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前的汉人部队:从农奴、奴隶到不可或缺的精锐
一直以来,受民族情绪影响,许多人都唾弃那些投奔满洲的汉族部队。可撇开情绪再看历史,我们会发现汉军部队的崛起可算得上一部励志史。
汉军的来源
不少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人往往会以为后金中的汉军旗,来源于归顺后金的三王与吴三桂等1644年后投降的原明军。其实八旗中的汉人一直存在,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都没停止过对辽东汉民的招募。明朝苛刻的军事体制也给予后金政权大量吸收汉民、汉军的机会。
【看上去威风八面的明初武人,已经将子孙后代典当】
由于动荡的时局,早先移民辽东地区的汉人不是被驱逐、屠杀,就是被当地的女真、蒙古人同化。中原固有的编户齐民制度在辽东地区根本无法展开,只能用军事拓殖的方式稳固自己对辽东的统治。明朝的军事制度十分抠门,朱元璋就声称“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粒米”。这背后是是无数军户的血泪,他们被募集后,需要自费钱粮,越过长城去遥远的辽东地区服役。同时,明朝承袭元朝制度,将所有从军之人变成“军户”,一旦从军世世代代都得被绑定在驻地上。若非皇恩浩荡,军户的后代永远只能是军户。
另一方面,军官们也是世袭制,拥有辖区的直接管辖权。理论上他们与普通士兵没有直接依附关系,大家都是为国效力。可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法律上的条文并不能取代现实情况。军官有一万个理由克扣士兵的口粮,或者让士兵执行危险任务。不想被穿小鞋的士兵只能乖乖听话,默许军官将名义上属于朝廷的田产占为己有,自己和子孙后代沦为他家的农奴。
在辽东地区,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关内除卫所这样的军事机构外,还有布政使司等官僚集团可随时监督,军户虽然悲惨,但至少还有点念想。辽东地区完全没有监督机构,只是在理论上隶属于山东管辖,属于“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军官对士兵的剥削相比关内更加残酷,也更为肆无忌惮。
残酷的压迫让军户们大量逃亡。辽东多山林,结伙逃亡的军户们很容易躲避搜捕,并通过狩猎、采集获取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物资。他们中有不少被女真人的部族接纳、同化,成为女真人的一员。还有一些成功形成自己的社区,维持着汉族的传统生活模式。相比纯粹的女真人,他们多少在明军中服役过,知晓火器的使用技巧,可以很好地弥补后金军队火力上的劣势。这也使他们被后金政权区别对待,不像掳掠走的汉民那样只能当奴隶。
【后金最大的短板便是没有足够通晓火器的人口】
黑营部队——努尔哈赤时期的汉人射击军
随着后金政权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汉民进入努尔哈赤的管辖范围。他们中有八旗打劫掳掠走的奴隶,有逃亡的军户及其家属。努尔哈赤下令将他们编制在一起,实行“计丁授田”制度,即根据每家每户的男丁数量,授予土地,让其耕种、纳税。在此基础上,每二十个汉人男丁,需要抽出一人服兵役,服役者可以免去劳役、赋税,并让剩余的19人供应其装备、马匹。
【萨尔浒战役中,八旗冲破朝鲜火枪营,但折损不小,有了组建己方火器部队的意愿】
这些被征召的汉兵,被编制在八旗之中,根据旗帜颜色分类,他们被称为“黑营”。在努尔哈赤设立的编制中,黑营需根据诉求更换自己的配置。当后金军队守城时,每100名汉军需要配备10门佛郎机之类的轻型火炮,每一门火炮需要2人操持,另外八十人每人一杆火绳或火门枪;当后金军队需要野战时,每50名汉军就需要携带10门轻火炮,20人为长矛手,再分配20人携带盾车掩护炮兵射击。
努尔哈赤的努力很快收获奇效。在被誉为“辽左第一血战”的浑河战役中,最让八旗头疼的部队并非网络谣传的“最后的戚家军”,而是秦良玉麾下的川军。这些出身于四川大山中的土司部队,携带大盾与长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投射部队则在矛阵后方全力输出。八旗引以为傲的红甲部队在没有盾车掩护的情况下贸然出击,被川军的严密阵型数次击退,导致数千人伤亡。
【川军中有不少收编的日军火枪手,此战某种程度算是壬辰战争的再现】
意识到己方大意轻敌的努尔哈赤,下令黑营部队出动。他们利用盾车阻挡川军的炮火,再利用车上的垛口射击,迅速压制住川军的火力。这时八旗右翼骑兵再次出动,从侧翼冲入被炮火打开的长矛阵地,成功击破川军的阵线。
这场战役黑营功劳不小,为后来汉人地位的提升铺垫了道路。
皇太极时期的火器营
出于民族政策原因, 努尔哈赤时期的大炮和使用大炮的汉兵数量很少。只有一个黑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汉军、汉人在后金政权内的地位。这也与该阶段后金政权的战略意图有关。努尔哈赤本意只是割据辽东地区,然后用武力胁迫明朝同意恢复朝贡。皇太极不同于其父,有着强烈的入关野心。他也不满足于当白山黑水的汗王,更希望像完颜家那样问鼎中原。所以,皇太极力图夺取辽西八城, 打破河西防线。
战略的变化推动战术的变更。辽东地区没有太多高大、坚固的城防工事,利用复杂的民族关系策反城中的女真、蒙古人就能轻松拿下沈阳。但是,山海关以及更南部的领土上,民族结构相对单一,对明朝的向心力也更强。这一刻,八旗在攻城上的短板被暴露出来,组建一支可以攻城略地的重炮部队成为当务之急。
额驸佟养性看准后金战略的变化,上疏道:以往我们不大量使用汉人部队,皆因过去我们没有攻城的刚需。现在后金通过战争手段缴获大量明军火枪、火炮,俘获大批工匠和炮兵。为什么不好好使用这些资源呢?让汉人服兵役,战后归于农田,既不影响农事,又可增长我们的军事实力,何乐不为?
正有此意的皇太极立刻任命佟养性全权监督红衣炮的仿制,并帮被掳掠为奴的明军炮手赎回自由身,在炮兵营任职。皇太极继位五年后,后金成功仿制40门红衣炮,并组建只听命于汗王的炮兵部队。这一年,形势发生根本性扭转,明军再不复往日的火力优势。
同年,不知后金已经拥有大量重型火炮的明朝采取孙承宗的建议,在大凌河畔修建堡垒,希望利用后金军队不擅长攻城的劣势,挽救岌岌可危的辽东战局。
皇太极作为马背天子,很快意识到大凌河堡垒对后金的威胁。他立刻组建军队进攻大凌河城,并用堑壕战术围困住城内的祖大寿部,同时下令让佟养性携带新组建的炮兵部队快速赶到战场攻城。事有凑巧,明军在数次援助不成后,便抽调各地精锐4万余人交给张春指挥,希望能一举打破后金的封锁。
张春采用北方明军传统的车营战术,利用战车作为屏障,形成类似城墙一般的防护效果。经过孙承宗的改良,明军只需要在“城墙”后方射击即可,新型战车也足以抵挡黑营的轻型火炮。可他们没料到,此次他们需要面对的不再是轻型的“佛郎机”,而是重型的“红衣炮”。
【明军第一次品尝到火力弱势的痛苦】
由于车营的载体问题,无法携带过重的火炮。在炮兵对决中,明军给予厚望的车营很快被佟养性的炮兵所摧毁,八旗骑兵趁势进攻,迅速压制了明军的火力。明军骑兵见势不妙迅速逃跑,失去骑兵接应的步兵在绝望中使用火攻失败,最后被八旗逐个歼灭。(用后金自己的话说,就像碾死虫子一样)
此战让皇太极确信不拿汉人,至少是有战斗力的汉人当奴隶是正确的选择。
欠饷的明军归顺后金,汉军旗正式成型
另一方面,明军在大凌河的战败震动朝野,使得奉行百年的车营战术被明军边缘化。同时,明朝知道自己的吏治已经从骨髓深处腐败,靠明朝自己的力量建设炮兵部队,只能养肥兵部和户部的贪官污吏。为重新建立起对后金的火力优势,崇祯决心下大价钱直接从澳门的葡萄牙人处引进重型火炮和有着专业技能的炮兵。根据谈判的结果,明朝以4000两/门的价格从葡萄牙人手中收购红衣炮,并聘用数十位具有专业技能的葡萄牙人去北方培训明军炮手。
【“葡萄牙制造”对“东亚制造”有绝对的质量优势】
在当局的努力下,孔有德部的明军迅速强大起来。一时间,明军倚靠着洋人,似乎已经重新确立己方的火力优势。可明朝糟糕的军事制度在这一刻再次拉胯。援助辽东的明军不同于以往的卫所军户,而是职业募兵。朝廷需要按时发放军饷,并给予20两/人的安家费,用于安置军人家属。为了辽东的战事,明朝曾多次下令加重赋税,前后共募集4000多万两白银资助辽东战局。
可是,对于负责发放军饷和安家费的官员来说,这些钱却是他们发家致富的手段。朝廷拨款购买洋人火炮的钱他们不敢贪污;朝廷用以聘请葡萄牙技术人员的薪资,他们不敢贪污;朝廷拨给前线部队的军饷、安家费他们拿起来丝毫不会手软。
【火炮并非“战争之神”,操作它的炮兵才是】
长期欠饷的孔有德部实在忍受不了当局的轻慢,选择纵兵掳掠,酿成赫赫有名的“登州兵变”。在遭到当局镇压后,孔有德三人一不做二,带领麾下2万余人以及裹挟在军中的十位葡萄牙技术人员一起投奔皇太极。
皇太极对不花一分钱得来的技术人员和西式火炮自然欣喜若狂。他亲自出门迎接、拥抱三人,并册封他们为王爷。投奔皇太极的汉军军官都娶了满洲小贵族的女儿,普通士兵也可以娶一位后金的汉人农妇做妻子。皇太极还亲自发行标准,所有拥有射击才能的汉军炮兵都可以拿到30-50两不等的白银作为赏赐。(约等于明军2年的军饷)
【明军并非不能战,可军队要钱天经地义】
三王对此自然感激涕零,纷纷发誓要为皇太极效死命。在后来的松锦会战中,他们带着37门红衣炮与洪承畴部在乳峰山进行一场规模巨大的炮兵对决。击败洪承畴后,他们又用红衣炮击毁了杏山的城墙,让八旗军得以快速攻占整条防线,居功至伟。汉八旗也是在他们“入股”后正式成型,或许地位相较满蒙较低,却不失为一个自由人,而非之前的“阿哈”。
结语
八旗汉军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个真正尚武的政权中,武力的强弱决定政权的态度。对那些动辄欺压下级的腐败军官、官僚也是一次警钟——你不在意的人才,别人会在意,终有一天他们会回来拿回属于他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