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上最好的电影素材——逍遥津之战!惊险、刺激、震撼!
一部三国演义捧红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典韦、许褚、吕布等一杆猛将,却贬抑了曹魏一方的“五子良将”,特别是其中的张辽,虽然在演义中他也是有勇有谋,节气忠义,但相比他在正史中的真实水平,还是逊色不少。
历史上真实的张辽,战功赫赫:与关羽同解白马之围;讨伐二袁,攻取赵国、常山;攻辽东,大破柳毅;讨荆州,平定江夏诸县;大败袁尚,斩杀乌丸单于蹋顿;招降纳叛,扑灭氏六县之乱;征战濡须口,破孙吴之江西大营,擒获都督公孙阳。
张辽也凭借无上战功得到曹操的至高礼遇。史载,曹操褒扬诸将极重分寸,夏侯惇与其同车一次,徐晃被其出迎过一回,唯有张辽因军功显赫,与主公既曾同车又被迎候,在众将中无人能出其右。
张文远不仅是一员智将,更是一员猛将,《太平御览》引《魏书》载:“江东小儿啼,恐之曰:‘辽来,辽来!’无不止矣。”而给张辽带来如此大“威名”的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合肥之战,此战中,张辽率800勇士冲击十万东吴大军,打到了孙权的帅旗下,从此张辽便有了“张八百”之名,当然这仅是此战的上半场,下半场的精彩程度更加惊险刺激,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场堪称“三国史上最好电影素材”的旷世之战。
合肥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既是曹魏对抗东吴的第一线,也是东吴北伐的一个障碍点和补给点。所以围绕合肥,魏吴双方展开了多次争夺,其中的第二次,就是魏国大胜,吴国大败,俗称的逍遥津之战,战后,孙权得名孙十万,成了一千多年的笑柄,张辽则成了张八百,威名远扬,甚至能治小儿夜啼。
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孙权趁曹操向汉中调兵遣将之际,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肥,江东十二虎臣中的甘宁、凌统、徐盛、丁奉、蒋钦、陈武、潘璋以及四年后白衣渡江的吕蒙随之出征,东吴方面可谓是蓄谋已久、兵精粮足、将星璀璨。
而反观曹魏方面,因曹操西征张鲁导致在江淮一线兵力极度空虚,当时驻守合肥的守军仅有七千余人,《资治通鉴》载,“时张辽、李典、乐进将七千余人屯合肥。”而且三将还多有不睦。
所以,从一开始魏吴双方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时,乐进为折冲将军,假节;张辽为荡寇将军,假节;李典为破虏将军,无节。论职位,乐进与张辽平级,略压李典一头,但当时曹操并未指定谁为主谁为辅,临阵指挥最忌主次不分,因此大军压境之际,三人为是攻是守争执不下。
张辽主战,乐进主守,而李典虽然也倾向于主动进攻,但他与张辽向来不睦,所以也不是很坚定的支持。
这时,曹操专门派护军薛悌送信函到合肥,并要求薛悌“贼至乃发”,可见曹操无论是对东吴的进攻还是三将不睦的情况早已有所预见,不过他的“锦囊妙计”只有一句话:李典随张辽出战,乐进留守,护军薛悌不要出战。
对此,李典没有任何意见,《资治通鉴》记载,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请从军而出。”
但其他诸将却深感忧虑,他们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守住城池,等待援军才是第一要务,张辽慷慨陈词:“公远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然后又说,曹公深明用兵之道,早就算到了此点,所以才嘱咐我们在敌人包围形成之前,先正面迎战,以冲溃敌军阵型。如此一来,敌人士气受挫,而我军必将士心大振,此消彼长之下,才能将城池守住。生死成败,在此一战!诸位何必心存疑虑?!
乐进也表示,二位将军请放心出战,我必竭力守城以待,若出战不利,尽可退守城池!
众人见三位主将心意已决,便纷纷出言应和。张辽见众人脸上已经全无犹豫之色,心中颇喜,又对众人说道:“我需要招募敢死之士明日与我一同出城迎战,最迟今夜,就要确定人选。”
当夜戌时,合肥城中训练场上已集齐八百勇士。张辽做最后的战前动员:“诸位!孙权逆贼,才智远逊曹公,依托长江天险,才得以抗拒至今。如今他竟敢倾巢而出,夺我合肥,实乃自寻死路!明日一战,九死一生,诸位是否愿意与我张辽一同会一会孙权小儿?”
众人纷纷高呼:“愿与将军同死!.....”“誓死追随将军......”
于是魏军杀牛备酒犒赏军士,准备明日大战。
第二日卯时,张辽披甲持戟,率八百勇士向吴军发起冲锋。与此同时,孙权为鼓舞士气竟然将中军大帐前移,此举正中张辽下怀,他高举手中长戟,对身后的死士大喊:“陷阵!”张辽匹马当先,将手中长戟不断横扫、直刺、下劈,一眨眼功夫,冲在最前面的数十个敌人,已经尽皆被他挑落马下。
史载,张辽先登陷阵,杀死数十人,斩二员大将,并大呼自己的名字,冲入军垒,吴军猝不及防之下,陈武战死,宋谦、徐盛军都不敌,士兵开始溃散。张辽很快来到孙权旗下大营。
孙权见状大惊,无所适从之下只好登上山顶,以长戟自守。张辽喊孙权迎战,孙权不敢,吴军锐气受挫,纷纷后撤。这时,在后军的潘璋赶到,他立斩宋谦、徐盛军中的两个逃兵,士兵被迫回头再战。
不久,在潘璋的督战下,吴军也发现张辽军甚少,鼓足余勇逐渐将张辽的几百人围住。于是张辽再次向孙权的中军大帐发起冲锋,吴军为了保护主公纷纷涌向孙权大帐所在,却不想,张辽虚晃一枪,率军突围。
就这样,张辽及麾下数十人得以破围而出。这时,尚在吴军包围圈的张辽军余众纷纷呼喊:“将军弃我乎!”张辽因此再度冲入包围网救援。史载,“辽复还突围,拔出馀众。权人马皆披靡,无敢当者。”
另外,因为孙权在战场上,东吴方面一些身经百战的将领不敢越俎代庖发号施令,而且全军担心孙权被刺,严防死守,缺乏统一调度。最后张辽几次杀出杀进,全身而退。
这场战斗从日出打到正午,吴军士气全失,只得回军修整,曹军则士气高昂,积极求战。从此,吴军无人再敢抵挡张辽的军队,李典、乐进也皆服张辽。
在这种情况之下,孙权在合肥呆了十多天,期间强撑着攻击了几次,“城不可拔”,此时又加上孙权军中突发疫病,于是只能黯然还军退师。
然而张辽并没有想就此放过孙权,孙权也给了他机会。
孙权并没有从上一战中吸取教训,当时他命大军班师,自己则和凌统、甘宁、吕蒙、蒋钦以及一千多“车下虎士”准备自逍遥津口渡河南撤。
张辽在城头上瞭望吴军的退军情况,发现东吴大军已经先行出发,只在逍遥津北剩余少量精兵。于是张辽果断下令军士出城断桥,魏军很快到达津北。孙权见状,心知不妙,紧急派人将前军叫回,无奈部队已上路多是,一时半刻赶不回来。
吴军顿时混乱,孙权也被围。史载,甘宁见鼓手因惊怖而不能擂鼓,上前欲斩之,鼓手才强自镇定擂鼓吹号,吴军士气为之一振。凌统又亲率三百亲兵冲入重围,甘宁则拼命射箭为之掩护,终于将孙权救出。
于是,凌统与甘宁在前冲锋,吕蒙与蒋钦则死战拒敌,孙权终于逃到逍遥津桥边,然而此时桥已被毁,只剩两边延伸的桥板,近臣谷利让孙权纵马飞跃,他在其后抽马,以助马势。就这样孙权与当年的刘备一样,飞马渡河。
凌统见孙权已安全到了南岸,又回身再战,手下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身背数创,但还杀死了数十敌兵,后来他估计追兵已经无法再威胁到孙权,才抽身赶回。但“桥败路绝”,凌统只能披甲潜水而回。
凌统虽然身免,但依然留在津北的东吴一千虎士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他们纷纷向魏军投降。张辽曾向俘虏询问,那个紫色胡须、身长腿短之人是谁?当得知是孙权后,大为叹恨,早知是孙权就应该急追,说不定就能抓到他了,史书也说,逍遥津之战张辽“几复获权”。
曹操闻知此事,大力称赞了张辽的表现,并拜其为征东将军,从此,张辽正式成了曹军中能够独当一面的重将。
一年之后,即公元216年,曹操再一次南征孙权,兵马到了合肥,曹操沿着张辽当时作战的遗迹走了一趟,感慨叹息了良久。
于是给张辽增兵,多留驻军,并将其移到居巢屯驻。他再也舍不得让张辽这样去冒险死战了。
十年后,曹丕下诏称赞张辽乃“国之爪牙”,逍遥津之战是自古用兵不曾有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