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兴号高铁”到巨型“鲸鱼”,风筝的世界里“万物皆可飞”?丨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春风吹,纸鸢飞。前不久第四十届山东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幕,来自59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风筝爱好者云集潍坊,比试风筝扎制水平和放飞技艺。“复兴号高铁”飞驰苍穹,巨型“鲸鱼”遨游天际,艳丽的“牡丹花”云端盛放,还有“秦始皇”与“葫芦娃”同框,“大猩猩”碰上“黑猫警长”……有网友看着满天的风筝打趣道,“潍坊的天上堵风筝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放风筝这个话题。
在风筝的世界里,“万物皆可飞”并不是天方夜谭。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到水里游的,从充满现代科技感的航母、空间站到神话历史人物,统统都能做成风筝的样子飞上天。出新、出奇是各式风筝比拼的焦点,体型更大、更壮观则是吸引眼球的利器。175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需要好几个人一起拉绳才能控制。串起来长度达150米的“复兴号高铁”风筝,飞起来的时候50节“车厢”一起响,“哐哧哐哧”就像火车行进的声音,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造型各异、千奇百怪,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风筝,让风筝节成为一场在天空举办的“人类想象力大赛”。
风筝很新潮,也很传统。风筝的故乡在中国,从有文字记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文献记载,鲁班削竹木为鸢,“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一诗中的记述,说明唐代的风筝带弦、放飞之后可鸣发悦耳的声响。“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的诗句印证了放风筝已是宋代孩童的重要游戏项目。到明清时期,放风筝成为一种节庆风俗,《红楼梦》中即有大观园中众人放螃蟹、大鱼、凤凰等各种风筝的情景。风筝跨越千年仍为人们喜爱,正是传统民俗文化旺盛生命力和深厚魅力的生动彰显。“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为人熟知,但如今放风筝的群体早已不局限于孩童。不少成年人迷上放风筝,主要是看中其具备的健身功效。放风筝的过程中,操控者需要昂起头、不时扭转脖颈,时刻关注空中起舞的风筝并根据具体状态操纵放飞轮、控制牵引线,这就能有效调节眼部肌肉,对锻炼肩颈也有益处。对于放飞次数多、技术好的老手而言,还可以选择双线运动风筝等放飞难度更高的风筝种类。竞技风筝飞行速度快,对操控技巧有很高要求,与之相对的,“盘鹰风筝”等项目玩法花样繁多,更具趣味性,对场地和风力要求较低。老少咸宜、竞技性和娱乐性兼备,推动风筝运动在一些地方成为全民都可参与的群众性健身活动。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放风筝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有心灵上的放松。有作家曾写道:“放风筝时,手牵着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然后停在高空,这时节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选择一个有风的地方,放飞手中的风筝,然后或是驻足仰望风筝带来的“空中芭蕾”,或是在奔跑和牵引中感受风的流动、泥土的芬芳,无疑也是在放飞一种轻松的心情、收获纵情翱翔的快乐。
当然,在放松愉悦的同时,既要抓好手中的风筝线,也要绷紧心中的安全弦。放风筝要尽量选择空旷人少的场地,最好是专门的放飞场所。放风筝过程中,特别要注意规避因热身不足、视野受限等原因导致的扭伤、摔伤、撞伤,更要避免因风筝线触碰高压电线而发生的触电事故。与此同时,放完风筝的时候也要记得收紧缠线,避免遗留在现场给他人造成割伤等意外伤害。
“五一”假期即将到来,不妨趁着大好时光,呼唤大朋友、小朋友一起,来场放松身体、放飞心情之旅。
这正是:
牵引收放手中线,草长莺飞放纸鸢。
(文丨张近山)
| 荐书 |
★ ☆ ★
《与未来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丨简介丨
继《与时代谈谈心》《与世界谈谈心》后,人民日报评论部的“睡前聊一会儿”栏目再推系列读物之《与未来谈谈心》,把睡前几分钟的谈心,变成更为触手可及的陪伴。本书系统梳理了这两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热点,分为风尚、世态、青春、时代、人物、文化、生活、社会、新知等部分,给读者一个触摸时间、观察世界的窗口。
我们在时间中跋涉,向着未来前行。面对过去,每个人都会有遗憾、懊悔、回忆;好在,每个人也都有未来,那里有困惑、失落,更有收获、希望。这本小书收录的,是时间中的圈圈涟漪,是记忆中的种种际遇,希望它能让我们在相连的悲欢中,“一起向未来”。虽然未来还不确定,但也正因如此,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