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唐朝一高僧,圆寂后留下舍利子,上面竟然有文字吩咐徒弟

捎唐朝的时候,洪州有个叫徐巨徵的人,从小就非常聪慧,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稍微长大到了十来岁左右,突然爱上了佛理,父母百般阻挠也无济于事,只得含泪允许他出家做了和尚。

唐朝一高僧,圆寂后留下舍利子,上面竟然有文字吩咐徒弟

徐巨徵一开始到了开元寺,在当时的主持大师座前剃度,受具足戒,师傅给他起法号叫栖隐,不到两年就尽得师父的真传。

在开元寺学法期间,栖隐身上的仙气更加浓厚了,经常在山水之间行走,每到一个幽静处就会坐下静禅,平常还喜欢吟诗咏赋,很有一种得道高僧的风范。

广明年间,由于黄巢作乱,天下很不太平,栖隐便离开开元寺去了庐山,住在了折桂峰顶。

当时的折桂峰顶人迹罕至,生活非常清苦,但栖隐却毫不在意,饿了就吃山上的松子野果,渴了就喝山涧里的溪水,身体却越发清瘦健朗起来。

栖隐除了研读佛经之外,每当明月之夜,最喜欢在峰顶吟诗,没几年就写下了几箩筐诗集。

唐朝一高僧,圆寂后留下舍利子,上面竟然有文字吩咐徒弟

因为常年居住在深山老林,栖隐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什么野人。只有折桂峰附近的一些樵夫知道,这是一个得道高僧,还经常来请他讲解一些佛理。

就这样在折桂峰上住了七八年,栖隐已经深得禅宗妙理,名声也逐渐远播,洪州远近僧侣都来参学,栖隐从来不会隐瞒,总是能给别人明白浅显的答案。

闲暇之余,栖隐最喜欢在贯休曾经修学的地方写诗,当时的名士如沈颜、曹松、张凝、陈昌符等人,都成了他的诗友,而且大家一直公推栖隐为首。

唐朝一高僧,圆寂后留下舍利子,上面竟然有文字吩咐徒弟

后来,黄巢被朝廷平定,天下恢复太平,栖隐便离开折桂峰到各地云游。

一开始在荆楚大地遍访,在光化三年年初,栖隐还南下到了番禺,受到当时的太尉徐彦若赏识和推崇,名声在岭南一带广为传播。

后来,栖隐回到洪州,和巨鹿的名士魏仲甫做了好朋友,两人儒释相参,每天吟哦唱和,一度传为佳话。

七十八岁那年,栖隐在洪州开元寺圆寂,相传圆寂当天,开元寺附近的花草树木一夜之间全部凋零,坐化在禅房里的栖隐身上突然冒出火苗,很快就自己燃化了。

可奇怪的事,不但禅房毫发无损,甚至连房间里的用具都没有半点影响。

唐朝一高僧,圆寂后留下舍利子,上面竟然有文字吩咐徒弟

栖隐圆寂之后,弟子整理了他的遗物,一眼就在骨灰里发现了十颗晶莹剔透的舍利子。

弟子们非常欣喜,就商量在开元寺修建佛塔专门供养这些舍利,但有一个细心的弟子却发现舍利子上竟然有字。

仔细辨认之后,舍利子上竟然写着:持此并吾生平诗稿,去往巨鹿。

弟子们知道,这是师傅让大家去找魏仲甫。于是便拿着舍利子,以及栖隐留下的一大箱诗稿去了巨鹿。

唐朝一高僧,圆寂后留下舍利子,上面竟然有文字吩咐徒弟

魏仲甫似乎早就知道这回事,接过栖隐的舍利子和诗稿后就开始整理,不到十天就整理完毕,还亲自给他做序,花钱请人雕刻刊印。

做完这些之后,魏仲甫就一直拿着栖隐的舍利,再也没有出过房门,三天后就安然去世。

而栖隐的舍利虽然还在那里,却已经变得浑浊不堪,完全失去了最初的神韵。

大家都说,这是栖隐用这个当信物,让老朋友帮自己整理诗稿,然后再相聚啊。

唐朝一高僧,圆寂后留下舍利子,上面竟然有文字吩咐徒弟

栖隐的弟子们便把舍利和魏仲甫的遗体都带回了开元寺,安放在那座专门修建的佛塔里,一时间香火不断,可惜后来在会昌法难的时候被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