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时尚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大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兵败虎狼谷,晚唐历时最久、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也随之画上了休止符。

只是经历了这场浩劫之后,李唐王室元气大伤、日渐凋敝,朝廷号令只行于河西、山南、剑南、岭南四道数十州。

而各方藩镇诸侯却趁此良机拥兵自重,彼此之间或各怀鬼胎、合纵连横,或自擅兵赋、迭相吞噬。

在此期间,占据太原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与坐拥汴梁的宣武节度使朱温,逐渐成为唐末最大的两个藩镇势力,并倚黄河两岸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907年,朱温最终篡唐称帝,建立五代第一个王朝“后梁”,天下藩镇归附者十之七八,而割据河东的李克用却始终视李唐为正朔,沿用大唐年号,拒绝承认朱温的合法统治地位。

一年以后,李克用病逝,对于竞争对手朱温而言,统一天下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终于消失了,只是后梁皇帝还没来得及暗自庆幸,一个更为可怕的对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便横空出世了……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生子当如“李亚子”

虽然最后成为了逐鹿中原的霸主,但河东李家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人,他们属于西突厥别部的沙陀族人。

李氏家族原姓“朱邪”,李存勖的祖父朱邪赤心是唐末沙陀部首领,因镇压庞勋兵变有功,被懿宗赐名李国昌,并编入唐朝宗室谱籍。

沙陀人虽然和皇室并无血缘,但从这一刻开始,李国昌(朱邪赤心)及其后人,理论上来说,便和大唐天子成为了“同宗兄弟”。

大概正是因为这一层缘故,沙陀李克用家族,虽然也有和中央分庭抗礼的情况,但却始终顾念着一点香火情分。

在唐末纷繁复杂的政局之中,在五代礼乐崩坏、无所不用其极的背景之下,几乎所有的藩镇诸侯,都是处心积虑地想着篡夺江山,置李唐王朝于死地。而多少还保有一点忠孝礼智信的李氏家族,绝对可以算是一股难得的清流。

李家发迹于李国昌,后经李克用数十年艰苦经营,已经成为以晋阳(太原)为中心,辐射整个河东地区的强大藩镇武装力量。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李克用

所谓虎父无犬子,作为李克用长子,李存勖不仅完全继承了家族的战斗细胞,而且还将其充分发扬光大。

据史料记载,李存勖“善骑射,胆勇过人”,年少时便随父东征西战。乾宁二年(895年),李克用讨平邠宁、镇国、凤翔三镇叛乱,随后父子二人入朝奏捷,唐昭宗见李存勖丰神俊朗,英姿勃发,甚至隐隐有超过其父李克用的趋势,内心非常喜爱,抚其后背爱怜赞曰:

此子可亚其父,将来必是国之栋梁,日后勿忘效忠予家”,李存勖也由此得了一个“李亚子”的名号。

李克用占据河东时,最大的敌人便是中原地区的朱温军事集团,作为当时最大的两个割据政权,双方连年征战,攻伐不休。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李克用的沙陀兵团虽然能征善战,但囿于兵力匮乏、地盘狭小,总体而言,在交锋中大多处于劣势,李克用有时也难免会流露出悲观失望的情绪。

而李存勖却及时劝慰父亲道:“朱温侍其武力,威逼天子、觊觎帝位、陷害良善,迟早会自取灭亡。而我李家三代尽忠王室,如今虽因势穷力屈无法报效,但也无愧于心。父亲应忍耐静观,积蓄力量,以待朱温衰弱之时再图复兴,怎能轻易就灰心丧气呢?”

儿子的开导让李克用大为释怀,并得以重新振作,然而令人钦佩的是,作出此番深明大义论断的李存勖,当时不过是个十一岁的孩子。

而许多年以后,当李存勖真正接过父亲的衣钵,并一次次在战场上击败李克用曾经的死敌朱温时。

后梁天子也不禁发自内心的羡慕李家能出现像“李亚子”这样优秀的继承人,再想想自己那些不成器的子嗣,他更是无比向往又满怀悲愤地感叹:“生子当如是,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猪狗)尔!

从“三支箭”开始的复仇人生

公元908年初,李克用已卧病多日,自感大限将至,便将李存勖叫到榻前,郑重其事地将三支箭矢交托到其手中。

这三支箭代表了李克用平生三个最大的仇敌,也是这个一代枭雄未了的心愿,临终的李克用告诫儿子:

第一:要铲平出尔反尔的刘仁恭;第二:要彻底消灭仇敌朱温建立的后梁;第三:要击败背叛自己、与后梁结盟的契丹。

当年正月二十日,李克用病逝,二十四岁的李存勖承袭父位为河东节度使、晋王。

从这一刻开始,年轻的“李亚子”背负着父亲的血海深仇和三支无比沉重的箭矢,踏上了称霸天下的道路。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虽然继承了父亲留下的庞大家业,但李存勖面前的道路却还相当崎岖漫长——不仅“三大仇敌”均是兵强马壮之辈,而且河东集团内部,此时也是危机重重。

当初李克用在云、朔地区起兵时,所得骁勇之士多收为养子,如今这些义子皆手握精兵,恃功骄傲,而少主李存勖年纪轻轻又资历浅薄,自然无法服众。

尤其是李克用胞弟李克宁,本就在军中威望甚高,兄长死后,他更成为手握河东兵马大权的二号人物,虽然李克宁本人并无反叛之心,但李存灏、李存实(二人均为李克用义子)等人觊觎富贵,扬言“兄亡弟及,古之道也。以叔拜侄,理岂安乎?”,怂恿其夺位自立。

再加上其妻孟氏也是贪慕虚荣之辈,受到李存灏等人蛊惑,也极力劝说丈夫夺权篡位。

内外夹攻之下,李克宁也终于动了谋反的心思,并准备挟持李存勖母子投奔后梁,向朱温请功邀赏。只是其人优柔寡断,尚在犹豫不决时,因事有不密,被人及时告发给了李存勖。

河东集团的元老人物、位高权重的叔父要阴谋叛变,李存勖当机立断,暗中联络对自己忠心耿耿的托孤重臣张承业,并迅速定下了平叛除奸的计划。

次日,张承业出面邀约李克宁入府赴宴,李克宁未防有诈,孤身前往,结果在席间被擒,当日即被处死。

一个优柔寡断,一个杀伐果决,生死之间,高下立判,而成功解决李克宁叛乱事件后,年轻的晋王在河东集团迅速树立起了威信,再也无人敢于挑衅李存勖的权威。

只是内乱初平,外衅又起,后梁军队趁李克用病逝之机,对河东治下的潞州(山西长治)发起猛攻——李存勖也终于要独自面对朱温这个最强劲的对手了!

五代战神的铁血征途

潞州位于梁、晋地盘的交界之处,扼守太行、王屋二座天险的豁口,由此往北可直接威胁太原,而向南渡过黄河,又可直达汴梁。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李克用和朱温围绕这一地区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拉锯争夺。

907年底,朱温以十万重兵围困潞州数月,此后得知李克用死讯,眼见河东主少国疑,而后梁大军压境已是势在必得,朱温因此放松了警惕,在潞州城即将被攻克之前,从前线返回了汴州。

而李存勖则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于908年四月底由晋阳火速挥师南下,疾驰六日,直抵潞州近郊,率军潜藏于城南三垂岗。

五月初二,突降大雾,埋伏多时的李存勖于夜间突然发起猛攻,熟睡之中的后梁军队猝不及防,顿时阵脚大乱,而城中的周德威也及时出兵加入战斗,里应外合下,后梁军队彻底崩溃,将士伤亡数以万计,粮资器械丢弃无数,潞州之围遂解。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潞州之战,后梁元气大伤,在此后数年都无力北上侵扰河东,而经此一役,晋军兵威大盛,李存勖回到晋阳后,又着手治理内政、整肃军纪,在其统治之下,河东军事集团很快便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

公元911年,李存勖又出兵援助成德节度使王镕,于柏乡大败后梁主力,此战过后,朱温引以为傲的“龙骧”、“神捷”二军全军覆没,后梁精锐兵力损失惨重,愈发一蹶不振。

而李存勖在初步稳定局面、并对劲敌取得较大优势后,决定暂缓对后梁的攻势,先夺取河北地区,以消除后顾之忧。

刘仁恭,本是李克用一手提拔的将领,然而其实力壮大后便与晋王交恶,又转投朱温,割据河北诸州与河东分庭抗礼,只是此时刘仁恭父子因争夺妻妾反目,其人已被儿子刘守光囚禁于幽州。

而刘守光盘踞燕赵之地,妄自尊大,一心想当北方盟主,李存勖使用骄兵之计,联合六镇节度使共尊其为“尚父”,刘守光更加肆无忌惮,于911年八月悍然称帝。

同年十二月,李存勖见时机成熟,便会同成德、义武两镇兵马讨伐桀燕,一举攻陷幽州,擒获刘仁恭父子后,破腹取心献捷于晋国太庙,以祭奠先王李克用在天之灵。

而在晋兵攻破幽州之前,刘守光曾向后梁求救,朱温则亲率大军北上赴援,不料再次为李存勖所败,羞愤交加的后梁天子返回汴梁后,从此一病不起。

而正如朱温所慨叹的那样,他的那些儿子确实是猪狗不如之辈,先是其次子朱友圭于912年弑父登基,次年朱友贞又密谋发动宫廷政变,处死兄长后夺得皇位。

朱友贞也十分昏庸无能,篡位后纵容官吏横行霸道,在其治下,后梁国势日渐衰落。

李存勖则在完成父亲“第一支箭“的心愿后,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灭梁战争,但在此期间,河北发生了叛乱,寿州刺史卢文进叛附契丹,引兵入幽州,准备合击晋军,李存勖闻讯回师亲征,击杀契丹军万余人,斩获牛马辎重无数,辽主耶律阿保机兵败后狼狈撤往漠北草原。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契丹败退,北疆暂保无忧。李存勖开始调兵南下,一路所向披靡,黄河北岸的后梁各镇尽数易手,但河东军兵力、物资也受到不小的损失,因后续力量不足,梁、晋双方遂在黄河两岸形成长达数年的拉锯大战。

伶人皇帝“李天下”

公元923年四月,李存勖接受诸镇劝进,在魏州称帝,改元同光,为表延续李唐江山之意,仍沿用“唐”为国号,史称后唐。

同年十二月后唐兵马抵达汴州,城破之际末帝朱友贞自杀,后梁至此灭国,而李存勖则尽取河南、山东等地,定都于洛阳。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从908年李克用临终三箭赐子,到923年平定后梁,仅仅十五年时间,“李亚子”便先后击败了三个强大的敌人,完成了父亲的临终遗命,此时天下初定,而后唐兵强马壮,李存勖之名更是威震四方。

按照如此趋势发展,后唐统一天下,再造李唐盛世似乎是指日可待,而李存勖也必将成为名继唐宗、功追汉武的一代圣贤明君。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大仇得报后的李存勖,却突然失去了进取的动力和人生目标,并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沉沦堕落。

《新五代史》曾言李存勖少年时便“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只是“三支箭”的沉重负担,让他逼迫自己必须心无旁骛,而多年的厉兵秣马、南征北战更使其无暇顾及心中的热爱。

登基称帝之后,李存勖便开始沉醉于梨园音律之中,先是在宫外四处搜罗唱家名⾓,请进皇宫后又十分宠幸这些戏子优伶。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伶人们恃宠而骄,在皇帝面前肆意打闹,对待后唐官员更是放肆无礼,常以戏弄文武百官为乐。

不仅迷恋听曲看戏,贵为天子的李存勖还要亲自登台表演,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李天下”的艺名。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娱乐活动之中,必然无法分身处理国事,而伶人们受到皇帝的宠幸后得以加官进爵,又开始干预朝政。

有些奸佞小人妄图在后唐升官发财,便以金银贿赂这些手握大权、身居高位的戏子,如此一来奸邪之辈充斥朝堂,忠臣良将却惨遭排挤打压,短短几年,后唐的政治环境便被搞得一片乌烟瘴气。

但客观来说,此时后唐如日中天,放眼中原版图,根本无人敢于挑战李存勖的统治地位,如果天子仅仅只是宠幸优伶、沉迷声色犬马,可能李家三代辛苦经营的庞大帝国,还不会向后来那样,几乎是瞬间便全面崩塌。

但李存勖偏偏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功成名就之际,他将矛头对准了后唐的立国之本、一步步助其问鼎中原的军队。

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作为世代藩镇出身的李存勖,本身就带着鲜明的军阀属性,五代乱世中“兵强则为将,将强则叛主”的野蛮生存法则,他可以说是了然于胸。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为维护后唐的长治久安,李存勖登基之后便迅速实施“削藩”政策,一年之内竟有高达百余人次的节度使被调换藩镇领地,同时又派遣大量宦官、伶人作为监军,安插在军队中的要害职位。

历史无数次的证明,削藩具有极大的风险,稍有不慎统治者便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此时天下初定,一切应以稳字当头,李存勖操之过急,又用力过猛,已然为自己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而自晚唐以来,凭军功建节就藩几乎是乱世中约定俗成的规矩,大量中下级将领以此作为晋升阶梯,而李存勖不仅未能及时犒赏安抚军队,却对那些未建尺寸之功的戏子优伶大肆封赏,引起基层军官的强烈不满。

不仅如此,因为连年征战,导致府库枯竭,李存勖为敛财自用,竟然频频克扣军士粮饷,致使底层士兵也对其怀恨在心。

后唐的天下,都是军人浴血沙场、九死一生拼杀得来,而李存勖一上台,便将军队由上至下、从里到外得罪了个干净,因为他的种种致命昏招,灾祸终于在不知不觉间悄然降临了。

后唐同光四年(926)二月,魏博戍卒在贝州(河北清河)发动兵变,并攻下邺都,李存勖遣大将李嗣源前往平叛,结果李嗣源行至邺都城下,亲军再次哗变,将其劫持入城,并与叛军合势,拥立其登基称帝。

李嗣源本无反意,但迫于内外形势,又无法解释,只好在众人裹挟之下挥师南下,讨伐李存勖。

得知众将变节,李存勖立即由都城洛阳出发,欲坐镇汴州指挥平叛,然而唐兵未至,叛军已然抢得先机。庄宗见形势不利,只得又仓皇返回洛阳,归途之中再三抚慰士卒,许以厚赏,但为时已晚,强敌压境之际,众人逃散大半。

四月,后唐将领郭从谦又突然在洛阳发动叛乱,率所部攻入皇宫。李存勖亲率宿卫于兴教门迎战,无奈此时近臣护卫多数逃逸,李存勖在乱军中杀敌数十人,但也被流矢射中,退回绛霄殿后不久便气绝而亡,身旁伶人以乐器覆盖其身,纵火焚尸。

可怜一代豪杰,得势之时,天下英雄莫敢与之争锋,而败亡之际,身边却仅余十数名伶人相伴。

后唐庄宗李存勖:前半生悍勇如战神附体,后半世昏聩似邪魅缠身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兴亡之间,却不过匆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