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需要相信来滋养:很多年以后,汉芙终于来到查令十字街84号
很多年以后,汉芙终于来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
徘徊在熙攘的街道上,但那个记忆里最熟悉的陌生人——弗兰克先生,再也不见踪迹。
1949年,美国,纽约。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
一名叫海莲·汉芙的女子,给远在大洋彼岸,6000公里之外的英国伦敦一家旧书店写了一封信。
那时,汉芙三十三岁,她嗜书如命,是没有固定收入的自由撰稿人。因为在纽约买不到心仪的书,便怀着试试看的心情,向伦敦的马克斯-科恩书店写信购书。
回信和寄书的是书店老板弗兰克.德尔先生,一个极为传统的英国绅士,严肃古板又温和正直。
只是,谁都没有料到,最初看似平常的一次生意上的书信往来,竟然,持续了二十多年,足足写下了100多封信。
人与人之间都是讲情分的,慢慢地,简单的买卖关系会变成朋友间的交往。
汉芙在数字计算方面很笨拙,连日常的付账和找零她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将英镑换算成美元了。好心的弗兰克帮她仔细折算好,并且贴心准备了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
五十年代初的英国百废待兴,物资匮乏。古道热肠的汉芙就从美国给店员们邮寄火腿、鸡蛋和香肠,使得他们能够吃上许久未曾见到的“完整而大块”的肉。
其实,汉芙手头也并不宽裕,她的慷慨大度让书店员工把她视为亲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回报汉芙:
赛西莉主动给汉芙写信,表达感激之情;诺拉给汉芙寄去了一条爱尔兰手工编织的桌布。
店员们把汉芙想象成一个“年轻、成熟、时髦”的女人,汉芙调皮地告诉他们,自己“和百老汇一样时髦”。
虽然未曾谋面,但二十年的书信往来,让汉芙和弗兰克成了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人,也让远隔重洋的人,彼此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是啊,书信能改变因时间和距离产生的疏离感,让一切因想象而令人充满美好的期待,也让平淡的日子因为有了期待而熠熠生辉。
怀着感激之心,弗兰克在英国四处奔波,替汉芙寻觅难得一见的旧书。有些书很难寻到,一本《项狄传》是花了三年时间才找到的,而《坎伯雷故事集》竟然花了四年。
有时候,弗兰克也会推荐更好的书和版本,汉芙也非常喜欢。
他们聊购书,分享对共同喜欢的书籍的感想,也聊些琐碎生活小事,聊战后的林林总总,彼此鼓励。
关系越来越近,汉芙调皮可爱的天性也显露无遗。
“弗兰克·德尔,你在那儿究竟干什么?你什么都没干,你只是闲坐着!”
“行了,不要只坐在那里,快去帮我找书吧,真不明白你们书店是怎么维持的。”
弗兰克呢,表面上一直维持着绅士的彬彬有礼,情感始终隐忍而克制,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一点点情感的破绽,旁观者完全可以当做偶然。
如果一直发展下去,他们又会怎样呢?
但是,命运没有给他们“如果”的机会。
1969年1月的某个寒夜,晚归的汉芙在一大堆账单中,发现了一封薄薄的蓝色航空信。
一开始她并未在意。夜深人静之时,她打开信封,才知道,弗兰克先生,已经过世了。
他因患急性盲肠炎,于1968年12月22日不幸去世。
弗兰克的妻子在写给汉芙的信中说:
有的时候,我并不忌讳告诉你我曾经很嫉妒过你,因为弗兰克对你的信如此喜欢,你的信与他的幽默感又如此相同!
她都能感觉到丈夫对汉芙的情愫。是爱情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他们的感情适可而止,已经不需要追问了,只需记得那些曾经点亮了彼此的眼睛和心灵的日子,就够了......
汉芙终于来到了查令十字街84号,可是,曾经的马克思与科恩书店早已人去楼空,到处都有泛弗兰克留下的足迹,但,到处都没有他的身影。
街上那么热闹,汉芙却觉得那样孤独而悲伤。
后来,汉芙把自己和弗兰克之间的信件加以编选,变成了一本薄薄的小书,书名就是她二十多年心心念念的那个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
这本书出乎意外地一版再版,被翻译成很多国家的文字,成了爱书人的心头宝。很多人,为她无法自已的深情打动。
“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今天,有无数人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只为专程去查令十字街看一看,是因为它提供给我们太多美好追忆和怀想。关于从前,关于阅读,关于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真诚和相信。
为了生计,人们行色匆匆、勾心斗角、焦头烂额,最终却换来一身疲惫。《查令十字街84号》和它背后的故事,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本。
生命本来的确是有无数的庸常和琐碎,但因为有相信、有了爱,平凡的日子和平凡的人,也会变得熠熠生辉,丰富和温暖……让我们忘掉周身的疲倦,重新焕发力量;帮我们洗去眼前的尘埃,看见诗和远方,看见明月和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