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的公孙衍为何后半生铁了心的在反秦?

导语

公孙衍是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他本是魏人,后来因为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来到秦国担任大良造,位极人臣。再后来又因为为秦国夺取河西之地、打残魏国而震动天下,但此后不久,他便离开秦国,后半生都在组织反秦,创立合纵之术。为什么在他夺取河西之地后不久就离开秦国、坚定反秦呢?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先梳理一下公孙衍的个人履历:出生在魏国-任魏国“犀首”-被秦惠文王挖去秦国任秦国大良造,为秦国夺取河西之地-受猜忌和排挤,去魏国任魏相,开始合纵攻秦-五国攻秦失败,去韩国任韩相,再次谋划合纵攻秦,惹怒秦国出兵韩国,韩国大败-逃回魏国,受奸臣排挤被魏王所杀。可以看到,公孙衍的一生够坎坷,也够精彩,兜兜转转最后悲剧落幕,但这不是公孙衍的失败,而是时势的无奈。

对于公孙衍的频繁跳槽,一点也不要惊讶,这在战国时期很正常,那时候的人才们,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和抱负,可以效力任何国家,频繁跳槽再正常不过了,所以像屈原那样一颗赤忱之心全在自己的母国的人才显得弥足珍贵。

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的公孙衍为何后半生铁了心的在反秦?

公孙衍去秦国,成为秦国大良造,为秦国夺取河西之地

最开始,公孙衍在自己的母国魏国担任犀首一职,后来怀才不遇的公孙衍被爱惜人才的秦惠文王挖走,跳槽去了秦国。由于公孙衍是个大才,很快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任秦国的大良造。这是秦孝公为商鞅特设的秦国最高官职,可见公孙衍深受宠爱。受宠的公孙衍肯定是感激涕零的,于是他发誓要为知遇之恩的明主夺回秦国丢失已久的战略要地-河西之地。

公孙衍确实是个大才,他首次率军就轻松的为秦国夺取了魏国的阴晋之地,这也是他的家乡。之后,公孙衍继续向东,大败魏军,俘虏魏军统帅,斩杀八万余人,为秦国夺取了丢失了近百年的河西之地,拔取了魏国悬在秦国喉咙的利剑,打开了秦国东进的大门。

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的公孙衍为何后半生铁了心的在反秦?

秦国生涯的巅峰时期,离秦去魏,开始了反秦之路

就在公孙衍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的时候,公孙衍犯了一个看似小错的错误,但在多重因素之下,最终导致自己不得不离开秦国,开始了后半生的反秦之路

夺下河西之地后,秦军只要继续向东,一鼓作气,有可能会灭了魏国,这个时候,魏惠王派人用重金贿赂公孙衍,劝说他不要继续攻打魏国,公孙衍居然答应了。

公孙衍为什么会答应?第一个是因为不忍心,魏国毕竟是自己的母国,自己刚刚斩杀了魏军八万余人,对母国下手已然过重,现在如果要赶尽杀绝,未免太过无情。

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的公孙衍为何后半生铁了心的在反秦?

第二个则是因为自己的私心,也许是觉得灭了魏国对自己没有太大好处,作为敌国的人,现在秦国能给自己的已经够多了,灭了魏国也不会得到太大的恩赐,不如留着魏国,自己也有用武之地,对自己的地位和优待更有保障。公孙衍明白,如果真的要继续攻打楚国,以自己的能力必定得让魏国付出惨痛代价,才能显得合乎情理,才能满足秦王的期许。

这就容易造成鱼死网破的斗争,魏国真的拼起命来,秦国得付出什么代价,很难预料,自己会不会成为背锅侠,也很难预料。毕竟两国僵持不下,主攻大将成为谈判的牺牲品这种事一点也不稀奇。魏国被打狠了把怨恨全集中在公孙衍身上是绝对跑不了的,两国为了不同归于尽展开谈判,公孙衍肯定是谈判要拿来交换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的公孙衍为何后半生铁了心的在反秦?

也许有人会说,秦惠文王那样的明君是不会的,但公孙衍深知秦惠文王是一个聪明,务实,雄才大略的君王,但凡雄才大略的君主,他的大局观都是非常强的,为了大局,该牺牲的他都会舍弃掉。所以秦惠文王才会干出在继位之初就车裂了商鞅,但是对于商鞅之法全部保留这样看起来矛盾的事情:我知道你是对的,无辜的,但是为了大局,你还是得牺牲一下。基于这个,公孙衍想:不如留个顺水人情,也好给自己留条后路。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公孙衍出于自己的私心,放弃了攻打魏国。这种将自己的私利放在秦国的利益之上的做法,秦王很生气。恰好这个时候来了一个巧舌如簧的张仪,一句话说到秦王心里,公孙衍就被擼了,不得不去魏国反秦去了。

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的公孙衍为何后半生铁了心的在反秦?

公孙衍离开秦国的根本原因是他与秦惠文王政见的不同,张仪是更和秦惠文王心意的“国王之手&34;之后,同是魏国人的张仪来到秦国,给秦王提了这样一个建议:

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

这句话已经触及到秦惠文王的灵魂了,他猛然惊醒:之前一直压着秦国打的老霸主魏国,好不容易被打趴下了,可不能放过他,否则等他缓过来了,对秦国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所以堪称误国的公孙衍必须给擼了,为什么不给他个改过的机会呢?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公孙衍并不是秦惠文王心中最理想的“国王之手&34;。张仪主政秦国期间,秦国对待东方六国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兵法用于外交,“兵不厌诈&34;,这些兵法思想,被张仪完美地挪用了。

在此期间,秦国用欺骗,讹诈,恐吓,利诱等手段,玩弄东方六国于口舌之上。事实证明,秦国在惠文王和张仪这对绝配手里确实赚的盆满钵满。张仪对秦国崛起的贡献毋庸置疑,所以张仪成了秦国的首任相国。“大良造&34;,大致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的稀世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