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的“州县同城”,江苏太仓为何会分出镇洋县?
中国自战国时期一些大国开始形成封建制度以来,正式的行政区划制度就开始形成,两千多来年,行政建制一层层下来,尽管上级政区的名称和等级变化频繁,但最基层的政区则始终是以“县”为核心的,这甚至遗留至今.而在民国之前,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城市建制,那自然更没有“区”这种说法,城市的行政区划实际上仍然是县,于是就有了“附郭县”这么一种说法,所谓“附郭县”就是县级治所和上级治所同城。举个例子:江西抚州,今天是抚州市而明清时期是抚州府,今天中心城区是临川区,但古代临川的行政区划仍然是县,只不过临川县的县城就是抚州府的府城,府县同城而治(如同今天临川区人民政府和抚州市人民政府驻扎在同一个城市一样)。
东昌府附郭县为聊城,从地图可看出
古代没城市的概念,那像这样“府县同城”的例子全国遍地都是,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非常少见了,清代全国仅有一例,即:州县同城。
“州县同城”是何意?这里面所谓的“州”指的是直隶州,直隶州和府是平级的,都是省下辖的二级行政区,但是两者有所区别,“府”是标准的二级行政区,一般管辖的是下面的县政府,而不会直接参与管辖基层民政;但是“州”不一样,“州”一般是由大一些的县升级而来,再带几个个邻县,“州”需要管辖州境内本身的所有民政,但同时管理那几个县的政府。清代制度规定:州衙所在地本身为州直辖地,不设县份。如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广东省潮州府程乡县为嘉应直隶州,此时,原有的程乡县就必须裁撤,成为州衙的直辖地,而长乐县(今五华县)、兴宁县、平远县、镇平县(今蕉岭县)四县划归嘉应州管辖。
清代行政区划图
这里大家看明白了,“州”是大县升级而来,而一旦升州那县衙门就会裁撤,所以通常不会出现“州县同城”的例子,那例外是哪个呢?就是江苏太仓州。
太仓,这个行政区现在还是,是属于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但是在古代太仓曾经分离出苏州地区一段时间,1724年(清雍正二年),太仓散州(清时期散州与县平级,大概可以理解为大一些的县)升格为太仓直隶州,崇明县、嘉定县、宝山县划入。
这本身不算太大问题,太仓升直隶州,原有的县级辖区太仓散州作废,但是,太仓州本身也被分离了,北边划出来一个镇洋县,而镇洋县的县城,则仍然设置在太仓州的州城内(县城在今天的太仓市城厢镇),于是,便出现全国唯一一例“州县同城”的奇景。
清代的太仓州
其实江苏地区在清代的行政区划上,除了有太仓“州县同城”这一全国唯一的奇景外,还有另两个更震惊全国的奇景。
一是“三县同城”。这里需要再进一步说一下附郭县的概念:府的附郭县只有一个,府城就是附郭县城;但是,古代有些大型城市,设置一个县级衙门管辖是很麻烦的,于是一座城市分为两个县管理,各管一半,两县同城而治,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省会,比如江西省会南昌城,就分为南昌县和新建县两县管辖,七座城门南昌县管辖四座而新建县管理三座;甚至京城北京也是分两个县管理:大兴和宛平。但是分三个县管理的,清代全国仅此一例:苏州府城,苏州府附郭县有吴县,长洲县和元和县,三县同城治理。
二是两县同城,但两县均不属于附郭县且治所同处一城,这种情况到清末全国仍有6组,江苏占了5组,分别是常熟县和昭文县、昆山县和新阳县、吴江县和震泽县(均属于苏州府)、宜兴县和荆溪县、无锡县和金匮县(均属于常州府),这五组县均不属于附郭县,但仍然出现两个县共用一个城的情况。
苏州城三县分区图
那根本原因为何呢?其实也简单,就是富。江南地区自宋代以来极为发达富庶,之后一向是全国最富之地,清代雍正时期,皇帝锐意改革,对江南地区行政区划普遍进行了划分,常熟、吴江、昆山......苏州、松江、常州府很多县被一分为二,太仓实际也是如此。
那么就有另一个问题:太仓州和镇洋县,怎么进行管理?这其实也和一些双附郭县的城市一样,只不过双附郭县是两个县各管理一部分民政事务,而上面的府直接管理两个县;但太仓州则是,城区一部分事务镇洋县管理,另一部分州衙直接管理,同时州衙门又管理镇洋县。太仓城内,太仓州、镇洋县在城内大致以太仓塘(又名至和塘)为界,塘北属州、塘南属县,但为了协调位于塘北的镇洋县署,而以塘南的学宫(即孔庙)之地与之互换。
镇洋县存在了两百年,民国时期废府存县后重新调整行政区划,江南地区大部分新划入的县又被重新合并,民国元年(1912年),太仓州和镇洋县合并,重新命名为太仓县。
作者: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