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灭诸吕”行动中的刘章,真的是被陈平周勃当枪使了么?
“诛灭诸吕”行动中表现最出彩的人,非朱虚侯刘章莫属,他先是帮助周勃搞定南军、监南军军门,后亲自率兵杀入两宫,干掉吕产、吕更始。
但是,在后续阶段,刘章所支持的大哥齐王刘襄,并未登上皇帝宝座,汉文帝承诺给刘章的赵王封号,也迟迟没有兑现。
这就导致,很多人“以果为因”,判定刘章是被利用了,被陈平周勃等功臣派给当“枪”使了。
姑且不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我们品读历史,如果真想获得历史鉴教,那么回到历史事件中去,分析事件的具体演变过程、前因后果,远比大而无当、虚浮干瘪的教条式、阴谋式结论,更为重要。
现在就来“回到历史”。
在前180年九月庚申日“诛灭诸吕”行动前,有三大关键事件最终导致了这个结果。
一是前181年吕后“封吕为王”,新封赵王吕禄、燕王吕通,加上原吕王现梁王的吕产,标志着吕氏外戚派的全面崛起与“抢班夺权”,也彻底激化了外戚派与宗室派、功臣派之间早就存在的各种复杂矛盾。
二是以齐王刘襄为代表的宗室派,他们担心外戚派的位高权重,终将导致“天下变姓”,因此积极筹备,只等吕后一死,就起兵勤王。
三是陈平派遣陆贾结好周勃,串联拉拢曹窋、灌婴、陈武、纪通、刘揭等人,最终构建以陈平周勃为核心的功臣派。
鉴于外戚派占据明面上的压倒性优势,宗室派和功臣派选择合作,通过陈平和刘章之间的串联,双方达成一致,齐王刘襄等宗室派在外公开起兵,陈平周勃等功臣派在内阴谋zb,一外一内,相互配合,争取彻底搞垮外戚派。
虽然双方对付外戚派的目标高度统一,但其它方面的政治诉求却很难一致,尤其是在对现任皇帝的态度上。
齐王刘襄,也包括刘章、刘兴居,他们是表面勤王,实则火中取栗,计划取而代之;而陈平周勃,他们必须打着维护现任皇帝的名义,否则就真是谋反了,就算成功也将丧失政治道义。
这说明了政治运行的复杂性,包括功臣派内部,陈平周勃与曹窋之间也存在着不同主张,即曹窋只想干掉吕产却要保留其它外戚派,而陈平周勃则是决心将外戚派彻底一锅端。
正是宗室派、功臣派之间目标的“大同小异”,导致他们“各有心思”,体现在具体的行动执行上,也就势必产生分歧。
视野回到九月庚申“诛灭诸吕”行动这一天。
在陈平周勃控制住北军、南军这两支最重要的军队后,如果是按照之后两千年帝制时代的zb惯常做法,他们最大的可能,无疑是直接发兵攻打长安城、杀进未央宫,至于少帝刘弘的生命安危,让他自求多福吧。
然而,深谙政治之道的陈平,始终都没有这么决策,不是这么做不会成功,而是代价太大,就算成功也后患无穷。
但是,此时的刘章,他真的支持陈平的这一决策么?他恨不得大军立马杀进去,最好能趁乱干掉少帝刘弘。
这也导致,即使到吕产即将冲入殿中、抢到少帝刘弘的最危急时刻,陈平周勃都依然没有动用大军,而是只让刘章率千余士兵前往阻止。
史书明载,太尉乃遣朱虚侯,谓曰:“急入宫卫帝。”
这个记载可谓精准,陈平周勃让刘章进宫,首要目的是保卫少帝刘弘,不能让他落入吕产之手。
至于陈平周勃有没有直接命令刘章干掉吕产,就算是有,它的优先级也要排在保卫少帝之下。
何况,就算有干掉吕产的命令,换了其他人就一定会主动执行么?早就被功臣派策反的南军卫尉,此时就在未央宫,手下也有兵,还有比他更快更容易抢到这一功劳的人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动手干掉吕产?
但具体到刘章身上,他却一直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一定要把局面彻底搞大、搞乱,因此他一进入未央宫,就立刻向吕产及其从官挥刀相向。
干掉吕产后,刘章敢于公开抢夺皇帝“节信”,抢不到就直接绑架皇帝使者,都彻底暴露了他压根没把少帝刘弘放在眼里的野心。
这一切都说明,干掉吕产,就算有陈平周勃的命令,实质都是刘章的“自作主张”,他不是被陈平周勃当枪使,而是他的真实诉求决定了他的实际行动,如果是他掌控全局,少帝刘弘直接陪吕产上路的可能性,那是相当之大。
对于陈平周勃来说,保住少帝刘弘是底线,扳倒吕产是目标,至于刘章出手干掉吕产则是意外之喜,有人主动当打手、冲在一线,何乐而不为?
但是,正是因为刘章的自作主张,也让陈平周勃意识到了刘章的强势与野心,刘章包括其哥哥刘襄,势必要比少帝刘弘更难相处,更不要说驾驭。
接下来看看,所有“诛灭诸吕”的参与者、胜利者,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分裂的,具体形势又是怎么演变的。
大致分为四派——
帝派:少帝刘弘、审食其、纪通、刘揭、夏侯婴。
宗室派:齐王刘襄、刘章、刘兴居、琅琊王刘泽。
功臣派:陈平、周勃、灌婴、陈武。
中间派:曹窋。
最先出局的是平阳侯曹窋,他强烈反对陈平、周勃、刘章“尽灭吕氏”的大开杀戒,很快被陈平撸了“御史大夫”职务。
其次是少帝刘弘,也包括审食其,出局原因和曹窋实质相同,只是他俩与外戚派的关系更难切割。大局已定的功臣派,也不再需要少帝这张王牌。审食其这一段的经历就像过山车,先是从太傅复职左丞相,然后很快又被直接免职。
第三是齐王刘襄,他无疑是新皇帝的头号人选,但却不是理想人选。
这里的关键,其实是功臣派与宗室派对干掉外戚派的功劳抢夺,如果是齐王刘襄当新皇帝,那刘襄的外部起兵与刘章的内部表现,都将被强势凸显,功劳论定势必会死死压住功臣派。
这无疑是陈平周勃不愿意看到的,再加上“吕氏乱政”的眼前教训,刘襄的舅舅驷钧等外戚同样强势,难免不会重蹈覆辙,所以于私于公,他们都不会再支持齐王刘襄。
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刘襄刘章与陈平周勃的“政治同盟”彻底破产,双方不仅分道扬镳,甚至转化为水面之下的权力争斗。
此时再回看刘章,当然会有他被陈平周勃“当枪使”的嫌疑,但这并非事实,要不然,岂不是曹窋、审食其、少帝刘弘、刘襄刘章等所有参与者,都被陈平周勃利用了?
一个是多方从结盟合作到渐次决裂、出局的复杂过程,一个是虚浮干瘪省事的“阴谋式”结论,您觉得哪种更符合历史、社会的真实性与复杂姓?您希望自己的历史认知处于哪种层次?
在汉文帝上位之后,其实陈平、周勃、灌婴等功臣派之间也逐渐产生分裂。
陈平虽然是主谋,但周勃无疑功劳第一,所以他也日渐膨胀,精于政治、人心的陈平有意与之拉开距离,向汉文帝靠拢。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两人的职务互换,而周勃的“右丞相”也没当几个月,就被迫请辞。
陈平死后,周勃复职,灌婴则成为制衡他的主要力量,周勃这次只干了十个月,再次去职,灌婴取而代之,周勃发家的“太尉”职务也被汉文帝直接取缔。
以上。历史和社会从来都是复杂的,这种复杂表现在,所谓历史走势其实是时人的合力,是参与者各种主张与实践的综合叠加。随着时间推进、事态演变,参与者的主张实践或变或不变,合力也就导向了意外的历史走势。
看待历史,显然不能无视过程而以结果“一刀切”,更不能用之后的结果来推测之前的动因,否则不就是“以果为因”么?
比如刘章,包括他大哥刘襄,如果真是心甘情愿被当枪使,也许他们就不会出局了。
作为本轮权力游戏的主要参与方之一,他们最终失败,不代表他们过程中没有尽力争取,更没有被人指使。其它派系同此。
希望如是观。
最后补充说下老三刘兴居,因为他的政治结局是造反,所以他的相关记载实在令人起疑。
可以确定的情况,比如汉文帝对于诛灭诸吕一众功臣的多轮奖赏,刘兴居和刘章、纪通的待遇基本相同,这说明他的功劳、贡献起码也要相当。
但史书是怎么记载的呢?只有一句——
【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宫。”乃与太仆汝陰侯滕公入宫。】
史书还“特意强调”,连他自己都承认他之前毫无功劳,于是只好去干“除宫”这种注定遗臭万年的不光彩操作。
一个情理层面的质疑:当时齐王刘襄都出局了,刘章刘兴居和陈平周勃及其它宗室也接近闹翻,刘兴居真的会上杆子去帮汉文帝清理皇宫?
如果他确实没干过这个烂事,那他的功劳究竟在哪里?是不是都被删除、隐藏了?这个烂事又是不是被有意“栽赃”到他头上?
总之,关于他的记载,不管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兜兜转转两千多年,还是这套玩法始终跳不出来,甚至“乐在其中”,想想都让人觉得无趣、乏味、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