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宫斗“干掉”前任,她两朝垂帘,称制终身
画笔小仙
“臣妾邓绥敬祝皇帝万岁!”邓绥身着红青色礼服,革带霞帔,头戴龙凤珠冠,耳簪步摇,幽韵的声音如微风吹振的箫声,似娇莺最初的啭鸣,皇帝刘肇都为之动容。女官给皇后佩带玉玺宝绶,皇后又行跪拜礼。册封典礼完毕,邓绥站在高高的大殿上,望着下面群臣就位行礼,不禁思绪万千……
邓家女儿有奇志 不爱女工爱诗书
东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太傅高密候府内,太傅老夫人亲自给钟爱的孙女剪头发。老人年事已高,手也不那么灵便,结果把她的额头刺破了,剪完头发,老人家高高兴兴地走了。
家人过来一看,她额头还在流血,就心疼地埋怨她说:“你这孩子傻吗?怎么不喊疼啊?”她说:““不是不痛,太夫人怜爱我为我剪发,我不忍伤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
邓绥系出名门,她的祖父邓禹位居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父亲官至护羌校尉。邓绥从小聪明好学,六岁能读《史书》,十二岁精通《诗》、《论语》,她提出的观点哥哥们都难以解释,“诸生”的绰号也是这时别人给取的。
母亲阴氏(光烈皇后阴丽华的侄女)却对她的博闻强记不以为然:“女孩不学女红,专攻典学,难道想当博士吗?”她极为孝顺,唯恐违背母命,于是改成白天做女红,晚上勤奋读典。父亲邓训觉得她很有主见,所以大事小事都和她商议。
永元四年,和帝刘肇昭选秀女充实后宫,邓绥也入选在列,不幸的是父亲邓训去世,克尽孝道的邓绥为父守孝三年,错过了进宫的机会。
父亲的离世对邓绥打击很大,三年里她昼夜啼哭泣,不吃盐、菜,容颜憔悴。孝期一满,邓绥经家人精心调养又恢复了昔日光彩。她和家里人说多次梦见摸天,还仰起头,舔饮青天上的石钟乳,家人请占梦者解梦,占梦者说这是和尧帝成汤一样圣王的吉兆,家里人都窃喜不敢宣扬。
三千宠爱于一身 无奈深宫恩怨多
15岁邓绥重新被选入宫,她身材修长,秀发及地,姿颜姝丽,书卷气让她比别人更多一份清雅脱俗的优雅,让汉和帝一见惊为天人,深深地迷恋上了她。
面对如此美人,早就看腻了后宫众人的汉和帝,一门心思扑在了邓绥的身上,再加上邓绥不仅会琴棋书画,而且还满腹经纶,和汉和帝谈话的时候总能够引经据典,鞭辟入里,每每都能够让他茅塞顿开,比起那个整天吃飞醋的阴氏来说,邓绥就像上天赐给他的仙女,怎么能让人不爱呢?
但邓绥并没有因自己得宠而恃宠而骄,她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一言一行都格外小心翼翼。
其他妃嫔都在绞尽脑汁地邀宠,每有宴会,打扮地争奇斗艳。而邓绥却每次都穿素淡的衣服,也不戴华丽的首饰,反而愈显得清雅脱俗,朴实无华。
她从来不争风吃醋,对其他嫔妃亲切友好,对宫人克己体下,常常施予恩惠。对待阴皇后更是谦恭谨慎,有规有矩。
邓绥身材高挑,每次面见皇后,她都一直弯曲膝盖,低眉顺目。与皇后一起见和帝,也从不正坐,而是站立一旁。当与皇后“撞衫”时,也会立即更换。和帝每有垂问,邓绥都表现出迟疑的样子,绝不在阴皇后面前出风头。
邓绥生病,和帝特许她的家人入宫探望,且不限时日。邓绥却劝道:“外家不宜久留宫禁之地,对皇上来说有偏袒之嫌,对我来说有不知足的诽谤,我实在是不情愿啊!”
邓绥的谦卑和贤良,得到了和帝的青睐,也引起了阴皇后的嫉妒。阴皇后本也是个精通书法的美女,但邓绥相比,和帝更加喜欢后者,阴皇后逐渐失宠。
其实邓绥与阴氏有亲戚关系,邓绥与阴氏的母亲是一个辈分的,按理说邓绥是阴氏的姑姑。但阴氏就不同了,她从小受尽了家族的宠爱,众星捧月,进了宫以后也没有受到过什么打击,一路荣升到了皇后的宝座,偶尔闹个小脾气,汉和帝还得宠着自己,谁知邓绥一进宫,她不仅失宠了,就连后位都受到了威胁。
为了解决掉邓绥,她开始处处与邓绥作对,找寻她的错处,想一举干掉她,谁知邓绥做事滴水不漏,她不仅找不到邓绥的错处,还因为在汉和帝面前说邓绥坏话,成了一个心胸狭窄的妒妇,为此汉和帝更加厌烦阴氏,对于善解人意、温婉大方的邓绥则更加的喜欢。
谦恭礼让识大体 赢得人心主后宫
面对阴氏的枪林弹雨,邓绥展示自己大度,主动向汉和帝说应该雨露均沾,不能独宠她一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博大的胸怀,还向汉和帝推荐了好几位嫔妃和宫女,这些人能够被皇帝临幸,对于邓绥这位保媒拉线的自然是感激不尽,一时之间后宫之中的众人纷纷称赞邓绥的德行,有母仪天下之风。
邓绥虽说要汉和帝雨露均沾,但并没想让阴氏受宠,甚至联合后宫之中的其他女人一起孤立了阴氏,让她孤立无援。这样,阴氏更加的憎恨她,阴氏从小受宠,根本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看她那些拙劣的手段就知道阴氏根本没啥心机,只要她再推波助澜一下,阴氏定然会自投罗网。
果然,很快机会就来了。
公元101年,和帝病重,阴皇后没表现出难过忧虑,反而很兴奋,并狠狠地说:“我若是能够得意,就不让邓家再留下活口!”
话传到邓绥耳朵里,邓贵人绝望的大哭并说:“我无论怎样勤谨的侍奉维护皇后,皇后都对我有偏见,今天只能以死来解脱,一来报陛下宠爱之恩,二来好让家族脱险,三来也不能让皇后背上“人彘”的坏名声。”
宫中那么多人,哪能让她自尽,这时宫女赵玉急中生智说:“刚从宫里传来新消息,皇上的病好了,贵人不用自裁。”邓绥放下了手里的毒药。说巧也巧,第二天和帝刘肇真的痊愈了。
这件事被和帝知道,心里的天平彻底倾斜到邓绥这边。一边是皇后盼着自己死后,她好掌权,一边是邓贵人想为自己殉情。
阴皇后还没意识到祸从口出的凶险,还在我行我素,不知一场大灾正悄悄来临。
和帝对皇后很优待,允许她家人可以时常来探望,但她一腔怨愤没处发泄,竟伙同她外祖母邓朱行巫蛊之术。
她们诅咒皇上和邓绥,被人告发。
和帝派出中常侍张慎和尚书陈褒在掖庭审查拷问,邓朱扛刑不过毙命,她的两个儿子和阴氏的一个兄弟都死于狱中,邓朱和阴家其余的家属都被流放外地,邓绥曾出面求情,和帝决心已定。
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阴氏被废黜皇后,她被迫迁居桐宫,103年,因忧郁而死。她的父亲阴刚听闻家里的变故,也自杀。
邓绥在和帝心中,早就是皇后的最佳人选。和帝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传承宗庙,母仪天下,最是不易!只有德贯后廷的邓贵人,才配当朕的皇后。”
102年冬,和帝提出立她为后,邓绥再三推辞,深闭宫门,称病不出。在大臣们一致上书和和帝的坚持下,邓绥被立皇后,时年22岁。
当上皇后以后,邓绥并没有恃宠傲物,而是保持一贯谦虚谨慎、勤俭的做法,后宫之事尽量节俭。那时候按照惯例,皇后的父亲和兄长应该要封为列侯的,和帝也想按照惯例行事,但是邓绥拒绝了。她秉持着控制外戚势力才能保持外戚能持久不衰的理论,不想让自己族入趁此机会行奢侈跋扈之事。所以,和帝在位时,邓绥的兄长等人都没有当什么特别高制官,更不像有些外戚垄断朝野。
一身肩负天下任,太后摄政显才能
公元105年,和帝病死。死时和帝也才二十七岁,即使有孩子也可想年龄之小,更何况和帝生的子嗣大多都早夭,当时只有一个大儿子刘胜被封为平原王,然而他却有痼疾。另外一个小儿子刘隆不过百天,藏在民间。此时支撑天下的大任就落到了皇后邓绥的肩上。邓绥立即迎养在民间的小皇子回朝即位,也就是历史上的殇帝。因皇上太小,邓绥就作为皇太后辅佐小皇帝,实际上就是临朝称制,是朝廷的实际掌权者。
邓太后掌权以后,首先就大赦天下,对阴氏以及前朝马氏等被废黜的皇后家族都加以赦免,恢复平民的身份。对宫里的吃穿住行,大兴节俭之风。
相比于历史上的其他女性掌权者,邓绥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她自小饱读诗书,因此深谙为政的道理,很懂得治理国家方法。其时,有人告发和帝时的一个官员行巫蛊之术,那个人不堪折磨就屈打成招了。案件呈上来,太后一看,觉得事有蹊跷。这个臣子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先帝很忠诚,从来没有逆行的苗头呀。再说一个臣子又怎么会此种法术,还要等先帝死后再实行? 于是太后亲自来审问这个案件,经过一番调查,证明他是被冤枉的。自此众人无不对太后的明察秋毫叹服!
要管理政事,尽管白天邓绥很是操劳,但晚上一直保持着晚上翻读史书的习惯。她自己热爱学习,所以也很提倡学习之风,凡爱好读书者她都加以封赏和鼓励。因为经常读书,她也发现很多书中都存在谬误,为了不让这些谬误误导后人,邓绥专门派一些人修订典籍,并且让宫里的人每天诵读这些典籍。她重视教育、积极修史。和帝一朝,一直在修汉史,因为官员办公的地方在东观,这本珍贵的史书,叫《东观汉记》,邓绥命令官员续写史书,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广泛,达到国史水准。
邓绥还十分重视皇亲贵族的教育,不仅请富有文名的班昭给后宫女眷讲学,还专门设立学堂,令刘氏皇族和邓氏家族中五岁以上的孩童入学读书。
她执政时,不但能协调宦官和外戚的关系,也能权衡好家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重用良臣,朝政清明。
把官员俸禄透明化,是她的一项政治贡献。以前的俸禄和官位不能直接挂钩,就存在贪腐现象,公开化的俸禄制,杜绝了这种弊端。
灾年里,内贼外寇侵扰,西羌之战持续了10多年,她用镇压和安抚的手段,通过谈判,终于化解战争和伤亡,保证了大汉的尊严和国土。
她日夜操劳国事,积劳成疾,于永宁二年(121年)三月驾崩,执政16年,享年41岁,与和帝合葬与顺陵,谥号“和熹”。
这个“熹”字,是当世人对她一生的定盖棺定论,有功于社稷才称“熹”。
邓绥亲政爱民、挽救危世、耗尽心血,同时又是东汉六位执政太后中,执政时间最长,对东汉江山贡献最大的。她被后世誉为卓越杰出的女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