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这五个“不”,记在心里
《道德经》是道家学说的典籍,书中的很多思想,形成了后世道家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越发不可磨灭。
在《道德经》的有这么一段话: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上最完美的东西,反而好像会有某种欠缺,可是它的作用和影响却不会衰减。
世界上最充盈的事物,有时候却又有空虚的表现,但它的作用却永远不会穷尽。最正直的看上反而有点弯曲,做事越有智慧的人,反而有时候显得笨拙。
辩论才华最上乘的,并不是那种滔滔不绝的人,反而是那些有时表现得有点木讷的人。
运动能够御寒,安静则更能耐受酷热,如果能做到清静无为,那就能使天下太平。
这里面有两句话可以拿来当成老子人生智慧的总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看上去只有两句话八个字,但真要全部领悟其中的人生智慧,我们可以用如下五个“不”来概括:
1、不等:
每个人的一生里,总是会在不经意中去“等”,有的人在等退休,有的人在等孩子长大,有的则在等待身上的债务偿完。
但如果一生的时间都在等,等到最后可能就等来了自己的告别式。
尽管每个人都有离开的那一天,但尽量要让自己少点遗憾,这就需要少等甚至不等。多享受当下,好好体验自己的人生。
2、不做:
老子强调的不做,并非就是让人们束手待毙坐吃山空,而是不做无意义的事。很多人只看到“无为”,却看不到“而治”,这当然是错误的。
人生在世,做那些有意义的事情,既然做了就还要不后悔,更要明白适可而止,也要量力而为,因为人生虽短,可来日方长。
3、不看:
老子智慧里的不看,并不是让人们闭门造车,而是适当地“糊涂”一点,有时候,人生太过精明真的会很累,这就需要自己有选择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会少吃很多苦。
别想着自己能改变别人,更不能把自己改变别人当成一种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和平相处才是最轻松的人生。
4、不管:
人世间,每个人都只是其中的一颗尘埃,离了谁地球也照转,即使一个人再如何名满天下,一旦他离去,并不会对人世造成任何的影响。
每个人的影响力其实都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大,因此,多管点自己的健康,管点自己的快乐,管好自己,少管别人,那才是自在的人生。
5、不给: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能给予别人的都只有那么多。给不起的,就不给,当然还有不必给的,也不能给。
就像父母对孩子,有的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只要孩子张口就想方设法去满足,那样的后果就是,孩子自己啥都不会了,慢慢就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
所以,掌握好“不给”,其实并非要刻薄别人或者是亲人,而是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对方的确切需要,不乱给也不勉强,这样才能两全其美。
总而言之,老子在《道德经》里留下的“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如果我们能真正领悟,那就能看到那些在形式的完美下暴露出来的不足。
而真正的大智慧者,他们更懂得谦虚好学,他们的智慧也就看上去更无穷尽。他们做事的同时,会审时度势不断进步,也就避免了那些不懂装懂的自取其辱。
总结起来,老子其实就是在告诉人们,做人的基本是内在修养,而不是那些华丽的外表,高尚的人格并不建立在外表之上,而是在于内心的不断修炼。
老子提倡的清静无为,并不是简单的消极遁世,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形容的话,或许就是保持情绪的稳定,也就是更高的情商。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定,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人只有先做到适可而止,他的内心才有定力,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内心才能不躁动。唯有内心做到这样的平和之境,遇到事情才能考虑周详,那样才能有所收获。
而一个不注重内心修为的人,注定是心浮气躁的,那就很难有所作为了。
因此,做到上述五个“不”,帮助我们拥有更平和大度的心态,这样的人生,或许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