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育儿

六朝人才之冠!体弱不能骑马,却让敌人畏之如虎!

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说到坐着小车上战场,人们或许第一个想起来的,是《三国演义》中坐着四轮车的诸葛亮。

在三国归晋后,晋国迅速崩塌,变成五胡十六国,又变成了南北朝,在南朝时,有一位名将,因为身体孱弱,也是喜欢坐着小车上阵。

虽然不像是骑着烈马挥舞兵器那般威猛,但这位名将在劣势战局下,打出赫赫战功,被敌人以“虎”称呼。

465年,刘宋永光元年,袁抃担任雍州刺史,在当地他见到了一个年轻人韦睿,聊了一番后,认为这年轻人不是寻常之辈,便将其任命为自己的主簿。当时是著名昏君刘子业在位,他的瞎折腾引发了全国的不满,袁抃加入了起兵造反的队伍。不过韦睿不怎么看好上司的造反大业,便主动请求到外地任职。

刘子业被“猪王”刘彧所杀,袁抃等人继续拥立刘子勋与刘彧作战,他们占据了优势,却仍被刘彧击败。韦睿免遭横祸,又在战后官员不足的背景下,一路升迁。

刘宋灭亡,进入南齐,韦睿继续做官,到下一位著名昏君萧宝卷做皇帝的时候,韦睿认为朝政不稳,便辞去了右军将军的官职,再一次主动请求外出,担任了上庸郡太守。

果然,太尉陈显达起兵造反,领大军数次逼近京城建康,南齐上下人心惶惶。上庸人士都找韦睿商量,想说要不要加入陈显达的造反行列,成功了也能混一个开国功臣。韦睿却不赞成他们这么做,他认为南齐确实不能持久,但能获取最终胜利的,不是宿将陈显达,而是不显山不露水的雍州刺史萧衍。

做出了判断,韦睿雷厉风行的付诸于行动,他将自己两个儿子都送到萧衍身边,再提前联络人手,等萧衍起兵,便立即领着两千士兵和两百匹马前去投奔,跟随萧衍征战,讨平了其余造反兵马和朝廷军队,占据建康。到萧衍登基,建立南梁时,韦睿受封廷尉,之后担任北方边境重镇豫州的刺史,他上任后第二年,便击退了北魏的攻势。

公元505年,刚刚即位三年,尚且雄心勃勃的萧衍以兄弟萧宏为主将,年逾六旬的韦睿“都督诸军”,大举北伐。南梁军容极盛,号称“百数十年所未有”的气象。

前锋军队在攻打小岘城时失利,韦睿抵达战场后,领着手下到前线观察,城里面突然冲出来几百人,韦睿要攻击他们,手下将领们都说他们只是来侦查,没穿上盔甲,不如回去穿好盔甲再战。韦睿摇头:“城中守军将近三千,足以守住这座小城,现在他们敢出城,必然是城中的勇敢之士,只要能击败他们,城池可不攻自破。”

六朝人才之冠!体弱不能骑马,却让敌人畏之如虎!

见将领们仍有畏惧的神色,不敢向前,韦睿高高举起节杖,喝道:“朝廷赐予我指挥的节杖,不是用来装饰的!违令不前者,休怪我无情!”将领们只好嗷嗷叫着扑了上去,一通混战,击败了出城的北魏士兵,韦睿趁势下令攻城,一天时间便攻破了城池。

紧接着,韦睿向合肥进军,他考察山川地势后,便决定在附近的河道上修筑堤坝,让南梁的水军得以抵达,水陆夹击,接连攻破了合肥外部的两座小城。

这时,北魏五万援军赶到,南梁将领纷纷请求韦睿向朝廷求援,韦睿却笑着说敌人近在眼前,现在求援哪儿来的及?做人还是要靠自己!说罢,他挥军出击,趁着北魏援军立足不稳,大胜一场,稳定了军心。

但南梁终究兵力不足,合肥的守军趁着援军赶到,频频出击,攻占了南梁护卫堤坝的堡垒,若是再进一步,拿下南梁修筑的堤坝,北魏军队就可以将南梁军营化成一片泽国!

危急关头,韦睿拒绝了一些将领退军的建议,他的小车出现在战场最前线,并将中军驻扎在堤坝之下,以示若是堤坝被毁,有死无生!

南梁士兵殊死奋战,数次击退北魏意图毁堤的兵马,还建造了跟合肥城墙一样高的大船,猛攻城池。

任凭北魏城中守军和城外援军想出什么策略,都被韦睿一一化解,以至于“魏人计穷,相与悲哭”。在指挥守御的合肥守将被南梁士兵射杀后,合肥城破。南梁俘获北魏士兵万余人,缴获牛马数万,还有堆满了十间房子的绢布,韦睿对战利品丝毫不取,全部赏赐给有功将士。

正当韦睿整顿军队,要继续北上,向河南腹地进发时,领着主力大军的萧宏在洛口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吓破了胆,临阵遁逃,导致全军溃败,大军损失近五万人。

萧衍不得已,下诏全军班师。韦睿面对近在咫尺的北魏大军,让辎重先行,自己坐着小车,慢悠悠的殿后,北魏大军被他的威名震慑,一路远望,不敢近前,南梁军队全须全尾的撤回自家境内。战后,韦睿将自己的豫州的首府,向北搬迁到了合肥,与北魏对峙。

想想当年“孙十万”一生都在跟合肥过不去,可见合肥对于南北方政权的重要性。北魏当时的国力远胜南梁,自然不愿意让南梁得到北上的窗口。

公元506年,北魏宗室名将“将帅之用”元英、南齐宗室投降北魏立下诸多战功的大将萧宝夤、北魏第一猛将杨大眼等明星阵容,就领着之前从各地征发而来抵挡南梁北伐兵马的大军,合兵数十万,号称百万,向南朝扑来。

六朝人才之冠!体弱不能骑马,却让敌人畏之如虎!

庞大的军队在小城钟离遭到了阻击,南梁将领昌义之领着三千士兵,凭借坚固的城墙,死死挡住北魏的攻势。

但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元英在钟离城外的军营就有四十多座城寨,将城池团团围住,哪怕昌义之智勇双全,让北魏军队死伤逾万,仍渐渐的陷入颓势。

萧衍紧急命令大将曹景宗,领兵二十万增援,曹景宗急于立功,擅自出击,结果遭遇暴风,大批士兵溺死在河道之中,士气大衰。

公元507年二月,韦睿得到诏令援救钟离,他二话不说,从合肥走直线出发,穿山过岭,不管是山涧还是峡谷,都架桥渡过。将士们害怕北魏大军,劝说韦睿缓缓而前,韦睿斥责道:“钟离将士们已经挖洞居住,背着门板取水,随时有倾覆之危。我们驾车都可能来不及,怎么可能缓缓前行?”在他的催促下,军队仅用了十天便赶到前线,与曹景宗汇合。

韦睿观察军情,发现北魏主力都在淮河中间的邵阳洲周边,南北用木桥相连。他就率领军中精锐,连夜突进到邵阳洲,在夜色中挖掘堑壕,扎稳鹿角,一夜功夫就在距离北魏大营百余步的位置上,立好了一座营垒。

次日早上,北魏士兵看到眼前突兀出现的敌人和敌营,都以为自己眼花,元英连连顿足:“韦睿怎么能如此的神速?”杨大眼立即率万余骑兵扑去,想要一举夺回整个邵阳洲的控制权,韦睿用车辆结成战阵,与营垒的堑壕和鹿角一起持续阻击,吸引杨大眼的骑兵到了近处,再让准备好的强弩手突然全力发射手中的箭矢。

一时间箭如雨下,战场上惨叫之声不绝,北魏骑兵大批大批从马上摔落地面,连杨大眼本人也被一支劲弩贯穿了右臂,狼狈遁走。

元英大怒,到下一天的清晨,亲自引大军来攻。韦睿坐着他的小车,手持如意,在营垒城头指挥作战,两军从早到晚接战数次,南梁士兵一步不退。

到了晚上,元英利用自家兵力众多的优势,拣选尚有勇力的士兵发动夜袭。南梁士兵苦战一天,一时反应不及,被北魏军队攻到营垒下方,指挥作战的韦睿进入了北魏弓箭手的射程,护卫在他身旁的士兵接二连三的中箭倒下,韦睿的儿子劝说他暂且退后,韦睿厉声呵斥。

正在这时,一股北魏士兵杀到上了墙头,他们极为悍勇,附近许多南梁士兵惊慌大叫,眼看军队士气就要崩盘。韦睿坐着小车穿过箭雨冲过去,大喊着:“韦睿在此!”

听到他的声音,南梁士兵重新鼓起勇气,大呼酣战,夺回墙头,击退了敌兵。

一日一夜的苦战,消磨掉了北魏军队的斗志,让南梁援军在邵阳洲站稳,也让钟离的守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一边与北魏对峙,韦睿一边安排人打造船只,大船小船都要,而他自己则时不时的走到淮河边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六朝人才之冠!体弱不能骑马,却让敌人畏之如虎!

507年三月,春汛,淮河水猛涨七尺!

韦睿以冯道根和裴邃等人统领水师,分兵数路,向北魏大军发起了总攻。

数百艘小船满载着油料和草料,顺着水势,撞在北魏沟通两岸的桥上,熊熊大火骤然冲天,又有敢死之士拿着大刀阔斧,猛砍栅栏,顷刻之间,北魏的桥梁和栅栏都被冲击摧毁,南梁士兵从各个方面杀上邵阳洲,冯道根和裴邃等人都亲身上阵,奋勇厮杀。

元英数次试图组织军队反击,却都被泼天的烟雾和不要命的南梁将士破坏了他的努力,大战半日,北魏军队士气崩溃,元英单人独马逃走,杨大眼自己烧掉军营撤军,数十万北魏大军,一日之内溺死和被杀死的超过十万之众!另有五万多人眼看无路可逃,向韦睿投降。

淮河上下百余里,尸体枕藉,春汛的淮河都为之堵塞!

钟离城内欢呼声不绝,昌义之一个劲儿的高喊:“我们又活了!又活了!”

钟离之战是“南北交战以来所未有之大捷”,北魏国力遭到极大的损耗,百姓们不堪日甚一日的压榨,或者亡命山林,或者依附豪强,十余年后,北魏爆发“六镇之乱”,最终导致国家衰亡。

507年,南梁军队被元英击败,丢失刚夺到的义阳三关。元英一路追杀,想要洗雪钟离的耻辱。韦睿临危受命,到安陆接应败军,元英听说韦睿在前方,不再追杀。

之后数年,韦睿历任江州刺史、丹阳尹、雍州刺史,至516年,他上表辞官,朝廷不准,召他入京,520年,韦睿被封为侍中、车骑将军,当年八月,他在府中病逝,享年七十九岁。

后世议论名将,不管是怎么修改名录,韦睿都会名列其中。毛主席在阅读《韦睿传》时,批注达到二十五次之多,对韦睿称赞有加,并写道:“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