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设计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因为水稻需要年年种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名博士生的7年经历,引发关注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曾德永和他的“太空水稻”

他的名字叫曾德永

是哈工大医学与健康学院

空间生物学效应团队的一名博士生

7年来,他怀揣太空育种梦

不仅在基础研究方面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还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水稻新品种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曾德永在校园里的长征五号火箭模型前拍摄毕业照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

才是最好的青春”

时间回到2016年4月

曾德永小心翼翼地抱着2000粒稻种

坐在从大连开往哈尔滨的火车上

这些种子刚刚乘坐“实践十号”卫星

从太空返回地面

他要将这些万里挑一的“种子选手”

带回哈工大

进行精心培育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搭载“实践十号”返回的水稻种子

这一年

怀揣对空间生命科学的向往

他被保送到哈工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

空间生物学效应团队

跟随卢卫红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导师卢卫红教授指导曾德永做研究

“空间搭载的种子数量极少

每一粒都特别珍贵

必须要精心呵护才行”

曾德永说

从发芽到移栽,从分蘖到成熟

每一株水稻的高矮胖瘦、生长变化

曾德永都记得清清楚楚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太空水稻”萌芽

沉甸甸的稻穗

就是最好的回报

太空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

能在更短时间内提高农产品品质

或者创造出新的植物品种

但是这个研究过程却是漫长的

“一颗种子从太空育种到正式投产

最快也需要七八年甚至十几年时间”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曾德永为变异水稻做的标注

在团队合作教师们的指导下

曾德永细心记录水稻的叶片高度、颜色

倒伏、抗逆、结穗等每个细节

仔细甄别性状表型与蛋白基因之间的关联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曾德永在稻田里

7年时间里,从春种到秋收

曾德永都借宿在当地老乡家

水稻的生长周期,正是蚊虫肆虐的季节

每天在稻田里摸爬滚打的他

经常被咬得“遍体鳞伤”,却始终乐在其中

秋收一结束

他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实验室

争分夺秒地进行机理分析实验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曾德永在实验室做育苗实验

7年坚守,他的努力有了成果

曾德永是卢卫红教授团队

第一个从事太空育种研究的博士生

在导师眼里

他能吃苦、肯付出

就连博士毕业论文的工作量

几乎都是别人的两倍以上

卢卫红教授说

“太空育种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大

能不能出成果

什么时候才能出成果都很难预料”

“面对这种煎熬

如果没有一股执着劲

是没办法坚持下去的”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曾德永在实验田里采集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卢卫红教授与崔杰副教授的指导下

2020年

曾德永的第一项研究成果

在国际空间生命科学领域的

一本SCI杂志上发表

随后,他又陆续发表了6篇

知名学术期刊SCI论文

此外,他还培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2个水稻新品种

“哈工航1号”和“哈工航2号”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曾德永在实验室做实验

为了心中的太空育种梦

曾德永两次放弃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

他说:“因为水稻需要年年种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

2022年以来

曾德永参与设计的神舟十四号

空间站模式植物暴露平台

搭载水稻种子的试验方案

相继通过论证

如今,曾德永又投身到

空间站舱外暴露搭载的研究工作中

“我离开了,水稻怎么办?”他七年坚守,两度放弃留学深造……

曾德永说

他最大的梦想就是

有一天自己培育的太空水稻

带着航天科技飞入千家万户

一粒米,一株稻

一片田,一个梦

为这位有志青年点赞!

综合来源:中国青年报、哈尔滨工业大学

原标题:《热点 | 教授第一个做这件事的博士生,发了7篇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