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电器

历史上孙权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仅次于曹操甚至强于刘备

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史学界有个“六朝”概念。六朝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南方先后六个政权,分别为孙权的东吴,司马家的东晋,刘裕的宋国,萧道成的南齐,萧衍的大梁,陈霸先的陈国。这六个政权合称为“六朝”

历史上孙权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仅次于曹操甚至强于刘备

今日六朝博物馆

而东吴却是六朝之首,名气虽然不如蜀国,但同在南方的蜀国却混不到六朝之首的待遇。而东吴之所以是六朝之首,不光东吴政权对开拓中国南方贡献巨大,还有东吴在在三国时代是南方霸主,北方政权曹魏忌惮的对手。

历史上孙权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仅次于曹操甚至强于刘备

吴王孙权

而夷陵之战可以说是孙权乃至东吴称霸中国南方的关键一战去年2022年还是夷陵之战1800周年

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击败刘备的是陆逊关孙权什么事情?理由是孙权没亲自上前线对阵刘备,这么说仿佛是孙权是躺平。

那好按照这个逻辑,定军山之战是黄忠打的关刘备啥事?秦统一六国是王翦,而秦王嬴政都在首都。长子西征也跟坐镇蒙古高原的窝阔台汗没关系。所以这个逻辑根本说不通,陆逊当时以及从未脱离过孙权麾下

况且陆逊在夷陵之战主要是以运筹帷幄居多,突袭刘备连营的是韩当,朱然等人功劳,追击并且差点生擒刘备的是孙桓。夷陵之战应该是全体吴军将士的功劳。

我们花了两期文章阐明刘备为何在夷陵之战惨败,刘备方面的缺点孙权这边基本都没有。首先对比孙权和刘备是如何调节部下的。

以前孙权有两个武将,一个叫吕蒙,另一个叫蒋钦。这两个人放在今天而言就是没啥学历的兵痞子。然后就孙权就劝说这两个人多读书,有文化总比没文化好,哪怕事情多也不是不读书的借口。最终吕蒙和蒋钦在孙权劝学下变得大有出息。

尤其是这个吕蒙还留下一个成语“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当然历史已经证明了吕蒙——威震华夏的关羽就是败在他手下。只可惜孙权运气真不好,吕蒙和蒋钦这两个人在夺取荆州后就病逝了。

吴军还有个武将叫潘璋,潘璋原本还是个盗贼,也是在孙权劝说下从良了。

俗话说有人地方就有江湖,刘备这边几大派系,荆州派和益州派死不对付。其实孙权这边也是派系林立,而且派系划分不比魏蜀简单多少,比如夷陵之战陆逊要去指挥一群江淮派(周瑜的党羽)的人。虽然一开始江淮派和吴军老将不服陆逊,但最终他们还是格外成功的完成了团队合作。

反之刘备这边两个元老级下属关羽糜芳的矛盾大到都可以逼其中一个投敌,荆州和名誉都可以不要。顺便一说关羽这个脾气连诸葛亮都要额外写信讨好他。张飞在大战开始之前直接被亲近的部下范疆张达背叛杀害。刘备/蜀汉团队还有很多这种例子这期不再列举。

试问如果是刘备集团那样的团队给陆逊带领,陆逊还可以打赢夷陵之战吗?怕不是脾气和再有大局的人都要先被内部搞得心态爆炸。

当然对团队管理方面,曹操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厉害的。曹姓夏侯姓将领个个为曹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不多说。关键是几个降将都在曹操麾下都成了名将。

比如原是吕布手下的张辽,他在吕布阵营时还不如高顺耀眼,结果投降曹操后,不久就在曹操麾下立功,参与击败刘备,纳降关羽,后来张辽在白狼山之战威震漠北,又在合肥之战威震江南。

徐晃、张郃也是例子,我们就不多说了。再说关羽,他的成名之战即白马之战斩杀颜良也是在成为投降曹操时候所取得的,之前跟随刘备都没有过这种战绩,可见同样是将领,到曹操手里就是另一番成就。

总有人说曹操对降将不怎么信任,反比刘备对降将马超的态度,马超跟随刘备后几乎就没什么作为了

还有一点,孙权非常擅长挖掘人才,光是识人和用人这点就非常厉害。也许有人会觉得简单,那么在当时孙权知道陆逊未来统领兵马大胜刘备吗?

夷陵之战时,吴军将领镇守的地方和所分配到的兵力皆为孙权一手策划,而孙权具体部署是大都督陆逊驻守夷陵(今湖北宜昌)以为本阵;是振威将军潘璋镇守秭归,将军李异、郎将刘阿等镇守巫山(今重庆巫山)、巴山(今四川巴东东北)、兴山(今湖北兴山南)。、

安东中郎将孙桓守夷道(今湖北枝城西北),将军宋谦屯枝江(今湖北枝江),建武将军徐盛驻守当阳。

将军朱然与将军韩当共守江陵,诸葛瑾则屯守南岸公安,都尉周胤(周瑜次子)率兵千人协助,建忠中郎将骆统驻防孱陵(今湖北公安南)。

历史上孙权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仅次于曹操甚至强于刘备

吴军战略部署都是孙权安排

孙权还另外派平戎将军步骘(孙权大舅子)率交州军万人出长沙守益阳,武陵郡都尉鲜于丹守武陵,遥相策应。

以上将领都安排在刘备入侵荆州的必经之路夷陵那里,孙权为了万无一失蜀军从其他方向偷袭,他还派猛将周泰驻守在东吴西北部。

如果没有这些人协助和认真执行陆逊的策略,夷陵之战恐怕会是另个结局。而且孙权对下属的建议和策略都择优采纳,反观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听不进黄权的建议。

前两期文章也分析了蜀军的陆战能力是如此拉胯,而且吴军陆战能力之所以强于吴军,也跟孙权不无原因。

相比刘备在夷陵之战准备仓促,孙权这边刚刚夺取完荆州并没有被一时胜利所冲昏头脑,而是展开对蜀汉的积极攻势,哪怕不攻打也加以重兵提防,因为孙权料定刘备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将士抗击来犯之敌?我们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孙权、陆逊等人表现了非凡的鼓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其激励全体将士努力为国而战的动员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孙权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将国家安危与百姓命运紧紧联系起来,慷慨激昂地说:为了国家百姓的安全,舍弃奇物珍宝(给曹丕)何足惜!这种以国家利益、百姓利益为重的言论与姿态,无疑能够感动臣下的。

《江表传》载孙权言谈:“方有事于西北,江表元元,恃主为命,非我爱子邪?彼所求者,于我瓦石耳,孤何惜焉?”所谓“江表元元”,即江东父老、江东百姓。”

《三国志·吴主传》又载:魏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刘备称帝,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县,改名武昌;七月,蜀汉开始伐吴;八月,孙权在武昌城训令诸将曰:“夫存不忘亡,安必虑危,古之善教。昔隽不疑汉之名臣,于安平之世而刀剑不离于身,盖君子之于武备,不可以已。况今处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轻忽不思变难哉?顷闻诸将出人,各尚谦约,不从人兵,甚非备虑爱身之谓。夫保已遗名,以安君亲,孰与危辱? 宜深警戒,务崇其大,副孤意焉。”

孙权向左右将士再三强调国家忧患意识,激励他们始终保持高度警戒,在“豺狼交接”的边关,做好随时投入战斗、报效国家的思想准备。孙权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无疑会感染和激励全体臣僚将土。

事实证明,孙权的训导与动员,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在夷陵之战中,东吴君臣和全体将士,上下齐心,共赴国难,没有一位将军投降敌方或临阵脱逃,相反皆奋不顾身,舍命拼杀,表现了令人生畏的强悍的战斗作风。由此可见,卓有成效的战前动员,。

虽然夷陵之战前孙权曾经向刘备说明利害形势求和,但是孙权等东吴集团从未幻想过战争不会打响,而一直在积极备战。除了我上面说的孙权一手策划了提防刘备的将领们。而且还特此巩固了荆州内部。

我之前讲过孙权集团在荆州统治深得人心,所以史料未见夷陵之战有过荆州当地人给刘备通风报信或则投靠刘备。刘备只能从荆州地区的蛮族那里获得支持,然而也并非荆州地区全部蛮族响应刘备,事实上支持刘备的沙摩柯只是这其中蛮族一支。

孙权拿下荆州后,迅速肃清刘备集团在夷陵地区最后的残留势力。

《三国志·陆逊传》载:陆逊进占夷陵后,“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逊遣将军李异、谢旌等将三千人,攻蜀将詹晏、陈风。异将水军,旌将步兵,断绝险要,即破晏等,生降得风。又攻房陵太守邓辅、南乡太守郭睦,大破之。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等合夷兵数千人,首尾西方。逊复部旌讨破布、凯。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

孙权提拔的陆逊不仅是出色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政治家,对于顽固的敌人采取坚决打击的手段,同时对那些降服的敌人则采取安抚的政策,授他们以各类官职。由于措施得当,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陆逊“斩获招纳”的蜀汉残余力量竟达数万人,难怪后来孙权要破格提拔陆逊为大都督了。

而陆逊主动出击,南征北战,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其目的就是要尽快在夷陵地区站稳脚跟,以免在蜀国大举进攻时后方刘备残余势力乘势响应骚扰,力图做到有备无患。可见,早在夷陵之战前,孙权和陆逊就做好了迎战刘备进攻的准备工作。

事实证明,东吴集团的准备工作卓有成效,夷陵之战中除了武陵地区部分蛮夷蠢蠢欲动外,夷陵地区蛮夷部落不动如山。

而且孙权在外交方面也很灵活。吴国实力虽然自保有余,毕竟曾经多次击退曹操南下入侵江东。但是孙权始终在避免和刘备和曹家两面开战。

毕竟没有绝对实力,两面开战风险太大。

《韩非子》有句话:“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意思作为小国家而把周边相邻大国都得罪了,只有败亡的路可走。

而刘备恰好完美落实到了《韩非子》里这句话,因为势力一时扩大,刘备不但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不把盟友孙权放在眼里,所以襄樊之战关羽遭受曹操和孙权同时进攻最终落个荆州全失,损兵折将外加自己兵败身亡结局。

夷陵之战时,刘备在还没和曹丕搞好关系前提下就去打东吴,结果落个惨败而归。

这点上孙权做得非常好,现在很多人都以为孙权屈尊纡贵,我前几期文章已经说明了孙权不存在什么自降身份。孙权向曹丕称臣时爵位还只是“南昌侯”,称臣后反而晋升为“吴王”,而且孙权可以拥有九锡待遇,这个是曹魏其他宗室也没有的特权。

而且孙权也没有向曹丕割地或则交送人质,孙权从未事实上做过曹丕手下,或则给予曹丕好处。相反孙权不但晋升吴王,而且自动缓解了曹丕这边的军事压力,可以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对付刘备。

当然孙权也没有完全把希望寄托于曹丕这边,在夷陵之战时候孙权还始终在魏吴边境几个重要据点设置军队,预防曹丕随时南下。

后面曹丕南征江东,孙权也是如此,他先同意了刘备的求和,和蜀国停战,然后专心对抗北方强敌,当然同时不忘记提防刘备——陆逊被派去镇守吴蜀边境。

通过孙权夺取荆州,夷陵之战,对抗曹丕这几件事,他的特点是大后方一定要稳固,而且不能几线作战,而且做出择决时候要格外谨慎

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权如此细心和有战略眼见,这也是东吴成为南方霸主,六朝之首的基石。

接着总结夷陵之战吴军统帅陆逊的战略思想,陆逊作战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避实击虚。他主张以避敌之实。避敌之实,是不利时实施退却,难度较大。他主张区分情况,或明避,或暗避。如果已方斗志较高,像在夷陵之战中那样,可以公然避实,率军大胆退却五六百里,依托夷陵有利阵地坚壁不战。

如果己方将士思想动摇,像在襄阳前线时那样,则无论对敌对已,都必须悄悄地避实,例如施设变术,制造出军进攻的假象,然后退兵,以便不露出怯意,使敌人不明其真实意图,不便乘机相逼,避免自己造成必败之势

当敌人暴露出弱点时,陆逊主张击敌之虚,以求必胜。击虚的要点,是准确判断敌人之虚。他主张不应单纯从部署,尤其要从敌之指挥、精神、体力是否达到疲劳方面,观察确定敌人是否为虚。在夷陵之战反攻时,他同众将争论过蜀军何时为虚。

历史上孙权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仅次于曹操甚至强于刘备

孙权授予陆逊军权

众将认为是蜀两军相持数月后,刘备要害处都已固守,不再虚了,因此陆逊确定的反攻时机过迟陆逊则认为只有此时蜀军才为虚,理由是:

“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

陆逊还主张诱使敌人犯错误,以造成敌人之虚。面对夷陵之战中被刘备主力大军包围的吴将孙桓,陆逊认为孙桓“得士众心,城牢粮足,无可忧也。待吾计展,欲不救安东(孙桓字),安东自解”,虽然很冒险,也被证明陆逊看得很准。

这些,都说明陆逊十分重视了解、研究敌我双方将领的特点和思想状况,以作为避实击虚的依据。

在军队建设上,由于吴国军内上层关系错综复杂,他特别看重协调内部关系,认为“众克在和”,军队胜利在于内部团结,强调保持和睦。东吴前期军事上依靠南渡的淮泗集团。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取代吕蒙担当上流重任,黄武元年(222年)任大都督、假节、督率众将迎战刘备,显示江东大族开始取淮泗集团而代之。他本着吴国战争要依靠江东大族,也要团结各方面的精神,处理军内各集团间的矛盾。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自己威名未著,骤当大任,淮泗集团的老将、孙氏宗室的贵戚将领等不听指挥。他方面警告众将遵守纪律,另一方面本着“窃熹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的精神,以大局为重,当时并不向孙权启奏众将的问题,以忍让来保护诸将。他的威信和名望建立以后,仍然主张广泛团结内部。他劝导淮泗集团躁急的后起之秀诸葛恪说,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则扶持之。”

当然陆逊军事思想也有一定局限性,这个以后再阐明叙述。

再说东吴的领导孙权本身,也是本系列的主角。现在很多人别说《三国志》等历史书,就是《三国演义》小说也没看,只看过抹黑孙权以及尬吹刘备的营销号文章。就以为孙权真就是个“菜鸟”或则“废物”,从而以讹传讹。

如果说孙权真的如一些人说的那么弱,或则说上了战场只会送人头。那最高兴的人当属曹操,不然孙权他早就可以灭了,然后统一天下。自然刘备和关羽也不会惨败,诸葛亮的战略也不会化为泡影。

古代不少名人都夸赞孙权是一代英杰。朱元璋建都南京时候,把六朝君王陵墓基本都拆除了,唯独只留孙权的陵墓。而孙中山先生更是声称孙权是自己祖先,恰好明孝陵和中山陵专门设在孙权墓旁边。

可能也有人说孙权是个“守成之君”,孙权适合守家而不适合外拓。如果这么说,那说明这个人真的不了解东吴。孙权恰好是东吴最具有开拓力的君主。

历史上孙权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仅次于曹操甚至强于刘备

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

总有人说孙策如何开疆扩土厉害,或则孙权如何吃父兄老本。孙坚战死时候,他连一方诸侯都不是,还是袁术部将身份。孙策去世时候,只打下大半个扬州(江南地区),而且孙家在江南统治十分脆弱,孙策一死政局动荡甚至孙家内部都内讧

这些难关正是孙权带领下挺过去的,孙坚和孙策生前没法拿下的黄祖也被孙权讨杀了。赤壁之战前,孙权无论是兵马和地盘都不如同时期的刘表和刘璋。曹操甚至都没把孙权当回事,结果赤壁之战孙权硬是稳固内部,任用周瑜抗下了整个北方的进攻。

不过当时也有一个看出孙权和一般诸侯不一样,此人正是诸葛亮。诸葛亮在隆中对说刘备想要立足得从曹操和孙权眼皮子底下挤出一块地盘。当时赤壁之战还没发生,韩遂、刘表、刘璋等诸侯都还在,上文所述孙权届时势力还不如他们。

如果说诸葛亮料到曹操,那肯定是傻子也可能看出曹操能延续下来。如果料到孙权,那绝对是孙权仅凭他个人能力让诸葛亮有次推断。事实证明诸葛亮没看错。

话题不扯远,接着说开疆扩土方面。孙权继位时,接手不到完整的扬州,而孙权后来彻底统一江东,还拿下了荆州和交州,甚至发现了宝岛台湾。还一度占据过长江以北的一些领土。使从未成为六朝之首。

所以孙权后面拿下荆州,交州也是靠守成得来的吗。或则说从孙坚孙策那里继承来的不成?

没有孙权就没有吴国,而且如果没有孙权奠定的大业,孙坚、孙策在历史上的评价估计就是一个普通军阀。好比李世民成就了其父亲李渊的名气,而不是李渊成就了儿子李世民的名气。

历史上孙权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仅次于曹操甚至强于刘备

关于孙权和其他三国君主相比问题,现在很多人认为孙权没跟曹操和刘备比,孙权确实比不过曹操。毕竟曹操统一了北方,但“孙权比不过刘备”就有待商榷了。

接着就孙权和刘备打下地盘而言,刘备一生就拿下一个益州,就算孙策给孙权留下一个完整扬州,孙权取夺荆州和交州就比刘备扩张地方要多一个州,称霸南方的孙权而不是刘备。

苏辙在《三国论》认为“刘备不如孙权,孙权不如曹操。

历史上孙权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仅次于曹操甚至强于刘备

苏辙

说到荆州,我们不得不再说一个老生常谈话题。荆州这件事到底是孙权还是刘备更有理。有人说刘备不存在“借荆州”,因为荆州有三郡是刘备自己打的。

那三郡确实是刘备自己打的,但是刘备没有打这三个郡的资格。赤壁之战出力最大的无疑是孙权,按道理分红孙权应该拿得最多,结果刘备出最少的力,拿最多的地。换成你合作伙伴这样,你心里也会不平衡吧。

后来刘备占着荆州还不让孙权和周瑜继续西进打刘璋,刘备为此还威胁孙权若打刘璋他就自己披发入深山隐居。结果刘备趁孙权和曹操在淮南发生战争没人顾及他时,自己倒去打刘璋,夺了益州。刘备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

先继占领益州、汉中的刘备还是不把荆州交给孙权。再加上荆州守将关羽对同盟孙权态度蛮横无礼,所以也不难理解孙权为什么要夺荆州了。

客观说孙刘同盟事实上不存在谁欠谁,反正双方都互相算计,只能说一开始刘备占了些便宜,后面刘备就吃了大亏。

历史上孙权能力究竟如何,不但不菜,恐怕仅次于曹操甚至强于刘备

遗憾是周瑜没看到孙权夺下荆州这一天

当然站在刘备角度看,他赖着荆州也没错。刘备及时还荆州,孙权照样不会考虑刘备利益。毕竟孙权不是刘备父母,非要说,不存在刘备借荆州不还,也不存在孙权背刺盟友夺荆州。

只不过刘备集团没能力守住荆州,技不如人就怪不得谁了。历史有赢家也意味着一定有输家。到222年为止,孙权用结果证明了他是那个时代荆州最终的主人。

讨论历史问题,一定要知道两个概念。一个是主观认为,一个是客观事实。如果你认为刘备是三国时代品行最好的君主,曹操则是品行最差的,这么说没问题,毕竟君王的道德可以用不同时代标准来衡量,按照个人说法谁人品都可以说很好或则很坏

至于什么叫客观事实,打比方秦始皇统一六国就是铁的事实孙权和曹操历史地位和成就要大于刘备这就是客观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