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翻开中国的历史,从古代到近代一共曾经有过408位皇帝。

他们当中有的尧鼓舜木,有的荒淫无道,有的锐意图志,有的凶狠残暴,但无论他们在历史上建有怎样的丰功伟绩,亦或是劣迹斑斑,到最后也都全部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面。

而在这些皇帝当中,若论命运最为凄惨的便是那些亡国之君了,面对“一旦归为臣虏…垂泪对宫娥”的局面,他们最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来世莫要生在帝王家”了,全然没有了当初开国之君的神勇和霸气。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当然这些末代君主的结局也是不尽相同的,像蜀汉的后主刘禅,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等人由于种种原因获得了很好的优待,但大多数的君王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后主李煜了,空有满腹经纶却上不能救国,下不能保妻,最终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

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亡国之君,名气虽然比不上上面的这几位,但是他的命运却也是与众不同的,他并没有被新君赐死,但也没有受到什么好的待遇,而是直接被流放到了千里之外的朝鲜。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但他却也因此因远离祸端,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还在朝鲜扎下了根来。

鄱阳湖大败

这个亡国之君的名字叫做陈理,也许大家对这个人的名字还不太熟悉。

但要是提起他父皇的名字来,恐怕很多人都会如雷贯耳了。那就是元末群雄并起时的一方诸侯,大名鼎鼎的陈友谅。

而他所建立起来的政权,历史上被称为陈汉。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元朝末年,政治腐朽、民怨沸腾,一时间天下大乱,大江南北反抗暴政的起义军此起彼伏,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武昌的陈友谅,应天的朱元璋和平江的张士诚。

而这其中又以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

然而陈友谅却没有把自己的优势变为胜势。

这里面有陈友谅性格方面的原因,他生性多疑,飞扬跋扈,经常纵容手下乱杀无辜,他为人心狠手辣,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不惜先后杀死了自己的老上级倪文俊和徐寿辉,手段极其残忍。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另一方面陈友谅的时运也非常不济,原本与张士诚联合共同牵制南京的朱元璋,不想张士诚做事过于保守,只想着保存实力,这也是朱元璋敢于在陈、张之间先打陈友谅的原因,最终陈友谅也因此兵败身死。

公元1363年,陈友谅发兵60万,水陆并进攻打朱元璋的南昌城,朱元璋命令自己的侄子朱正文,死守南昌三个月,而朱正文也不辱使命,硬是生生的扛住了陈友谅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陈友谅久攻不下,就采取了围城的策略,这一围就是100多天,朱文正眼见城内粮草不济、军心涣散,再无援兵到来的话,南昌城破只在旦夕之间了。

就在这时,朱元璋亲自率领20万大军前来救援,于是双方就在鄱阳湖上扎下水寨连营,展开了一场惊涛拍岸的水战,这场耗时1个月的鄱阳湖大战也成为了陈友谅最后的绝唱。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战役的进程可谓是一波三折,两军首次的相遇,朱元璋就给陈友谅来了一个下马威,大将徐达率舰队直冲敌军,万箭齐发,舰炮轰鸣,打了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

这一战击毁陈汉大小战舰20艘,毙伤敌军近2000人。

但没过多久,陈友谅的悍将张定边就差一点结束了战争,此人有勇有谋,当即只率领了三条军舰,轻装简从,天才蒙蒙亮就趁着满江的雾气一路摸向了朱元璋的旗舰。

由于保密工作做的好,一开始敌对双方所有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三条诡异的船,都以为他们是在正常的巡航。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谁承想张定边借助风势突然开足了马力,不顾其他舰只的拦截,直接冲向了朱元璋的中军大营,直到此时人们才明白张定边是为了朱元璋而来。

这可吓坏了朱元璋和他的将领们,韩成、宋贵、陈兆先等人见状赶忙从四面八方围堵过来,但均不是以杀红了眼的张定边的对手,先后被其斩杀、

眼见张定边就要抵近朱元璋旗舰了,大将常遇春手疾眼快一箭射中了张定边的肩头。

无奈之下,张定边只得指挥手下人退出了战斗,朱元璋躲过了一劫,陈友谅也失去了击败朱元璋最好的机会,从此胜利的天平便倒向了朱元璋一侧。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后来朱元璋仿效的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用火攻之计烧毁了陈友谅用铁链连起的数百艘巨舰,烧死了陈友谅的士卒不下6万余人。

元气大伤的陈友谅不得不选择向武昌方向突围,但朱元璋早已在长江口沿岸严密布防,对陈友谅已成关门打狗之势。

八月二十六日,陈友谅在突围的时候遭到朱元璋手下大将傅友德伏击,激战一天不得摆脱。

傍晚陈友谅站定船头,身先士卒指挥冲锋,谁料被一支流矢射中了头颅就此殒命,陈汉的军队群龙无首,顿时乱做了一团。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陈友谅励精图治多年本想毕其功于一役,没想到却是功亏一篑、全军覆没,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太子陈善儿也在这次作战中被俘。

幸亏心腹大将张定边舍命救出了陈友谅的次子陈理,星夜突围撤回了武昌。

同年在武昌拥立陈理为帝,陈理成为了陈汉政权的第二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但这以后的陈汉政权再也没有能力和朱元璋一决雌雄了。

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

第二年,朱元璋又一次率大军东征陈汉,直捣陈汉的都城武昌,情形危急之下,忠心耿耿的大将张必先从岳州起兵前往武昌勤王,并在洪山迎头撞上了朱元璋的先锋官常遇春,两军摆下阵来准备一决高低。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常遇春素知张必先是陈汉的第一猛将,有“泼张”之称便不敢小觑。

于是在与朱元璋商量之后采用计策生擒了张必先,陈理和陈汉的军民看到自己唯一的希望已经被擒,立刻就陷入的极度的恐慌之中。

此时的朱元璋又趁热打铁,派出陈汉降将罗复仁进入武昌城内,他对陈理君臣转达了朱元璋的劝降条件。

而这时候的武昌城内早已是弹尽粮绝,人心惶惶,陈理已经回天无力了,无奈之下只好被迫签下了城下之盟,立国4年的大汉政权也随即宣布灭亡。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朱元璋并没有食言,他看到跪在帐下瑟瑟发抖的陈理,立刻走向前去将他扶起,并满怀深情的说:“我是不会治你的罪的”。

随后打开府库让陈理随意选取里面的财物,这让陈理倒有些出乎意外。回到南京后朱元璋立刻就封陈理为归德侯。

当然这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分不开的,陈汉新灭,但平江还有张士诚,闽浙还有方国珍,北方大部分土地还在元朝的统治之下,处理好陈理的问题会直接影响民心所向。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一并册封了陈友谅的父亲、大哥、二哥,即便是已经战死的四弟陈友仁也被追封为了康山王。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这足以显示了朱元璋对陈汉政权投降这一事件的重视,他在树立自己的形象,以便更多的割据政权能够放下芥蒂,归顺于他。

然而已然亡国的陈理在南京过得并不如意,虽然他受到了优厚了礼遇。

但“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的际遇让陈理时不时的怨天尤人。

口无遮拦一向是寄人篱下的亡国之君的大忌,好在此时的朱元璋出于政治的需要,仍然不想杀掉陈理。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剧照

但这也绝不是陈理可以肆无忌惮的理由,朱元璋的手下曾多次进言,要求杀掉陈理等人,以防陈理利用其身份煽动民变、犯上作乱,但朱元璋始终也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

不采纳绝不等于不重视,朱元璋加强了对陈理以及陈氏一族的监视,也确实发现了陈理有一些过激的言论,甚至还有一些复国的言语,这让朱元璋非常的警觉。

他决定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杜绝隐患了。

流放朝鲜终此一生

1732年,朱元璋对陈理说:“你年纪尚轻,容易受到歹人的蛊惑,一旦被人利用极易做出愚蠢的事情”。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于是在当年便颁布诏书将陈理一家,以及明夏的亡国之君明升一起送往明朝的属国高丽监管起来。

作为藩属国,高丽恭慜王王颛自是不敢抗旨不尊。

他知道朱元璋把陈理等人送到高丽来的用意,但毕竟陈理也是顶着归德侯的爵位的,法度礼仪是不能荒废的,于是王颛表面上册封了陈理为陈王,然后象征性的赐予了一些土地和九匹苎布。

没过多久,高丽权臣李成桂发动了政变推翻了高丽王朝,建立起了李氏朝鲜王国,他对于陈理的态度基本上也是沿袭了高丽的政策,既不优待也不虐待,显然这还是与陈理的特殊身份有关。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李成桂的朝鲜奉明朝为宗主国,对于朱元璋为何把陈理安排在朝鲜更是心知肚明,基本上对于陈理采取的是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

6年间对于陈理的赏赐仅仅是几袋大米,几瓶酒而已,可见陈理在朝鲜生活的艰难。

1408年,此时的明朝皇帝已经变成了朱棣,早已一贫如洗的陈理再也无法承受食不果腹的生活,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之下,陈理终于撒手人寰了,这一年他58岁。

陈理在高丽、朝鲜两朝一共生活了差不多四十年,没有享过几天福,至死朝鲜也仅仅是给其置办了棺椁,送了几斤米豆和百十卷纸而已,这就是陈汉王朝的皇帝,大明王朝的侯爵,朝鲜的王爷的最终下场。

被朱元璋流放到朝鲜的皇帝,一生不受待见,现子孙遍布韩国各地

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陈理在朝鲜留下了一个儿子,名叫陈明善,但是由于大明王朝不允许陈理的侯爵世袭,陈明善也就成了一名朝鲜的普通百姓,虽然日子苦了些,但也是可以勉强度日的。

也就是陈明善这一支陈汉的后代子孙,却有着及其顽强的生命力,他们经过多年繁衍,生生不息,如今在韩国一部分的陈姓人口大多可以确定是源于陈理。

尤其是著名的“梁山陈氏”一族,作为比较明确的陈理后代,其人数众多,更是遍布朝鲜、韩国各地,近年来也有大量的陈氏子孙前往中国祭祖。

他们往返于中韩之间,以一种特殊的身份系起一条文化传承的纽带,搭建起一座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大中华文化圈一衣带水、文化同源,随着中华文明的再度崛起,有着相同使命感的传承人们都会为此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