,共同投资。其中,用一大部分资金到哈尔滨啤酒厂将原设备购买回来,用一小部分资金维修厂房、安装设备、购买原料,终于在1946年春节恢复了&34;牌啤酒的生产,随即更名为&34;。
绥芬河火车站旧照
打 假
1947年,绥阳县政府派李文波等二人接管了胜利啤酒厂,刘立三转任技师。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34;牌啤酒的质量不断提高,但一段时间内,没有打开销路,厂方感到十分蹊跷。经过调查,原因是牡丹江市有一个姓陈的家庭啤酒作坊,生产的啤酒质量较差,为了打开销路,在绥芬河啤酒作坊停产期间,冒名顶替,伪造&34;牌商标。
通过真假商标的辨别,发现伪造商标上,&34;的两只眼睛全睁着,而原商标的&34;是睁着一只眼的。至此真相大白。经过政府裁决,将伪造商标者罚款几十万元(旧币),并受到法律处分。将所罚款交给国家,支援前线。为打击冒名商标,提高产品信誉,绥芬河胜利啤酒厂于1947年9月21日在《牡丹江日报》上发表启事:&34;熊&34;
绥芬河铁路公寓大楼旧照
发展四阶段,“海鸥”啤酒出现
&34;牌啤酒恢复了名誉,到1949年建国时,有工人8名,年产量61吨,总产值28,000元、利润10,000元。1950年初,为了以新中国的啤酒厂面貌出现,将原&34;牌啤酒商标,改为&34;牌啤酒商标。建国后,啤酒厂的发展,从产量、总产值、利润三项指标来看,经历了缓慢、不稳定、稳定、迅速展四个阶段。
“海鸥”啤酒商标,图片来自于网络
一、缓慢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58年为缓慢发展阶段,10年平均年产量46.9吨,其中年最低产量23吨,最高产量93吨:总产值平均2.8万元,最低年总产值6千元,最高年总产值4万元:平均利润1.1万元,最低年利润1万元,最高年利润2万元。
二、不稳定发展阶段
1959年至1968年为不稳定发展阶段,10年平均年产量130吨,最低年产量49吨,最高年产量301吨;平均总产值16万元,最低年总产值6万元,最高年总产值35.2万元;平均利润2.1万元,最低年份亏损3千元,最高年利润5.4万元。
三、稳定发展阶段
1969年至1977年为稳定发展阶段,9年平均年产量632吨,最低年产量405吨,最高年产量895吨;平均年总产值40.6万元,最低年总产值6万元,最高年总产值67.2万元;平均年利润3.2万元,最低年利润1.7万元,最高年利润6.1万元。
绥芬河啤酒厂化验室工作人员正在对啤酒质量进行检测,图片来自于网络
四、迅速发展阶段
1978年至1983年为迅速发展阶段,6年总产量21,654吨,平均年产量3609吨,最低年产量1340吨,最高年产量8000吨;6年总产值1,102.5万元,平均年总产值183.7万元,最低年总产值83.9万元,最高年总产值383.4万元;六年总利润278.3万元,平均年利润46万元。1983年啤酒产量8,000吨,比1949年产量61吨提高了31倍;1983年总产值383.4万元,比1949年总产值2.8万元,提高了137倍;1983年利润82万元,比1949年利润1万元,提高了82倍,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生了根本变化,科学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
发展新机遇
1969年以前,由于生产能力低,技术水平差,结果是&34;,生产停滞不前,产品质量一直上不去。1975年绥芬河建市以后,啤酒厂纳入市重点发展企业,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加快了啤酒厂的发展步伐。政府投资80万元,将原发电厂旧址重新进行改建,作为新厂厂房,同时还引进了现代化生产设备。以后逐年进行扩建,工艺改革,至1982年形成了万吨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企业内部,靠科学技术治厂,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大搞技术革新。
五加啤商标,图片来自于网络
首先从综合利用入手,变废为宝。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利用废酵母酒试制成功了药用&34;,而后又试制成功了&34;、&34;、&34;等系列药品。从而坚定了向科学技术要财富的决心。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生产发展,紧接着就开始&34;新工艺研究。在短时间内,就攻克了传统啤酒生产发酵周期长,占用容器多,直接影响啤酒产量的难关。使发酵周期由传统工艺的45天,缩短到15天,提高产量2.5倍,缩短发酵周期70%,吨酒成本降低10元。这项新工艺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的认定,属于啤酒酿造史上一次突破性科研成果。
VC啤酒商标,图片来自于网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地啤酒厂展开了竞争,虽然&34;牌啤酒在市场享有一定声誉,但由于啤酒产量的增多和消费欲望的改变,&34;啤酒由畅销转为滞销。这一深刻变化,给生产和销售提出了新课题。为了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认为必须生产出优质高档的新产品。
从1981年开始,把科研重点放在新产品开发上,经过15个月的反复试验,利用当地资源,把&34;科学的应用到啤酒之中,从而改变了啤酒的酒体结构,研制的&34;,具有清凉透明,营养丰富,补肾利脾,益寿健身的独特风格,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1982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时,还试制成功了&34;、&34;,初步形成了海鸥系列产品。
解放后的“熊”牌啤酒商标,图片拍摄于作者收藏的啤酒商标
寻得仅存“熊”牌啤酒旧商标
为了恢复该厂欧式啤酒特色,厂领导和技术人员一面搜集、挖掘研制欧式啤酒技术,一面向社会发出号召,征集原&34;牌啤酒商标。不久,便通过本厂职工在下城子找到了1913年印制的&34;牌啤酒商标。这仅存的旧商标,是一位老太太当年挟在一本鞋样书中幸存下来的。
&34;牌啤酒商标复归后,当年就酿制出具有明显欧式风味的&34;啤酒和&34;牌啤酒。彻底改变了单一品种的生产,不仅出现销售渠道广,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满足了对苏啤酒出口的需要。
“特制海鸥”啤酒,图片来自于网络
在此基础上,科研项目不断扩大,并向更尖端领域迈进。根据当地玫瑰果资源丰富的优势,用科学方法研制成功了&34;。该果汁具有营养丰富,色泽鲜艳、味道适口的特点,填补了我国饮料中的一项空白。产品深受用户欢迎,曾远销香港、新加坡等地。
维多思酒,图片来自于网络
荣 誉
1982年在省同行业同类产品的评比中,名列第一,并被评为优质产品。1983年获部级优质产品和全国儿童生活用品优秀产品,还获得了国家生产专利权。从此,以玫瑰为中心,先后研制成功了11种果洒,使首创产品走向系列化。
据资料记载,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绥芬河啤酒厂已有科研室1个,工程师1名,助理工程师2名,助理会计师1名,技术员5名(包括1名会计员)。本文为澤石原创,请勿侵权。从事科研工作的有7名,各车间都设有科研小组,初步形成了一个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科研体系。1983年开始执行厂长负责制,并通过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一个新型的领导体制初步形成。一个369人的职工队伍基本达到初中文化程度。为进一步发展绥芬河食品饮料工业奠定了基础。
“海鸥”啤酒商标,图片来自于网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1986年,啤酒厂在市政府的大支持下,从罗马尼亚引进了现代化啤酒生产线,同时,还更新改造了全部附属设备。1987年10月,绥芬河市同苏联波格拉尼奇内边境区建立了边境贸易关系,开始了边境易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在1988年第三次贸易谈判中,苏方主动要求进口&34;牌啤酒,一次洽谈成交2千箱。&34;牌啤酒到达苏联后深受欢迎。
据我出国人员了解,该啤酒到苏后,在销售时,由边境区消费合作社主任杜巴维克亲自批条,售给格罗捷阔沃至海参崴的有关团体和个人,商店及市面上都见不到。其销售价格达75戈比,相当于当时的1.3美元。不久,维多思果汁及果酒也批量打入苏联远东市场,均受苏联消费者的欢迎。
后期的“熊”牌啤酒商标,图片来自于网络
中苏边境贸易的开展,为绥芬河市啤酒厂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1988年,该厂又与苏方同类企业建立了易货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伙伴关系。从此,当时该厂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提出了立足绥芬河,打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口号,积极参于国际区域经济循环。
本文作者绥芬河朋友家聚会旧照,图片中的啤酒为绥芬河啤酒厂生产
【结语】
至于绥芬河啤酒厂是什么时候荒废的,作者找了身边几位绥芬河的朋友询问,因为年龄与作者相仿,都没说出个一二三来,均只记得是在他们小的时候,厂子就没了。目前还尚未查到具体资料,也欢迎知道详情的朋友能够提供相关信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