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风水”二字,道光原配钮钴禄氏死后竟被折腾三次,实在可怜
通常来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会为自己修建一座陵寝。虽然不排除有些皇帝为防盗墓贼,修建几座疑冢,但绝大多数皇帝都不会进行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程。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道光皇帝是个“奇葩”,他并没有修建疑冢的打算,却先后三次迁陵。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嘉庆元年,嘉庆帝为皇子旻宁与钮钴禄氏举行大婚,钮钴禄氏成了道光的原配夫人。可惜的是,钮钴禄氏红颜薄命,在嫁给旻宁后的第十三年便染病离世,终年二十八岁。旻宁与钮钴禄氏的感情很好,妻子亡故后,旻宁终日郁郁寡欢。为了厚葬自己的福晋,旻宁向父亲申请了一块地,在京城福晋为钮钴禄氏修建了陵寝。
修陵工作总共进行了三年,嘉庆十六年,钮钴禄氏被旻宁以皇子福晋的身份葬入王佐村园寝。十年后,旻宁登基,将自己心心念念的钮钴禄氏追谥为皇后。道光非常想念钮钴禄氏,想要在百年之后与她合葬在一起。于是,在与文武百官讨论万年吉地的过程中,道光不止一次提出要在王佐村扩建皇后的陵寝,将孝穆后陵扩建为合葬陵。
不过,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道光却遇到了麻烦:
首先,在王佐村修建帝陵是违背满清祖制的。
早在乾隆年间,乾隆便规定了“昭穆之制”,也就是皇子的陵寝必须修在先皇的西方,这是大清的家法,根本没有商量的余地。若道光在王佐村修建皇陵,便会违背这一原则。因此,在道光提出在王佐村修陵后,文武百官纷纷上书请求道光收回成命。
其次,在王佐村修建帝陵会影响当地百姓的利益。
若要将孝穆后陵扩建成合葬陵,势必会扩大陵寝的占地面积。从道光的规划来看,扩建工程起码要迁走一座村庄,以及多座老百姓的坟墓。迁村事小,迁坟事大,虽然道光是皇帝,但他也不敢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强令老百姓迁坟。
最终,道光迫于压力,不得不选在东陵修建吉地,废止了王佐村的陵寝计划。
决定在东陵修建帝陵后,道光开始着手选址筹建。在选址这一问题上,道光始终维持着一个宗旨,那就是重在“地臻全美”,至于地宫的规模是次要的。通过史料我们能够了解到,道光是个比较迷信的皇帝,他在选址时更在乎陵墓的风水,而不是陵墓的华丽程度。
经多次考察,道光最终选定了东陵的绕斗峪。为了讨个吉利,道光还将绕斗峪改名为“宝华峪”。选定墓址后,道光指派大臣开展了营建工程。宝华峪陵的营建工作总共进行了六年,陵墓竣工后,道光皇帝颇为满意,破天荒地在宫中举办了宴会,嘉奖了承办工程的大臣。
过了一段时间,道光又将孝穆皇后的陵寝迁到了宝华峪。
原本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谁知宝华峪陵的质量出了问题。道光八年,负责看守东陵的大臣向朝廷汇报,宝华峪陵发生了严重的渗水事故,地宫成了“水帘洞”,最深处的积水甚至深逾一尺七寸,连孝穆皇后的棺椁都被泡在水中。
道光龙颜大怒,当即做出两个决定:
一是惩办所有负责宝华峪陵工程的大臣;
二是重新选择万年吉地。
既然宝华峪陵被废弃,该在哪里修建新陵呢?
大臣们建议道光在东陵另选吉址,以不违背满清祖制为原则重新挑选陵址。不过,经过这番折腾,道光已经不顾一切了,他对东陵这块宝地失去了信心,决定在其它地方选址。
甚至于,为了另选吉址,道光从民间“请”来一大批风水先生,要求他们前往房山、蓟州、密云、易州等地,重新挑选风水宝地。虽说在此期间,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道光继续在东陵选址,但道光已经铁了心,执意在其他地方寻找风水宝地。
最终,道光对西陵界内的龙泉峪非常满意,决定将此处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
龙泉峪陵工程始于道光十一年,于道光十五年竣工,工程历时四年,耗费了二百四十万两白银,超过了西陵任何一座陵墓。该陵建造得很是特殊,与其他帝陵都不相同,是道光帝独树心裁之作。慕陵以精致小巧的建筑模式、清丽淡雅的建筑风格、工艺卓绝的楠木雕龙成为清帝陵中最具特色的一例。楠木烫蜡后褐然的色泽,灰黄交融的墙垣,配以蓝天白云,绿树金顶,典雅肃穆,清碧绝尘,自有一番幽远神秘、古朴超然的气度。
慕陵虽然外观上保持了 “节俭”之意,但其材质结构却异常精美。其围墙采用磨砖对缝、干摆灌浆工艺到顶,不涂红挂灰,改变了传统的上身糙砌灰砖,刷红浆,下肩干摆的做法;用精巧别致的石牌坊代替琉璃门;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慕陵隆恩殿、东西配殿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加之两建一拆的经历造价惊人。好在龙泉峪陵的质量很好,在竣工后并未发生渗水事故,道光在观察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孝穆皇后的灵柩迁进龙泉峪陵地宫。
据此算来,道光一生先后迁过三次陵,他的原配夫人钮钴禄氏也被折腾了三次,可以说,这种情况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参考资料:
【《清慕陵》、《破解道光帝迁陵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