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韩信曹参、陈毅粟裕的“名实”之辩

韩信曹参、陈毅粟裕的“名实”之辩

韩信曹参、陈毅粟裕的“名实”之辩

​司马迁在总结曹参生平的时候,写了一段特别有意思的评论:

【《史记-曹相国世家》: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陰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

翻译翻译:曹参之所以军功多,是因为跟随韩信作战,鉴于韩信因谋反被诛灭,不能再提这个人了,曹参就专享了“大汉军功第一人”的美名。

《汉书》对萧何、曹参的总结也有类似话语:“何以信谨守管龠,参与韩信俱征伐……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

这反映了如下历史事实:

1、对于汉朝的建立,韩信英布彭越等诸侯王的贡献,毫无疑问要大于萧何张良曹参等诸侯、大功臣,这是两个级别的档次差距。这是历史的“实”。

2、韩信等诸侯王因谋反被诛灭,他们的功劳、名声甚至历史,起码在汉朝,难免被抹杀、转移乃至湮灭,但又不能实质空缺,于是曹参等诸侯就得填补、取代他们的位置。这便是后世历史某一阶段的“名”。

显然,在这个所谓的“后世历史某一阶段”,存在着严重的“名实不符”现象。

韩信曹参、陈毅粟裕的“名实”之辩

可以假设这样的场景——

在汉武帝时代的太学中,一群太学生在争辩开国名将们的军功排名与能力高下。

甲:毫无疑问曹参第一,他是高祖第一个封侯的,户数最多哦!

乙:第一个封侯就能证明军功第一?户数也是有水分的。我说是周勃第一,他在主战场扛了项羽三年,你曹参都是在外围打虾兵蟹将,根本不算汉军主力。周勃才是和项羽比肩的我朝第一猛将。

丙:这我有意见,樊哙才是第一猛将吧?你想想,项羽攻势那么猛,显然只有樊哙才能抗住,周勃做不到的。

丁:我投灌婴。他可是在周勃曹参之间来回跑,堪称打遍全国,两边功劳加起来,肯定第一。还有,你们可别忘了,最后干掉项羽的人,正是我家灌婴,就问你们服不服?

戊:我觉得是郦商,他在梁地独当一面,多次出击项羽后方,调动项羽像傻子一样来回跑,堪称游击战大师!

己:你们都别争了,我说是太尉卢绾,什么曹参周勃樊哙灌婴,都是卢绾的下属,这你们总不能否认吧?他们战功再多,也都是卢绾领导有方、战略把控得当。

庚:既然你说到战略,那我认为还是张良最牛,贡献最大。

辛叹了口气,悠悠地说:“好像有过三个人,名叫韩信、彭越、英布……”

以上仅图一乐,这类“武评”现象源远流长,也极为喜闻乐见,哪怕是在现代的互联网,都依然有争论,诸如汉初三杰谁贡献更大、萧何曹参的排名是否合适,甚至还有韩信曹参军功比较的争论。

只是,再怎么争论,前提都是历史本体要大致真实,如果是依照历史“变体”即被故意篡改、隐藏过的历史,那越争论的脸红脖子粗,是不是就越显荒诞、可悲?

这在现代历史上是有过实例的。诸如粟裕,因为建国后的某些经历,他几乎在之后数十年的军事书籍、影视中“消失”,被“华野首长”、“谷盈”等名称代替还算是好的,直接被其他人取代的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就此衍生的陈毅粟裕“名实”之辩,堪称典型。

还是先说说韩信曹参。

纵观楚汉战争,韩信曹参无疑是一对极为优秀的合作搭档,就像解放战争中的刘邓、陈粟、林罗,在当时,大概只有彭越郦商可以媲美。

从还定三秦之战起,韩信曹参开始搭档,而且保持“韩Z曹副”的基本配置,两人几乎同时升职,曹参也保持着对韩信的“亦步亦趋”,基本接任的都是韩信的职务。

比如灭魏前,韩信是左丞相,曹参是“假左丞相”,攻齐前韩信升任相国,曹参接手左丞相。按照傅宽传记的记载,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的同时,曹参应该也同步升职为了相国。

所以司马迁说的确实没错,曹参的职务和军功,的确是一路跟随韩信博得的。

但这里真正有意思的是,韩信最初为什么会在汉方一众将军中选择曹参作为副手?

当时的选择,主要还有周勃、郦商两人。综合三人的军事风格,周勃整体偏向谨慎稳重,这自然与韩信喜欢用险的风格大不协调。而郦商单独领军、独当一面的经历、能力较为突出,即他个人主见太强,与韩信合作恐怕会有所冲突。

而曹参呢,作为将军,他反而擅长亲自冲锋陷阵,正所谓“平陽侯曹参身被七十创”,可见执行能力超强。对于运筹帷幄极为自信的韩信,最需要的,自然是这类执行层面不打折扣的搭档。

再加上曹参的地位,当时要略高于周勃郦商,韩信自然也就优先选择了曹参。

楚汉战争有个规律,刘邦分兵,首选韩信;韩信分兵,首选曹参。而曹参在还定三秦之战单独进攻下辩,灭魏之战单独渡河调动魏豹,在楚汉大决战时留守齐国、继续平定齐地,都出色的完成了当面任务,同样表现出了独当一面的能力。

实话实说,在之后的历史时代,如果汉廷真想抹去或者取代韩信的历史,曹参的确是几乎可以完全胜任的完美人选。

所以,在后世的某些历史阶段,韩信曹参的“名实”之辩,“曹参”实际是韩曹二人的合体,曹参确实拦过了不少原本该属于韩信的“名”,但他自己的“实”也极为坚固,整体不算多离谱。只是,这注定不是历史事实,两个大牛怎么可能合二为一呢。

韩信曹参、陈毅粟裕的“名实”之辩

相比之下,陈毅粟裕的“名实”之辩,可就要复杂多了。

相比“韩Z曹副”的正常搭档,解放战争中的陈毅粟裕一直保持着“陈正粟副”的名义上的配置,但粟裕却拥有着华野的指挥权,即实质上是“粟正陈副”,正如陈毅后来自己所说的,他主要是承担华野政委的工作。

即,就历史本体来说,陈粟之间就已经衍生了“名实”之辩,这也导致,即使是在当时,恐怕大多数华野士兵都不清楚,华野的真正统帅究竟谁属,更不要说其它野战军士兵尤其是大众层面。

最讽刺的是国军方面,包括常公、杜聿明、胡琏、邱清泉等人,都有明确的资料证明,他们居然对此也不清楚。特别是豫东战役粟裕单独执掌华野以后,他们都仍然认为,他们是在和“华野陈毅”对战,闹出了成体系的战争笑话。

而历史吊诡的是,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由于粟裕名声的未能彰显乃至“消失”,这一历史真相同样未在大范围内得以公开、传播,反而继续以一种隐秘的形式又开始“忽悠”后人。

于是,就和时人一样,很多后人同样在无意中被忽悠,要么根本不知道粟裕的存在,要么就是对其无视,而更让人无语的,粟裕的军事履历与战功必然会被转嫁到其他人头上,凭空制造很多原本不该有的认知误区,具体到陈粟的“名实”之辩,也就更加复杂。

我的看法,陈老总当然是光明磊落,他也并非有意为之,但聚拢在他身上的军事光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的确都有粟裕的加成,甚至于这个加成的比重远远超出正常的想象,以致于一般人所以为的“军事陈毅”,实际上很可能不是陈毅本人,而更应该是粟裕。

好在,随着过去三十年尤其是网络时代粟裕研究的深入,这段历史已经透明,但曾经存过的这个现象,却无疑值得玩味。

其实呢,历史真正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不真实的所谓历史,就算可以一时甚嚣尘上、遮人耳目,也终究会被淘汰,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