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印度教在长安的一次碰撞
高僧传系列之六
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国主姚兴推崇佛教,将鸠摩罗什等八百高僧聚集到长安,专门建了一座逍遥园供其居住,以倾国之力开展佛经翻译事业。在姚兴的支持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然而,有一年从师子国(即今斯里兰卡)来了一位婆罗门论师,差点终结了当时的中国佛教。
这位波罗门论师,聪慧博学、辩才无二,在整个天竺的辩论赛中未逢对手。他对四部《吠陀》、《奥义书》、《森林书》等波罗门典籍,以及天文、地理、医学、数学、因明学等世间学问都是无所不知。但他反对佛教,认为佛法是邪知邪见。在印度有很多佛寺都因在与他的辩论中失败而关门了。后来,他听说鸠摩罗什在中国大力弘扬佛法,信者云集。他于是对弟子们说:“怎能让释迦牟尼的学说垄断中国,而我们波罗门教(印度教的前身)却不能在中国弘扬呢?”
波罗门教图像
于是,这位波罗门带着弟子和各种书籍,乘着骆驼,跨过沙漠,翻过天山,走过河西来到了中国长安,要找中国僧人辩论。
后秦国主姚兴接见了这位波罗门,但看到他长相怪异(怪到什么程度史无记载),颇感疑惑。
婆罗门对姚兴说:“至道无方,各尊其事。请允许我与长安的佛教僧人们辩论。如果佛教赢了,那就让他们继续传播。如果我赢了,那就信奉波罗门教。”
姚兴答应了他的要求。
印度教徒
按照天竺的辩论规则,在辩论中失败的一方要么自杀,要么拜胜利者为师。个人荣辱得失还在其次,一旦辩论失败,整个佛教都要退出中国,这个责任谁也不敢去承担。当时关中的僧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都很紧张,不敢应战。连僧界首领鸠摩罗什都不敢上台接受挑战。
但是,人家波罗门已经打上门来了,你不接受挑战也不行啊,除非佛教自动退出中国。
鸠摩罗什门下有十位佛学成就很高的弟子,号称“四圣十哲”,分别是竺道生、释僧肇、释道融、释僧叡、释昙影、释慧严、释慧观、释僧䂮、释道常、释道标。前四位号称“什门四圣”,加后面六位合称“十哲”。他们各有所长,而“四圣”之一的释道融以善于辩论著称。
鸠摩罗什于是对释道融说:“这位论师是波罗门教中口才思辩非常厉害的人,与他辩论是很难取胜的。但如果没人应战,这对佛教将是很大的打击,姚秦国王恐怕也不会再支持我们,那是很可悲的。在我看来,长安诸僧中只有你可以出战。”
道融自认为在智慧上并不比婆罗门论师差。但波罗门外道的梵经他并没有读过,这是道融的短板。于是他暗地里派人抄录了婆罗门论师所读的书目,找来《吠陀》等波罗门经典阅读,没过多久就能全部背诵下来。
辩论那一天,后秦国主姚兴到场观战,很多大臣、名流士绅及关中僧人都来了。
道融与婆罗门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婆罗门自知理屈辞穷,但却不甘心,还以他的博学而夸口,道融马上列出了婆罗门所读过的书籍,并拿出中国的各种典籍,这都是婆罗门论师所未读过的。尤其对于《易经》,这位论师根本搞不懂。
鸠摩罗什笑着对婆罗门说:“中国的学问博大精深,您不知道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何必轻率地远道而来挑战呢?”
婆罗门惭愧无地,只好认输,并对道融行顶足礼(跪在地下用手捧着对方的脚,用额头去接触,以示崇敬膜拜)。然后就回天竺去了。佛法之所以在中国兴盛,波罗门教在中国无法传播开来,释道融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罗什雕像
释道融,汲郡林虑(今河南汲县西南)人。十二岁出家。深受师父器重。初入佛门者一般是不允许学习非佛教书箱的。但道融的师父却允许他读儒、道诸子百家典籍。一次,道融到某士绅家中借读《论语》,却没有带回寺来,在士绅家中就把整部《论语》背熟了。师父感到很惊讶,对他另眼看待,于是准许他外出游学。
不到三十岁,道融已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博学之士。后秦弘始三年(401年),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来到长安,引起了整个中国佛教界的轰动,连远在庐山的慧远都派出了四位弟子前来求学。道融也慕名从河南前往关中,拜入鸠摩罗什门下。经过交谈,鸠摩罗什发现道融是位天下奇才。他对后秦国主姚兴说:“昨天我见到的道融法师,是一位智慧非凡的佛门奇才!”
姚兴于是召见道融,对他也非常赞叹,下旨让他入住逍遥园,协助罗什翻译佛经。道融请鸠摩罗什翻译了《菩萨戒本》。后来协助罗什翻译《中论》,刚译出两卷,道融就边译边讲,剖析义理,见解深刻,预贯始终。鸠摩罗什又让道融宣讲刚译出的《法华经》。罗什参与旁听。听完后罗什感叹说:“佛法兴盛,在于道融啊!”
道融在与波罗论师辩论获胜后,去了彭城弘扬佛法,前来求学者达数千人,门下常随弟子有三百余人。道融不喜喧闹,经常一个人在藏经楼上读经。他对弟子们殷殷善诱,毕生弘扬佛法,后逝世于彭城,享年七十有四。著有《法化经》《大品经》《金光明经》《十地经》《维摩经》义疏等著作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