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七夕的源流——从星星到人格化的神祇,再到爱情故事

七夕的源流——从星星到人格化的神祇,再到爱情故事

今天七夕节已经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情人节。可你知道吗?在神话诞生之时,它可没有今天这么浪漫

七夕的源流——从星星到人格化的神祇,再到爱情故事

今天可以考证的七夕,起源于先秦时期。牵牛、织女两星的称谓,最早见载于《诗经·小雅·大东》。由于此时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国家兴衰的根基,而农业生产与天文历法息息相关。古人缺乏科学认知能力,将可以观测到的天文现象一律归结于各路神祇。各种神话中的神祇往往都是人类心理的投射。牛郎、织女因此得名,从两颗贝勒夏星变成具有人形的神祇。照片中央可见的三个贝勒夏星(由牛郎星、德内布星和织女星组成)是莱斯科尼尔岩石。

七夕的源流——从星星到人格化的神祇,再到爱情故事

西汉是牛郎织女故事成型的重要阶段。彼时“天人感应”已经正式确立为左右王朝统治的理论。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天文现象,将其视为苍天给皇帝的警示。在这大背景下,牛郎织女也被“改造”,正式成为一对恋人。从“不知人间烟火”的神明变成更接地气,会恋爱的神祇。同时,“鹊桥相会”说,也在这一时期成型,被记录在《淮南子》中。图中的二尊石像为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时所置。

七夕的源流——从星星到人格化的神祇,再到爱情故事

魏晋南北朝是牛郎织女神话的定型阶段。由于五胡乱华之故,人们对古典传统逐渐嗤之以鼻,社会上下逐渐有了反抗权威的思想。又恰逢道教兴起,开始与古老的神话故事相结合。于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王母震怒”“迫使恋人分离”等桥段就此诞生,记录在南朝殷芸《小说》中。

七夕的源流——从星星到人格化的神祇,再到爱情故事

隋唐是牛郎织女故事真正大成的阶段。隋朝与唐朝都曾屈从于鲜卑人,相较传统的中原王朝,它们有着一股自上而下的浪漫主义色彩。从唐朝的诗歌中,我们能很轻松地读出其他朝代少有的浪漫。盛唐以后,朝廷政治动荡,一些诗人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其中白居易的《长恨歌》最为知名,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被大量引用。这种浪漫主义与神话相结合后,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得以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