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肥大结局推演——自救还是自杀
夏季复合肥如何收尾涉及复合肥企业的生死存亡,是每个经销商和复合肥企业都需要回答的问题,这里笔者试图推导一下大结局。
虽然市场对复合肥后市看法存在分歧,但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共识:
一、离夏季用肥越来越近,基层库存相对偏低;
二、大企业复合肥库存高企;
三、除尿素外,原材料价格跌跌不休。
从成本看,除尿素外的复合肥原料价格都较今年一季度的高点有了500元/吨以上的跌幅,也就是说,大企业的复合肥库存已经有了500元/吨的存货跌价损失,于是大企业拼命挺价,让账面反映不出亏损;基层经销商看到巨大的风险,不愿拿货,造成市场的僵持。
如果僵持持续下去,当然会有夏季复合肥缺货的风险,但近期区域尿素的反弹说明这种僵局正在被打破:库存低的中小复合肥企业开始全面复产,出厂报价比大复合肥企业低了近300元/吨,按照原材料价格的跌幅算,这些企业仍有高达近200元/吨的利润,也就是说小企业正在利用大企业的挺价机会来抢占市场。
笔者之前讨论过智猪博弈模型在钾肥上的实践:前期钾肥大企业挺价甚至涨价去库存,进口量不减反增,库存越来越高,最终不得不在3月份开始大幅降价。
复合肥同样是个智猪博弈模型,区别是钾肥相关企业想利用垄断地位来实现钾肥的去库存;大复合肥企业利用品牌忠诚度来实现挺价去库存。钾肥靠垄断地位没有做到涨价去库存,笔者相信复合肥利用品牌的忠诚度来实现挺价去库存更难实现:当小企业的复合肥同大企业的价差超过100元/吨时,复合肥的品牌忠诚度会急速下降。
殷鉴不远,类似的一幕在去年秋季就曾发生:大复合肥企业利用“保底”政策和品牌忠诚度拼命挺价,小企业利用价格优势不断蚕食市场,小企业满负荷生产,赚得盆满钵满;大企业开工严重不足,到季节结束时大量剩货。那时,有声音说物流和生产时间都来不及,秋季很可能会缺货,但去年秋季我们看到缺货了吗?反而是大企业大量剩货。中国的复合肥产能是需求的两倍以上,只要基础肥没有缺口,笔者相信复合肥永远不会缺,只不过是市场份额的转化而已: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下降,小企业市场份额上升。
大企业“保底挺价”的招数今年为什么更不灵了?这些企业去年的承诺根本没有兑现。如果去年真地兑现了,经销商不可能不敢拿货。
大家都希望迅速恢复复合肥市场的流动性,但恢复流动性的手段是什么?只要大企业把复合肥价格降到同当前原料匹配的水平,那么复合肥的流动性一定会迅速恢复,“保底挺价”不是恢复市场流动性的手段。
去年秋季“保底挺价”的结果是很多大企业复合肥大量剩货,幸运的是东北等地经销商积极入市,没有扩大跌价损失。今年的情况完全不同,原材料价格跌势难止,一旦夏季用肥结束,所有的企业都明白剩余的库存将产生巨大的损失,因此可以预见,到夏季肥用肥接近尾声时,所有的企业都会降价清库存,一定会出现踩踏式抛售,而这点在东北已经完美体现。出现踩踏式抛售并不是最坏的结果,最坏的结果是到季节尾声时,市场还有没有足够的容量让这些企业实现库存的消化。一旦消化不完,带到秋季去销售,亏损会有多大?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复合肥市场所有的风险都集中在大企业的身上,是及时止损还是心存侥幸?及时止损的策略当然是降低开工率的同时立即降价,全力去库存,同小企业抢市场,止步于之前的库存亏损;心存侥幸当然是继续挺价,继续高开工,继续累库,赌市场后期缺货,缺货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一旦赌输了,这个企业可能会面临着灭顶之灾。
对于经销商来说,如何避险?在大企业“保供挺价”的背景下,要尽量选择质量可靠的小企业产品,一方面能保证很好的利润,一方面会带来销量的上升。
结论:化肥价格恢复到2021年前的价格已是大势所趋,在季节接近尾声时,复合肥可能会出现踩踏式抛售,但未必能完成库存的清零,留有库存的企业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笔者建议相关企业要及早谋划,防患于未然,活下来比挣钱更重要,不能赌市场,更不要同趋势为敌!复合肥大企业自救是全力去库存,自杀是继续满负荷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