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参加三叔的葬礼,目睹被金钱侵蚀的乡情,感受到再也回不去的农村

前段时间因为三叔去世回了一趟老家,尽管我们两家已经很多年没有来往过了,但人死恩怨消,更主要是为了安慰一下老父亲,还是参加了三叔的葬礼。

参加三叔的葬礼,目睹被金钱侵蚀的乡情,感受到再也回不去的农村

三叔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主要是儿子有点不务正业。所以,负责主事的族兄只安排了三天的简单法事。

因为我们那里现在还是土葬,三叔的丧事其实还是挺繁琐的,既要请人去祖坟山里挖墓穴,家里还得操办三天的流水席,也需要不少的人负责接待。

我和都管先生聊了一张,他很随意地告诉我,现在的红白喜事很好操办了,只要花钱就行。

原来,包括负总责的都管先生在内,所有参加丧事的人都是付工资的,大概是每天两百块而已,每个人每天还得发一包芙蓉王香烟,只不过名义上还不说工资而已。

参加三叔的葬礼,目睹被金钱侵蚀的乡情,感受到再也回不去的农村

至于做饭的、泡茶的人手,都是餐饮队的一手承办。

去山上挖墓穴的八个人,因为老人的墓穴挖得深不深,掩盖的黄土筑得紧不紧,都在他们手里过,所以从来都是最受尊敬的。

现在的“行情”是每个人每天四百块现金,每顿还要好酒好菜招待着,喝的酒都是两百块以上的,还要发三包芙蓉王。这么一算下来,每个人一天就要600块左右了。

饮食方面倒是简单,以前需要请十几个人,现在则全部承包给了餐饮队,他们三个人就干得不亦乐乎,除保底的1000块以外,每摆多一张台就加120块。

这样的好处就是主家根本不用操心了,以前东家借板凳西家借碗筷,现在都是餐饮队带来的了。

更主要的是,就连灵堂都不需要主家操心了。有专门的负责红白喜事的乐队,从灵堂的搭建到布置和哀乐,甚至只要你出钱,还有专门负责帮人哭灵的。

参加三叔的葬礼,目睹被金钱侵蚀的乡情,感受到再也回不去的农村

因为我是侄子,在外人眼里也算是半个主家,做都管的堂兄便和我粗略算了一下开销,三天的丧事操办下来,总开支应该在十万块左右。

但乡亲们来吊孝的时候,都会送点礼金,普通交情就是两百块,稍微密切一点的就三五百,再亲近一点的就一两千。

最吃紧的是女婿,随便就是一万起步,去年村口阿彬家的女婿有钱,老岳母去世时写了十万块。

我听了倒吸了一口冷气,在心里默默替那个不争气的堂兄算了一下,这场丧事办完,他可能要亏欠五万块以上。

参加三叔的葬礼,目睹被金钱侵蚀的乡情,感受到再也回不去的农村

和都管先生寒暄了几句之后,我离开了灵堂,一个人在村里的小路上转了一圈。

脚底下是平坦的水泥路,再也不用担心什么泥巴了。入眼的基本都是两层的小别墅,偶尔几栋红砖碧瓦的旧房子,门口的草都有几尺高,显然是没有人住荒废了。

但我一点也没有高兴的感觉,刚才和都管的对话,让我想起了很多……

记忆中,村上的红白喜事,都是所有乡亲们互相帮助的,因为大家都要来道贺,主家需要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

一般的红喜事倒是简单,只需要准备一顿午餐就行。最麻烦的还是老人去世的白喜事,至少得是连续三天起步,如果日子不方便,甚至还有七八天半个月的记录。

参加三叔的葬礼,目睹被金钱侵蚀的乡情,感受到再也回不去的农村

既然要招待客人,就得有一哨负责接待的人,从主事到杂务,一般都需要十几二十来个劳力。

但我的印象里,所有的人都是不需要主家出面去请,主家只需要和几个有声望的长者商量一下,然后就由他们去安排了。

商量好了,主事人就会在主家门口贴一张榜单,上面写着谁干什么,那个人就会主动来帮忙,不需要任何人上门去请。

而去有喜事的人家干活是没有工钱的,只是每天吃三顿饭,发一包香烟而已。

如果是娶媳妇的喜事,新娘子进门后会给大家每人一个小红包。如果是老人去世,老人的女儿女婿会给大家一条毛巾表达谢意。

参加三叔的葬礼,目睹被金钱侵蚀的乡情,感受到再也回不去的农村

至于其他的任何喜事,除了能吃几顿饭就没有啥了。

当然,在主家心里,自己是欠了乡亲们一大笔人情的。

但即使这样,没有一个人会有一丁点怨言。因为每家每户都会有大小不同的喜事,彼此互相帮助,是大家公认的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不乏有曾经因为一些小事反目的邻居,因为一场喜事帮个忙而和好如初。

就像以前乡亲们建房子,那可不是一家人的私事,几乎全村的人都会来帮忙。强壮的劳力负责挑土上墙,有点手艺的就去山里砍树做梁,就连妇女们也会上门帮主家干点杂活。

更温馨的是,某家建房子,每天都会有乡亲主动送点蔬菜上门,也许是一个南瓜,也许是一把豆荚,条件稍微好的,或许还可以送几坨豆腐或者几个鸡蛋。

主家收下东西的时候,只是简单客气几句就行,背后会细心地记录下来,某家送了啥,谁家送了那。过几年别人家建房子的时候,自己也必须去还礼的。

参加三叔的葬礼,目睹被金钱侵蚀的乡情,感受到再也回不去的农村

或许在现代人的眼里,那些不值钱的东西送过来送过去真的无所谓。但不容否认的是,就在这些不值钱的人际来往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就无形中非常紧密了,甚至可以说是荣辱与共的地步。

可以说,我记忆中的乡土情,应该就是纯正的、没有太多杂质在里面的传统乡村民俗。

当然,不可否认,乡亲之间也有这样那样的矛盾,甚至显得有点过于斤斤计较。但我还是更愿意记住,即使有矛盾的两家人,彼此的孩子还能一起玩,还可以去对方家里吃饭的那种朴实。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不就是都在这种风气之下传承不断的吗?要不然为什么会有“远亲不如近邻”之说?

而现在呢?名义上是大家都不缺吃不缺喝了,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就是那份朴实的乡情被物化和量化了。

参加三叔的葬礼,目睹被金钱侵蚀的乡情,感受到再也回不去的农村

想到这里,我停住了脚步,刚好看到村头那棵高大的苦楝树,曾几何时,那是孩子们的乐园,树干上布满了孩子们留下的各种伤口。而现在,只有孤零零地一棵大树,还有那份郁郁葱葱的绿色,它的周围,还有一大片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