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之死:以文制武下政治幼稚带来的悲剧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被人诟病的大一统王朝,经常被后人贴上军事羸弱,重文轻武的标签。确实,宋朝就像一个残疾的巨人,左腿的经济科技粗壮有力,右腿的军事外交残疾无力。这一切的根源都与宋朝实行扬文抑武的国策有关。因为以文治国,大宋繁荣昌盛,科教鼎盛,同时也因为过于依靠文治,外战屡败,饱受异族欺凌。
在宋朝扬文抑武的大环境下,有一位名将从横空出世再到悲凉谢幕,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凉的色彩。他就是北宋第一名将-狄青。狄青之死,是宋朝以文制武下武将的悲凉,但也与狄青本人的政治幼稚密切相关。
历史上的狄青是个大帅哥
狄青是北宋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名将,堪称第一名将
狄青军事才能卓著,为北宋朝立有大功,抵御西夏,平定侬智高叛乱。他从普通士兵做起,一路做到了枢密使的高位,这在以文制武的北宋朝的武官中是绝无仅有的。
装备精良的宋军
狄青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十六岁那年,他的哥哥因为与人斗殴触犯了国法,被判充军。年少的狄青代替哥哥前往北宋西北军团充军,不曾想,由此开始了他作为名将的一生。来到军营的狄青发现原来这里才是他的天堂,他天生就是打仗的好材料。由于善于骑射,他最初作为一名骑兵,参与对党项人的作战,由于战功卓著,狄青很快成为一名下级军官。后来,李元昊反叛,狄青迎来了更大的机会,又因为战功,被任命为指使,并在此期间由经略判官尹洙推荐,得到了西夏前线军队指挥官范仲淹的赏识,迅速得到提拔,逐步做到了枢密副使,后来又因为平定侬智高叛乱的杰出表现,被升为枢密使,位列宰执。武官得任枢密使在以文制武的北宋朝是非常少有的。
也就是在当上枢密使之后,狄青受到文官集团的猜忌和打压,最终悲凉离世,这里面有以文制武传统的根本原因,也有狄青个人的原因,主要是狄青的政治幼稚。
演义中的狄青
杯酒释兵权开始了宋朝以文制武的传统,给北宋的军事带来极大的影响
以武将夺取天下的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后,联想到五代时期经常发生有实力的武将杀掉皇帝自立为帝的弊端以及自己黄袍加身的经历,宋太祖在以杯酒释兵权解除重要武将的兵权后,开始限制武将的实权,但出于统一天下的需要,宋太祖并没有完全限制武将的权利,而是实行文武制衡的方针。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宗确立了北宋一朝文官全面压倒武官的局面。到了宋太宗时期,也许是因为宋太宗得位不正无法驾驭武将的原因,为了稳固统治,宋太宗全面实行以文制武的方针,他提出将从中御的制度,将士出征需要赐阵图,由皇帝和文官商议,定好出兵的作战方针,再派武将按朝廷方针实施,并且派监军监视武将的行动,武将开始受到文官的控制。到了后来,文官全面压制武官,朝廷大权,军事几乎全由文官把持,在这种情况下,北宋的武将经常受到文官的打压,迫害,而武官没有任何反抗的余地,进一步造成了北宋军事上的弱势。
就是这种文官全面压制武官的传统,从根本上造成了狄青的悲剧,但狄青个人的政治幼稚也是重大因素。
以文治武的确立者宋太宗
狄青最大的错误就是,没能认清文官集团的强势,没能在以文制武的大环境下,顺应局势,做到明哲保身
狄青与文官集团的恩怨
狄青的快速崛起来源于文官集团的赏识和提拔。早期在西夏军团作战期间,狄青崭露头角,进入掌权的文官的视线。在经略判官尹洙手下时,狄青主动求见尹洙,在一番深入交谈之后,尹洙很赏识他,并将他推荐给了当时西夏前线军团的两位负责人韩琦和范仲淹,并说:“这是良将之材。”这两位大佬在与狄青进行了一番谈理想之后一致认为狄青是个奇才,范仲淹不但大力提拔他,还对他说:“将帅不知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并教他读书,从此,狄青开始熟读历史和兵法,从一个粗俗的武人脱胎换骨成为统帅之才,成为当时的军界明星。这样的提拔教导之恩,狄青本该一生以恩师贵人来对待范仲淹的。
范仲淹
但是后来,狄青却因为急功近利,想要获取更大的进步,选择转投当时朝廷更加炙手可热的大佬韩琦。并在水洛城事件中攻击范仲淹,表现出了自己的忘恩负义和趋炎附势,并由此得罪了文官集团。
强势的宋朝文官
庆历四年爆发的水洛城事件,是狄青一生的转折点
如果不是庆历四年爆发的水洛城事件,狄青还是那个才能卓著,军中声望颇高又有大佬护佑的军界新星。但是,水洛城事件中狄青的拙劣表现,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水洛城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两位大佬韩琦和范仲淹平西夏的战略路线之争。对于西夏,范仲淹主张稳扎稳打,坚壁清野,做好防御,再搞边塞据点建设,逐步推进,寻找时机再灭西夏。而韩琦则主张,强势打压,主动出击。政见的不同,造成了两位大佬的激烈的斗争,朝廷因此成了两派,韩琦的强硬主张更受朝野欢迎。
宋应对西夏形势经过
庆历三年,支持范仲淹的前线将领刘沪主张重新修筑前线的军事要塞水洛城,得到了范仲淹的支持,但是韩琦大力反对,并授意韩琦派的尹洙以擅自筑城抓捕了刘沪,并想借此事件打击范仲淹,在此事件上,狄青成了急先锋,他不但抓捕了刘沪,还将他关进了军狱上了刑具,对刘沪动了很重的私刑。宋仁宗不想激化两派的斗争,于是派人前去调解,狄青却想在皇帝特使到来之前,置刘沪于死地,导致刘沪被迫害致死。造成了著名的水洛城案。从此,狄青成了为了攀附韩琦,打击范仲淹的走狗,成了忘恩负义,趋炎附势的小人,在文官集团眼里,成了没有节操的投机分子。另外,刘沪在西夏军中威望很高,却被狄青迫害致死,从此狄青在西北军中再无立足之地。这件事,成了狄青一生的转折点。
韩琦
现在,我们再来回首整件事情,看看狄青的幼稚之处,他在这件事里面属于纯粹的吃力不讨好。
首先,最直接的结果是得罪了范仲淹,自己提携的人现在趁自己弱势的时候,杀了自己的人还破坏了自己的政略方针,这事范仲淹能忍吗?范仲淹也不是好惹的,后来,范仲淹一派的官员,对狄青也是颇多攻击。
第二,狄青在这件事上的过于积极,导致自己被利用,成了为了攀附韩琦,打击范仲淹的走狗,成了忘恩负义,趋炎附势的小人,在文官集团眼里,成了没有节操的投机分子,为他日后受到文官集团的鄙视、猜疑、打压埋下了伏笔。
第三,将西北中颇有声望的武将刘沪迫害致死,得罪了西北军团,导致自己再也无法在西北军中立足,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第四,拙劣的表现,将韩琦与范仲淹的路线之争,搞成了党争。其实韩琦与范仲淹本就无利益冲突,他们之间私下也是私交甚好的好友,是庆历新政的骨干。韩琦只是想借此事件阻挠一下范仲淹防御路线的实施,而狄青却没能看到事件的本质,误以为是两方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结果下手过重,把这件事搞成了党争,破坏了两位大佬之间的游戏规则,这应该是两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这个事件的一手促成者尹洙后来再也没有得到丝毫升迁,应证了这一点。在整件事上,狄青也许并不是刻意打击范仲淹,但是却被尹洙利用他投靠韩琦的心理,造成了打击范仲淹的事实,将自己变成了忘恩负义,趋炎附势的走狗。
西夏位置
后期的政治幼稚,进一步导致了狄青的悲剧
水洛城事件后,尽管失去了很多,狄青还是如愿的投入了大佬韩琦的怀抱,但是狄青依然没能处理好与韩琦的关系。
后来,宋与西夏合议之后,韩琦去了北方军团当主帅,狄青成为副帅。这期间发生了“焦用事件”。
韩琦去北方军团是要整顿军务的,恰好狄青的部将焦用贪污军饷,韩琦准备杀他以正军纪,但狄青却以焦用有军功为由劝阻韩琦。这次事件虽然影响不大,但是,充分暴露了狄青的单纯。他的本意是出于善良,出于爱护部将。但是他没有看到“焦用事件”的严重性,焦用属于顶风作案,国家正在整顿军纪的档口,焦用居然还敢贪污,这是明目张胆的顶风作案,违法乱纪,是谁也保不了他的。况且,韩琦是由西夏军中来到北方军中,北方军团素来骄横,韩琦要整顿军纪,固然是要杀人立威的,狄青却包庇部下,有收买人心的嫌疑,这本身就犯了武将的忌讳。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自水洛城事件后,狄青彻底得罪了西北军团,在西北军中再无立足之地,韩琦将其带到北方军团做副帅,是提拔也是保护,这是多大的恩情?不知道狄青有没有领会到。但狄青非但没有成为韩琦整军的助力,反而拖他后腿,这在新老大心里会造成什么影响,不言而喻了。宋朝历史没有明确记载狄青与韩琦相处的如何,但是从后来狄青对人说自己比起韩琦,“只少一进士及第”,来看,他们的关系是不怎么样的。
被称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韩琦
北方军团之后,狄青又出色的平定了著名的侬智高叛乱,当上了枢密使,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这时候的狄青,已经位列宰执,一个武将已经打破常规,从根本上触及了文官集团的利益,而且这个时候的他是孤身一人面对身处高位且与自己有过过节的文官集团的,处境已然微妙。狄青本该谨慎小心,低调行事,但狄青依然行事单纯,给文官集团落下了把柄。
宋朝中央机构
嘉佑元年的那场大水,最终击倒了单纯而又势单力孤的狄青
嘉佑元年,京师开封发生大水,为了躲避水灾,狄青搬到大相国寺居住,谁知,佛殿发生火灾,狄青身穿黄袍,指挥士兵救火。结果引起轩然大波,想想宋太祖黄袍加身也就是前不久的事而已,宋朝君臣本就对这件事讳莫如深。而狄青在平定了侬智高叛乱,当上枢密使之后,已经成了全民偶像,在士兵和民众的眼里都声望很高,现在又趁京城大灾混乱时期,身穿黄袍指挥士兵,这与太祖黄袍加身未免太像了。看到这里我都惊出一身冷汗,只能说,狄青心真大。
文官集团抓住这个时机,大做文章,那些他曾经得罪过的文官,纷纷要求罢免狄青,宰相文彦博甚至以太祖之事暗示宋仁宗,最终,宋仁宗罢免了狄青,将他贬到了陈州。
单纯脆弱的狄青,最终吓死了自己
在文官的接连弹劾打击之下被贬到陈州的狄青,非常害怕,他觉得朝廷要对自己下手了,忧惧之下,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其实,狄青更多的是被自己吓死的,他没有看清局势。当时朝廷虽然将他贬官,但还是给他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衔,被贬陈州也离开封不远,朝中那些坐上宰执之位的哪个不是动辄被贬几千里,他这已经属于优待。他误以为皇帝和那些他得罪过的文官们铁了心的要置自己于死地,所以被吓死,实际上,皇帝并不想处分他,而那些他得罪过的文官,欧阳修,范仲淹都在为他求情,最后给他的定罪也很轻,表明文官们并没有把他当做死敌,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单纯臆想而已。
陈州的位置
狄青之死,与他本人有莫大的关系,但宋朝官场的以文制武是根本原因
狄青本人有缺陷,但是以文制武的官场环境才是根本。试想,要不是以文制武的官场,狄青怎会主动结交文官以获得升迁,又怎会为了自己的前途急于攀附韩琦而被文官利用进而犯下大错(水洛城事件中狄青是有些许的受到尹洙的胁迫);要不是以文制武的官场,狄青又怎会势单力孤,毫无还手之力;要不是以文制武思想作祟,这样一个杰出忠心的将才又怎会因为一件黄袍而受到莫须有的出分。
宋仁宗
结语
狄青之死是宋朝以文制武的官场环境下,狄青的政治幼稚积累而来的悲剧,以文制武的官场环境是根本,他本人也犯有大错。他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充分意识到以文制武的官场环境下文官集团的强势,在文官的压制下,他没有顺应环境,寻求明哲保身之道,反而想着利用强势的文官助力自己的崛起(这里也有其聪明之处),但是自己又缺乏成熟的政治眼光和手腕,最终,在文官的打压下,忧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