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内部“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区别
大乘佛教内有两大派别,一个是中观派,一个是瑜伽行派。
中观派由公元1世纪的龙树、提婆创立,核心思想是不着有、无二边的中道,主张一切皆空、空复亦空、毕竟空,推而广之,“佛性"“涅槃”亦空。其将真理分为俗谛和真谛,依俗谛说有世间诸法,有佛,有涅槃。依真谛,世间诸法乃至佛、涅槃都只是假名,并非实有。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中观学派主要经典是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以及龙树弟子提婆的《百论》。
而唯识宗(又名瑜伽行派)的名义创派祖师是弥勒菩萨,其实是公元4、5世纪的无著、世亲兄弟。他们主张万法唯识所生,唯心所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第八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第八识染净共存,其中的“清净本性”是真实不虚的,是众生修行成道证得涅槃的根源。修行的过程就是将染污转为清净。
唯识宗详细地论述了世界万事万物出现的原因,并系统地论证了修行得道的步骤,因而对印度早已存在的中观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龙树画像
后来,中观派出现佛护、清辩两位论师,他们站在中观立场对唯识进行了批判。佛护秉持龙树、提婆"只破不立"的传统,提出“就敌论随言出过"的论证方式。通俗地讲就是自己不建立任何论点(因为毕竟空嘛),而是让对方立论,然后以对方的立论为依据推导出一个谎廖的结论,从而推翻其论点。这个叫“应成”法,所以被称为“中观应成派”。
而清辩从龙树的“二谛”出发承认诸法各有自相,认可因明在破他显己中的价值,被称为“中观自续派”。
后来,应成派大师月称主张,“空”是“自性空”,如果承认“识性”本有,就破坏了“毕竟空”的般若理论。他否认阿赖耶识中“清净”本性的存在,只承认它是假有的。正因为一切诸法本无自性,才能缘起万物。中观派早期的“缘起性空”,到月称这里变成了“性空缘起”。
而唯识宗认为这是恶趣空,会造成轻蔑一切戒律,滑向纵欲主义的邪道。双方的传人为此进行了长数百年的争论。据说zui后是瑜伽行派取得了胜利。但在辩论中,双方相互吸收,出现了综合两派思想的中观瑜伽行派和瑜伽行中观派。但两者仍各有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