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十万大军击高丽,夺得辽东十城归-唐太宗征伐高丽战记

当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弄的国内民不聊生,隋朝灭亡可以说部分原因就在高句丽这边,一强一弱的战争,最后竟然是强的被拖垮了,弱的反而生存了下来。

对于中原新出现的唐朝,高句丽继续保持敌视的态度,前后数十万中原士兵阵亡在辽东,高句丽还把隋朝士兵的尸骨筑成了一座高塔,上面覆盖薄薄的一层土,阵风吹过,吹走土层,下面累累的白骨露出,高句丽凭借这尸骨高塔,向中原示威。唐太宗登基后不久,派遣官员前往高句丽,迫使高句丽毁掉了高塔,安葬了将士们的尸骨。这表示唐朝始终惦记着高句丽这个国家,于是高句丽的国王为了抵挡中原再次进攻,修建了一条长达千余里的长城,想要凭借这道城墙与中原划地而治。

不过唐太宗前期的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对付突厥和西域上,高句丽有威胁,但他们没有出击的能力,可以暂时搁置。搁置归搁置,出兵的前期工作还是要做,唐朝派遣官员出使高句丽,顺道侦查山川风俗,来回几趟摸清了高句丽的地理环境,使得下次出兵不至于像当年隋炀帝一样两眼一抹黑。

眼看唐朝这些举动,高句丽国王一面抓紧修筑长城,一面多次侵扰南方的百济与新罗,免得这两个国家与唐朝联合,两面夹攻,他还经常遣使者前往长安朝贡,摆出一幅听话的样子,让唐朝找不到借口出兵。

如果高句丽始终保持这么谦逊的态度,唐太宗还真找不到借口,可高句丽的高官中出了一个叫渊盖苏文的家伙,他掌握了军政大权,据说还有很高的武功,身上整天带着五把刀招摇过市,做事凶暴,威胁到了王位,高句丽国王打算清除以他为首的一群实权将领。计划泄露,渊盖苏文佯装不知道,举办大型筵席,请高句丽大臣们一同赴宴,在宴席上,渊盖苏文突然发难,杀死了上百名高句丽国王一派的大臣,然后提兵闯入王公,斩杀高句丽国王,砍成了好几段,随意抛掷,堂堂国王,连一个葬礼都没有混上。

杀死了国王,渊盖苏文又重新扶持了一个新国王做傀儡,自己独揽大权。稍微稳定一下,他就与百济和亲,专心攻打新罗,便有了新罗向唐朝求救的一幕。这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唐朝派了使者前去调解,按照往常的惯例,使者过去,高句丽国王认罪,写一个谢罪的奏章,大家面子上过得去就罢了。渊盖苏文不这么干,他对使者的态度十分傲慢,当面说如果新罗不割让五百里土地,那战争将继续下去,理由是这五百里是当初新罗侵占的高句丽地盘。唐朝使者毫不示弱:“当年的事情哪里能这样追论?真说起来,辽东的城池本来是中原郡县,你们要怎么说?”渊盖苏文赶走了唐朝使者,下令加强北方长城的战备,并与一些游牧民族联合,要对抗唐朝。

如此举动,决不能容忍,尽管以褚遂良为首的一些文官认为不宜为了撮尔小国劳师远征,胜利了没多大荣耀,失败了反而会损伤皇帝的威望,他们对强大的隋朝三征高句丽导致灭亡的往事难以忘怀。唐太宗道:“九州已定,只剩下东北一地,渊盖苏文有弑君之罪,又侵略邻国,师出有名,怎能坐失良机?我决心已定,当亲征高句丽。”

十万大军击高丽,夺得辽东十城归-唐太宗征伐高丽战记

根据隋炀帝时期的教训,唐太宗想出了各种办法,后勤方面唐军携带了大量的牛羊,随军出发,沿途可以背负辎重,辎重没了就可以吃牛羊,士兵方面唐太宗不征兵,而是募兵,结果一道招募的诏书发出去,百姓踊跃报名,没有得到录取的还嗟叹不已,最后得到的十万士兵士气高昂,素质强悍。准备的差不多,唐太宗前往洛阳,准备亲征,留下房玄龄和李大亮辅佐太子守卫长安。

随同出发的将领中,没有李靖的存在,从吐谷浑回来后,李靖在家中闭门不出,杜绝宾客,连亲戚都不相往来,就这么在家里面关了自己十年,唐太宗在出发前找他进宫,询问道:“你在南边平定吴郡,在北边扫平突厥,西边安定吐谷浑,只剩下东边的高句丽,你想去么?”李靖当即表示愿意出发,唐太宗却认为他年纪已老,没有带上他。

大臣们对于征伐高句丽没什么意见,但是都极力劝阻唐太宗亲征,他完全不搭理,照旧出发,正好薛延陀的使者前来朝贡,唐太宗刚刚听说高句丽勾结薛延陀的消息,冷笑着对使者说:“你回去对你们家可汗说,我将东去高句丽,你要有本事入寇,尽管来吧。”使者回去后,吓得真珠可汗连忙表忠心,情愿发兵援助,唐太宗笑道:“我军足够了,不用劳烦你们,你们需要做的就是忠诚。”

军队在路上,李大亮就病逝长安,唐太宗大惊,命高士廉、马周等人协助房玄龄处理朝政,并下诏追封李大亮。

唐军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大摇大摆抵达幽州,而暗地里,李绩已经进入高句丽境内,他大造声势,引得高句丽军队防备他渡河,他却来了个声东击西,走小路,在敌军反应过来之前就渡河成功。这一下吓坏了高句丽人,全国城池都闭门死守。不久,李道宗带着数千士兵抵达,接连击败前来迎击的高句丽士兵,毙敌数千人。他与李绩回合后,两军合力攻打挡在路上的一座高句丽重镇,激战后,李绩攻破城池,俘获高句丽两万余人,缴获大量粮饷,也给唐军在辽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根据地。

十万大军击高丽,夺得辽东十城归-唐太宗征伐高丽战记

陆军立功,水军不甘落后,张亮从东莱渡海抵达高句丽,挡在他面前的城池依山而建,四面险峻无比,唐军先锋从西门冒险攀登,砍杀守军数十人,打开城门,唐军涌入后俘获男女八千人。然后张亮调兵至鸭绿江附近,骚扰平壤以北的高句丽防线,这还是百年以来中原王朝军队第一次兵临鸭绿江。

休息了一个月,李绩和李道宗再次挺进,领兵四千余人逼近到辽东城下。

当年隋炀帝就被辽东城阻碍了一次,可见这座城池的重要和难以攻打,听说辽东城出现敌兵,渊盖苏文不敢放松,连忙调派了四万军队前去援助。四千对四万,这还是不算上辽东城里面的守兵,将领们都觉得敌众我寡,还是应该防御为先,等自己的主力赶来以后在出击。

李道宗不同意,他道:“敌人远道而来,肯定疲惫不堪,我们主动出击,敌人必败。”李绩也表示同意,一名部将主动请求做先锋,他领着数百名士兵走出军营,高喝道:“没有遇到劲敌,怎么能显示出来壮士的能力!”喊着策马冲出,身后的骑兵被他的勇猛感染,毫不畏惧的跟随他向数十倍于自己的高句丽军队发起了冲锋。高句丽赶了好几天的路,士兵们累得不行,他们全然没想到人数占劣势的唐军敢主动进攻,仓促之下抵挡,借着人数的优势逐渐扳回了劣势,眼看局势不妙,李道宗亲自上前,收拢被打散的士兵,再次冲锋,李绩领着其余的部队紧随其后,高句丽军队终于被打乱,大败而走,上千人被斩杀。

在后方幽州的唐太宗正因为随军的岑文本劳累过度病死而难过,又接到了李绩他们遭遇数万敌军的消息,着急之下连忙带兵向东,路上得到李绩他们以少胜多的捷报,才放缓了行军速度。经过辽河,唐军主力需要穿越两百里的沼泽,还是随军的将作大匠搭建浮桥,费了好大力气才成功,途中看到了许多当年隋军留下的尸骨,唐太宗下令将遇到的尸骨收敛起来安葬。

过沼泽后,唐太宗命人烧掉了浮桥,以示破釜沉舟的决心。他们很快就到了辽东城下,第一天安营扎寨,第二天唐太宗领着数百名骑兵到了前线,只见到士兵们在李绩的指挥下背负泥土填护城河,唐太宗自己跳下马,也上前背起了泥土,皇帝都带头了,其他的大臣们哪里还敢观望?纷纷涌过来帮忙,数万大军一起努力,辽东城守军只能在城头放箭阻拦,没有胆量出城骚扰,效果不大,短短几天时间,辽东城的护城河就被填成了平地,为唐军的攻城器械铺平了道路。

士兵攻城之前,李绩使用抛石机抛掷巨石,唐军先进的抛石机可以将三百斤的巨石扔出一里之外,砸到城墙上就是一个大坑,砸到人身上那完全不可能活命。

守将用巨大的木头搭建在城楼上遮挡,用粗大的绳索结成网兜减缓巨石的冲击力,但唐军的抛石机数量远超高句丽人的想象,几十个上百个巨大的石头同一时间砸到城墙上,高句丽士兵头都不敢露出来,唐军借用这个机会用撞车清除了辽东城附近的那些辅助防御的副楼。

二十多天的时间,唐军日夜不息的进攻,把辽东城围了几十层,水泄不通,军中战鼓之声几十里地都能震耳欲聋。一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唐军上万只火箭一齐射出,瞬间点燃了城楼,在大风的吹拂下,大火燃烧到了城内,顿时辽东城一片混乱。精锐士兵趁机冒火登上了城墙,高句丽人还不肯放弃,挑选出了一支部队手持大型盾牌一步一步的往前逼近,而唐军则拿着长矛,居高临下刺击,再往后的唐军用弓箭压制,激战到最后,还是高句丽人战败,上万人被歼灭,上万人被俘虏,唐军攻陷城池,俘获男女四万余人,粮食数十万石。

辽东城再往前是白岩城,唐军又一次遭遇了激烈的反击,城中滚木礌石砸下,乱箭齐发,唐军一名大将脸上中了一箭,血流满面,退下来后唐太宗亲自为他吸吮伤口,将士们更加奋勇。渊盖苏文调兵万人前去援救,契苾何力率骑兵八百迎击,他倒是勇猛非常,一个人突入敌阵之中,可高句丽军队早有准备对付唐军骑兵,每个士兵都带了一根长矛,不断攒刺,唐军骑兵闪避之下,机动力大减,契苾何力腰上也挨了一下,血流如注。

眼看情况不妙,突然听见阵外一声大吼,然后就看到一个唐军将领拿着槊左刺右挑,接连杀死十几个士兵,闯到交战中心,接到契苾何力后,再翻身杀出来,一来一回,就一个人一匹马,上万名敌兵阻拦不住,契苾何力跟在他后面冲出敌阵,那一块布把腰上的伤口裹了一下,就召集被杀散的士兵,回过头又杀了过去,唐太宗派出来的援军也赶到了,高句丽军队刚大战了一场,对付几百人的小部队都没有占到什么便宜,被那个将领单人闯阵,弄得士气也低落下来,看到逃走的唐军竟然又回来了,更吓得斗志全失,稍一接触便惨败而归,上千人阵亡。刺伤契苾何力的高句丽士兵被擒获,送到他面前,契苾何力笑道:“当时不过是各为其主罢了,他也是忠勇之士,何必怪罪。”唐太宗赞赏他的勇敢和胸怀,大加表扬了一番。

援兵被打退了,白岩城的守将呢?

在之前唐军兵临城下时,守将听说辽东城都没有坚持住,就打算投降,使者都派出去了,可唐军赶到时,他又觉得自己的城池地形险要,外面还有援军,应该能坚持住吧?便又反悔了,骂走了唐朝的使者,关上城门打算防御,这一下把李绩气得不轻,当即率军攻城。

十万大军击高丽,夺得辽东十城归-唐太宗征伐高丽战记

眼看着唐朝大军的撞车和抛石机凶猛的攻势,又听说上万名的援军被歼灭,白岩城守将又害怕起来,派人去请降。一开始唐太宗听说这厮反悔,怒道:“破城后要把城里面的子女玉帛都赏赐给士兵们。”见他又来投降,唐太宗想了一下,还是同意对方投降,给了一面旗帜给来人,说:“如果你们一定要投降,可以把旗帜树立在城头。”

这么一来,士兵们不乐意了,他们拼死拼活,打下城池皇帝都许诺了偌大的好处,一下子好处变没了,不少人到皇帝面前说:“士兵们奋勇争先不顾生死的攻城,就是为了那些赏赐,现在眼看就要成功了,怎能接受他们的投降,弄得将士们一无所获呢?”唐太宗想想也是,便说道:“将士们有功的,我来颁布赏赐吧,不会让士兵们吃亏的,但我也不想更多的士兵阵亡。就这么办吧。”大家有了好处,还能免得冒生命危险,乐得听从皇帝的旨意。等白岩城把旗帜插在城头,唐军逐渐入城,虏获了数万名人口。

白岩城再向前,唐军逼近了下一座城池,渊盖苏文又一次派出了援军,这次他吸取之前的教训,知道少数军队恐怕不是对手,一口气派出了十五万大军。

大战之前,唐军的情况并不算十分有利,在白岩城之后,已经有八座高句丽城池落入敌手,仅仅十万大军,需要分派士兵驻扎攻下的城池,还有数万名水军在另一个方面攻城,在皇帝身边的人数也就是三四万人而已,是敌兵的五分之一。

不过唐军上下却并不担心,唐太宗对士兵们说:“敌将现在有三种策略,引兵向前,以城池为依靠,引诱游牧民族骚扰我军的后勤,抢掠我军牛马,相持下去,是为上策,或者迁走城中百姓士兵,连夜撤走,是为中策,如果不知道死活,与我们战场决战,那就是下策了。你们等着看,我料他们肯定会用下策,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擒下敌将了。”

果然不出所料,十几万大军摆出一副正面作战的态势,以泰山压顶之势前来,唐太宗笑道:“我就知道他们会这么做,不过万一他脑子开窍了中途停了下来,不肯过来送死,我还是用计策引诱他们前来好了。”士兵们听说高句丽大军前来,也是喜形于色,即使面对兵力占据绝对上风的敌兵,没有一个士兵认为大唐的军队会在野战上失败。只是李道宗认为高句丽倾国之兵前来,平壤的防备肯定会空虚,希望能给他五千名精兵直取平壤,唐太宗觉得这个计划过于冒险,本来人手就不足,再分出去五千人,主力的风险就太大了,便拒绝了这个提议,专心等待敌人送上门来。

高句丽军中并不是没有明白人,有一个官员就献策道:“我听说中原大乱,英雄并起,秦王所向无敌,平定天下,做了皇帝后,四夷朝贡,现在他亲征而来,猛将锐卒聚集在此,锋锐不可阻挡,我们应该做的事应该是顿兵不前,拖延时间,把这场战争拖得旷日持久,等他们兵粮吃光,进退不得,才是出击的时机。”没准是可惜他的话,在抵达城池之前的一天晚上,天降流星坠入高句丽军营。

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明白人都不能占据高位,这次也不能例外,高句丽将领对自己的兵力很有自信,他觉得拥有优势兵力却避而不战,消耗大不说,还会丧失军心,他作为将领的地位就更加受到威胁,所以,十五万大军裹挟着滚滚的烟尘向前。

尽管敌人是在按照他的想法进兵,但为了保险,唐太宗还是派出了千余名骑兵迎击,遇到高句丽军队后,稍一接战就转身逃跑,高句丽将领哈哈大笑:“你们之前还害怕唐军强盛,现在你们都看到了,他们也就这点本事罢了,追击,我们一鼓歼灭他们吧。”高句丽人也都以为敌人不堪一击,呐喊着追了上去,不过做将领的还是有点防备之心,追了一程,收拢了一下队伍,在距离城池几里的一座小山下,依山列阵,阵势绵延四十里地。

不远的地方,唐太宗和长孙无忌等人一直在高处观望,看到敌兵后,唐太宗命李绩率军队一万五千在西边布阵,长孙无忌率军万人从峡谷绕到敌军后方,剩下的四千人由他自己率领,把旗帜都卷起来,悄悄地溜到一处小山上。

上万人的动作,高句丽人想不发现都难,他们列阵缓缓向前,逼近处于他们正面的李绩的部队,唐太宗登上小山后,看到高句丽人开始移动,长孙无忌也已经进入安排好的地点,便敲起战鼓,长孙无忌和李绩的部队同时鼓噪而前。高句丽军队完全没想到不知不觉间竟然被包围了,连忙调动士兵上前抵挡。

猛然间唐军中冲出一名白袍将军,手持一杆方天画戟盘旋舞动,慌乱之中射出的箭矢被他一一扫开,没有一支箭能伤到白袍将军的人和战马,电光火石间,他一下子撞进高句丽阵中,方天画戟之下无一合之将,不断有敌兵被他的画戟砍翻挑飞,没用多长时间,白袍将军就从一头杀到了另一头,再翻身杀回来,跟在他身后的唐军沿着他劈出来的道路突进,把高句丽阵势搅得一片散乱,其他几个方向,唐军手持长矛步步向前,高句丽人已经慌乱的不行,后面山头上又有唐太宗的数千名骑兵居高临下冲了下来,三面一起发起攻击,高句丽军队抵敌不住,全军溃败,唐军斩首两万多级。

大胜之后,收拾战场,唐太宗询问道:“我刚才看到一个白袍将领当先出击,骁勇绝伦,你们快去把他叫来,我要当面慰劳。”诸将吩咐下去,很快那名将领来到皇帝面前,又高又壮的大汉,统军出身的唐太宗一看就很是高兴,表扬几句,当面提升为游击将军一职。

大汉名叫薛礼,更出名的名字是薛仁贵,他祖上是南北朝的名将薛安都,到了他这一代家族早就没落了,作为一个农民,还是一个饭量很大的农民,三十岁的时候贫困不堪,他受够了困苦,跟妻子商量着迁移祖坟,看能不能带来好运,他妻子道:“有本事的人要善于抓住时机,我听说皇帝御驾亲征高句丽,正是需要猛将的时候,我知道你一身的本事,何不从军立一个功名?”薛仁贵一听深感有理,便跑去征兵的地方报了名,成为一名士兵。

战场之上,臂力过人的他很快就立下功劳,单枪匹马救出了一名被围的将领,升为一个小军官,当唐军要和十五万敌兵作战,薛仁贵觉得机会来了,特意穿上了一身白袍,战鼓响起后纵马冲出,果然很吸引目光,得到了皇帝的重视,正式成为将军。

却说大败的高句丽军队,逃到小山上,收集残兵后,依然有四五万人,兵力并不比唐军少。

但唐太宗硬是用较少的部队包围了更多的高句丽人,长孙无忌拆除了附近的桥梁,高句丽人走投无路,只好请求投降,四万多人放下兵器,做将领的跪在地上膝行进入军营,唐太宗笑道:“东夷小丑,知道厉害了吧?以后还敢与天子作战么?”唐太宗从军中挑出了三千多名官员,随便封了一个唐朝的军职,安置在唐朝内地,算作人质,其他士兵一概放走,获释的士兵欢呼雀跃。一战下来,五万战马,五万头牛,不计其数的军用器械成为获胜方的缴获。同一段时间,张亮的水军同样在向西北推进,在一座城下,唐军士兵出外砍伐树木准备木材,城内的敌兵突然杀了出来,唐军顿时变得慌乱起来。领军的张亮也被吓到了,一时间坐在床上,呆若木鸡,他的表现却被士兵们认为是临危不惧,于是军队镇定下来,发起反击,击退了敌军,反败为胜。

高句丽举国震惊,附近数百里之内的军队大批的逃跑。只剩下他们一开始准备攻打的那座城池作为重要的要塞,依然保持防御。这城池可与其他的不同,守将世代据守于此,渊盖苏文谋反时,守将不肯服从篡权上来的新国王,渊盖苏文派兵攻打却没有成功,只好默认守将在当地的兵权和政权。

守城的士兵对坚固的城墙很信任,看到唐太宗的车驾远远过来,都大声谩骂起来,这把皇帝气得不轻,回到军营里面,召集将领们商议攻城策略,李绩道:“小小的孤城,不愁打不下来,功成之后,屠城就可以为陛下泄恨了。”

十万大军击高丽,夺得辽东十城归-唐太宗征伐高丽战记

唐太宗道:“我打算先把南边的城池打下来,这样北边这个就彻底的被孤立,完全不需要操心了。”李绩反对:“我军的粮饷是从辽东运输而来,如果先打南边的城池,粮道可能会被北方城池截断,那就不好了。”

二人正在商议,刚投降过来的高句丽将领献计道:“我们既然是大唐的人,就要为个着想,北边的城池城池坚固,士气高昂,很难攻打,我们刚刚带兵十几万,一战而没,国人听说我们战败,正是心惊胆落之时,如果王师暂且舍弃这个城池南下,没有人再敢正面对抗,可以长驱直入,平壤估计都守不住。”另一边长孙无忌又道:“天子亲征,和其他人不一样,一定要确保计策万全,不能希图侥幸。现在摆在面前的城池拥兵数万,如果绕过他们,后路有可能遭到截断,还是按部就班为好。”

于是唐军搬出来老办法开始猛攻,接连几天都没有什么成效,又有人提建议绕路南下,又一次被否决。唐太宗每次到城下,守军即使在作战中都会大声鼓噪詈骂,弄得唐太宗焦躁恼怒,下令说破城之日,当杀光城中男子,结果这么一来守军的反抗力量变得更强了。一天下午,城里面传来猪哼哼和鸡叫的声音,根据多年作战的经验,唐太宗判断高句丽守军可能夜间偷袭,便提前做好准备,当天晚上真的有几百名守军缒着绳子下城,偷摸的要袭击,正中埋伏,大半战死,跑得快的跑回城中。

小的胜利不影响大局,唐军分成两部分,李绩负责西边,李道宗负责东边,李绩使用抛石机和冲车,一度击毁了一段城墙,可守军早就备好了大量的木头,一旦城墙出现缺口,立即在后面树立木栅栏,唐军还是攻不进去。

李道宗则修筑了高高的土山,垒的比城头还要高出一截子,士兵们能在土山上面不断向下放箭,压制守军,而高句丽人则同样在城头上堆土,不断增高高度,反过来朝唐军放箭,两军一来一回,一攻一守,一天之内都要展开六七次肉搏作战,先后几十天的时间,互相都不能拿对方怎么样,但唐军的损失越来越多,一次攻城李道宗脚上还挨了一箭,几乎难以行动,他不得不暂且退到后方疗伤。

偏偏就在他休息的几天,土山因为原先搭建的时候压根没想到能达到这个高度,根基不够坚固,竟然崩塌了。崩塌的方向还对唐军有利,沉重的土山硬是砸塌了城墙,对唐军不利的是,替代李道宗的将领擅离职守,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没有在前线,下级将领没有上级命令不敢动兵,结果高句丽几百名士兵突围出来占据了土山,给城池又加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大好机会浪费了不说,攻城反而增加了困难,唐太宗大怒,正好看到前来请罪的李道宗,大骂道:“你犯了死罪,我真的很想杀了你,但所谓使功不如使过,念在你有功劳,我放过你一次,下不为例。”李道宗不用死,那个擅离职守的将领完全没有宽恕的借口,唐太宗将他斩首示众。

后面几天唐军继续进攻,可前面长时间的徒劳无功已经导致士兵们斗志衰落,而时间渐渐进入了冬天,东北地区的冬天异常的寒冷,唐军主要由关中和关东的士兵们构成,虽然是北方,可也从来没经历过这么寒冷的冬季,这一年的霜冻又提早来临,早霜弄得草木干枯,河水解冻,眼看城池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攻克,军粮供给已经出现了困难,唐太宗不得不宣布撤兵。

离开之时,唐太宗扬起马鞭指着城头喊道:“天寒地冻,士兵想回家,我才撤兵,明年春天我会再来,你要是出兵追击,这可是最好的时机了。”他又说道:“你们固守城池两个月,可谓忠勇过人,我赏赐你们将领绢布百匹,你可以出来领受。”守将在城头抱拳致谢。唐太宗说完后,全军拔营而起,他自己打头,李绩和李道宗断后,缓缓撤走。守军总算守住城池就是万幸,哪里还敢出来?都在城头上目送敌人离去,等走远了,才开门出去拿走了放在地上的绢布。

这是唐朝第一次对高句丽作战,一共攻破了十座城池,撤走之时,带走了其中最大的三座城池中七万人迁回中原,缴获牛马许多,斩杀敌兵四万有余,收复了辽东的部分领土。而唐军阵亡两千,战马损失极大,十成中只活下来两三成,相比收获,战马和士兵的损失让唐太宗十分痛惜,不由感叹道:“如果魏征还在,他肯定会劝我不要有这次出征啊。”

十万大军击高丽,夺得辽东十城归-唐太宗征伐高丽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