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知青往事:下乡插队借住在光棍大伯家,那顿饯行饭他一辈子都难忘

在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段难忘的回忆,王成刚师傅说在陕北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他一辈子都难忘记。 特别是一想到那位老光棍韩大伯,他心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和痛苦,因为当年他答应以后会回去看望韩大伯的,可他回去得太晚了。

知青往事:下乡插队借住在光棍大伯家,那顿饯行饭他一辈子都难忘

陕北窑洞

王成刚是1969年1月下旬从北京来到陕北的,他们插队落户的那个村子叫韩家沟大队,那里的地形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一条穷山沟。这条穷山沟里一共就有两个生产小队,也就是韩家沟一队和韩家沟二队。

北京来的十三名知青被分在了两个生产小队,王成刚他们七名知青分在了一队插队落户,大家暂时分散开借住在老乡家里,也和老乡家一起搭伙吃饭。

一名叫杨庆贤的男知青和王成刚临时借住在老光棍韩明德大伯家,他俩和韩大伯住在一孔破烂的土窑里,睡在一铺土炕上,也在一个锅里搅马勺。

第一顿晚饭是在队长韩玉田家吃的,算是接风晚饭,七名北京知青围坐在一扇旧门板周围,半盆洋芋炖酸菜,还有半碗咸菜和半碗辣子酱,每人一碗玉米面糊糊,玉米面蒸馍随便吃。饭菜虽然很简单,大家都说吃得很饱。

在韩队长家吃罢晚饭,王成刚和杨庆贤就回到了韩大伯家。

韩大伯家一共两孔土窑,一孔是冷窑,那孔窑里没有炕,也不大,用来存放农具、烧柴等杂物,就像一个仓库。韩大伯居住的这孔土窑挺宽敞,一进门靠着窗户是一铺土炕,土炕上铺着一张破旧的炕席,炕席上放着韩大伯的铺盖,那铺土炕足能睡下四五个人。炕的里面是灶台,灶台上有一口七印铁锅,灶台里面放着碗筷,三四口人吃饭不成问题。

土窑里光线有些昏暗,再往里靠着窑掌有两个瓮,韩大伯说那是他存放粮食的地方。除了这些,窑里还有一条板凳和一个饭桌(祖上传下来的),这些就是韩大伯的全部家当。窑里打扫得很干净,东西也摆放得很整齐,虽然家徒四壁,倒也有家的温暖。

当天晚上,韩大伯把他的铺盖挪到了炕稍上,把炕头让给了王成刚。杨庆贤的铺盖紧挨着王成刚,韩大伯的铺盖和杨庆贤的铺盖保持着半米多的距离,他说北京知青讲卫生,他是个光棍汉,不卫生,他怕北京娃娃嫌他脏。

别看韩大伯是个老光棍,他啥活都会干,也很勤快,连院子里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堆放在茅房旁边那一垛烧柴,都用谷草捆成了小捆,一捆一捆堆放在一起,显得特别规整。

做早饭的时候,韩大伯洗了两次手,等做好了早饭,他才叫王成刚和杨庆贤起来吃饭,他说两个娃娃坐了好几天的车,路上受苦了,他想让两个娃娃多睡上一会。

之后的日子里,韩大伯就像家长一样处处关心照顾着王成刚和杨庆贤,他俩去水井挑水,韩大伯都不放心,一连跟着去了好几次,看他俩会打水了,韩大伯才放心了。

安顿好了两个北京娃娃,天气好的时候,韩大伯就赶着队里的羊群到沟坡去放羊,冬季没有青草,沟坡上的枯草也不多,天气不好的时候,韩大伯就不出山放羊,队里有谷草和豆秸,还有玉米秸秆,冬天就算不出山放羊,也有草料喂羊,每天傍晚给羊饮一次水就可以了。

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给王成刚和杨庆贤他俩弄顿像样的年夜饭,韩大伯把他家打鸣的那只大公鸡杀了,炖了两大碗鸡肉,吃饭的时候,韩大伯一块鸡肉都没吃,他说自己不爱吃鸡肉。

后来王成刚才想起来,杀鸡的时候他看到韩大伯流泪了,韩大伯是心疼那只大公鸡,所以他一口鸡肉也没吃。

知青往事:下乡插队借住在光棍大伯家,那顿饯行饭他一辈子都难忘

图片来源网络

春耕春播开始后,王成刚他俩天天出山劳动,韩大伯打发他俩吃罢早饭,把午饭留在锅里,他才出山放羊。傍晚收工后,王成刚他俩回到家,韩大伯早就做好晚饭等候了。吃罢晚饭,韩大伯就会笑着说:“你俩累了一天了,上炕歇着就是,哦(我)来刷锅洗碗。”

有时候王成刚也抢着刷锅洗碗,韩大伯就生气地说:“你这娃娃,哦(我)老汉说话你咋不听哩,快去歇着就是。”

那天下着雨栽红薯,王成刚他俩的衣服都淋湿了,胶鞋上也沾满了黄泥。晚饭后,韩大伯洗刷完碗筷,又帮着他俩把湿衣服烤干,把胶鞋的黄泥也弄干净的,还帮王成刚把袖子上划破的那道口子缝补好。

看韩大伯像父母一样关爱照顾他俩,王成刚和杨庆贤感到很温暖,也发自内心地感激韩大伯。

那年初秋,队里为知青们修建了三孔新窑洞,成立了知青点,七名北京知青都搬到知青点居住了。搬家那天,韩大伯流泪了,他哽咽着说:“你俩走了,窑里又剩下哦(我)老汉一个人哩,哦(我)舍不得你俩搬走……”

王成刚和杨庆贤从韩大伯家搬走后,韩大伯有点什么稀罕东西,也要给他俩送去,就连在山上摘一把酸枣,摘两个野果子,韩大伯也舍不得自己吃。他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结的枣,差不多都给王成刚他俩吃了。

1970年冬季,王成刚参加了征兵体检,全公社就有两人通过了征兵体检和政审,其中就包括王成刚。听说王成刚要去当兵了,韩大伯哭了,他是既高兴又难过。娃娃能有个好前程,他高兴。娃娃走了,就见不着娃娃了,他心里难受。

王成刚参军入伍的前一天,韩大伯跑了五里路,到张家河割来了二斤羊肉,推了(用石磨把麦子磨成面)四斤麦子,给王成刚包了羊肉饺子,还买了一瓶烧酒和二斤豆腐,把韩队长和杨庆贤都叫来作陪。为了给王成刚饯行,韩大伯把留着过年的麦子提前给吃了。

王成刚离开韩家沟的那天一大早,他把自己的行李和生活用品都送给了韩大伯,韩大伯竟然拿出十块钱来,硬是塞给了王成刚。王成刚实在是不好再拒绝,只好暂时收下,回头让韩队长把钱又还给了韩大伯。

那天韩大伯抹着眼泪把王成刚送到村口,他哽咽着说:“到了部队上好好干,一定要混出个名堂来。”“大伯,您放心,以后我会回来看望您的。”王成刚挥泪和韩大伯告别。

因为在部队上表现好,再加上王成刚是高中生,入伍一年后他就被安排到军校学习,学习结业后担任了连队的司务长,后来又升任了连指导员。

1977年年末准备回北京探亲时,王成刚突然想到了陕北的韩大伯,因为平时比较忙,他来到部队一共就给陕北写了两封信。两次写信都是写给韩队长的,让韩队代问韩大伯好。

想想当初韩大伯对自己的好,王成刚心里挺愧疚的,他把自己准备带回北京的那件军用大衣和一个军用水壶还有一张四寸照片一起寄给了陕北的韩大伯,还给韩大伯和韩队长一人寄去了二十块钱。

从北京探亲回到部队上,王成刚收到了韩队长的来信,他说韩大伯身体很好,穿着他寄去的军大衣在村里转了个遍,逢人就说,这是人家北京娃娃给我老汉寄来的,这是王成刚给我寄来的。韩队长还说韩大伯放羊背上那个水壶,再也渴不着了。

1986年秋天,王成刚转业回到了北京,他原计划等安置好了工作,就回陕北看望乡亲们,看望韩大伯。可由于工作太忙,王成刚的陕北之行一拖再拖。

到了2012年,王成刚退休后,他才算有了时间。那年夏天,王成刚和杨庆贤回到了陕北,一别四十多年,陕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韩家沟的乡亲们有很多人都不认识了,当年的韩队长也快八十岁了,韩大伯已经去世两年多了。

来到韩大伯居住的地方,看着坍塌的土窑和满院子的杂草,王成刚和杨庆贤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离开了韩大伯的住处,老队长领着王成刚他俩来到了当年的知青点,知青点的那三孔土窑还完好无损,中间那孔土窑的脑畔下,挂着一块木制的牌匾,上面刻着一行字:韩家沟一队知青点。

打开窑门,窑里很干净,墙壁上有一个镜框,镜框里只有一张照片,那张照片就是王成刚当年寄给韩大伯的那张穿军装的四寸照片,相框旁边挂着一个军用水壶,那个水壶也是当年王成刚寄给韩大伯的。

原来,韩大伯家的那两孔土窑成了危窑以后,队里就让韩大伯住进了知青点,住在了中间那孔土窑里,那个相框就是韩大伯挂在墙壁上的。

韩大伯去世以后,他的积蓄都捐给了队里,他的那十几只羊也分给了乡亲们。韩大伯去世前跟韩队长提了一个要求,他说:“窑里的东西不要动,到时候王成刚回来看到这些东西,就当看到了我……”

知青往事:下乡插队借住在光棍大伯家,那顿饯行饭他一辈子都难忘

图片来源网络

听了老队长的讲述,王成刚再次泪流满面,看看土炕上的那个木箱子,看看那件褪了色打了补丁的军大衣,王成刚心如刀割,悔恨莫及,要是自己早几年回来看看韩大伯,也就不会留下令人心痛的遗憾了。

那次回陕北,王成刚和杨庆贤到坟地祭拜了韩大伯,给老队长留下了一些钱,看望了村里的老人们,他俩就心怀愧疚地回到了北京。

时隔这么多年,每当想起陕北的韩大伯,王成刚说他心里就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滋味。特别是一想到当年韩大伯割羊肉为自己包饺子饯行的那一幕,王成刚心里就如刀割一样疼痛。淳朴善良的韩大伯,成了他永远的思念,韩大伯永远活在他心里。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