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三杰”之一,著名的国学大师,爱上妻子闺蜜,晚年娶女学生
1925年,赫赫有名的清华国学院成立,当世知名的四位文人学者出任教授:溥仪帝师的王国维、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三百年来第一人”的陈寅恪和“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他们被尊称为“四大导师”。而作为清华国学院创始人之一的吴宓,则肩起了主任之职。
可以说,这是一个集合了当世顶尖学者的队伍,每一位教授都为后世所敬仰。当然,盛名之下总有非议,多半是关于学术和性格的争议,像吴宓这般在私人生活上引起轩然大波的,还真是唯有他一人。
作为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文学家和诗人,又有“哈佛三杰”之称的吴宓,也曾被戏称为“好色之徒”,只因他的感情生活实在让人一言难尽。
一、闪婚发妻
吴宓毕业于清华大学,而后留学赴美,先后在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和哈佛大学就读。或许是文人的特性使然,或许是受美国自由思想的影响,总之,吴宓天生是浪漫多情的。
吴宓与发妻陈心一是经朋友介绍的自由恋爱,陈心一也是现代女性,毕业后在小学做教员,因此心气很高。当时,吴宓经常在《清华周刊》刊登诗歌。陈心一欣赏吴宓的才华,更是在看到周刊上吴宓的照片后,而对其一见钟情。
巧的是,陈心一的哥哥陈烈勋与吴宓是好友,在得知妹妹的心意后,陈烈勋欣然做起了月老,当即给远在哈佛的吴宓写信介绍起了姻缘。
一心求学的吴宓突然在学业之余,遇见了少女崇拜式的爱情,心中难免有些许得意。陈烈勋说妹妹希望能嫁与吴宓,甚至甘愿侍奉终身。这份热情也让吴宓怦然心动,他立刻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女孩产生了兴趣,于是收拾行装,火速回国相亲。
激情常常会在冷静之后退却,吴宓与陈心一的婚姻似乎注定了是场孽缘。
吴宓与陈心一
其实,在与陈心一相识之前,吴宓早已心有所属,只是碍于对方是挚友朱君毅的未婚妻,这才将爱恋藏在了心底。最不可思议的是,吴宓甚至没有见过这个女子,只是通过她写给未婚夫朱君毅的信,便对其情根深种。
不过,吴宓终究是理智的,他知道这份暗恋就是镜花水月,又因为陈心一出现的比较及时,这才决定开启一段正常的恋情。
但是,让吴宓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他匆忙赶到杭州与陈心一会面的那天,陈心一的闺蜜也翩然而至。相较于死板文静的陈心一,这个女孩的开朗活泼反而让吴宓如沐春风。可是,当他得知女孩的名字时,顿时呆若木鸡。
命运当真如此善于捉弄人,这个女孩就是吴宓心底的女神,她既是陈心一的好友,又是朱君毅的未婚妻,她叫毛彦文。
吴宓在心底呐喊无数次:如果陈心一是毛彦文该有多好。然而,生活总不会让世人如意,这世间也并没有那么多假设。
最后,颇为纠结的吴宓,怀着对爱情向往的不甘,以及对婚姻生活的期待,还是选择与陈心一相携。
1921年8月23日,就在吴宓与陈心一相处13天后,两个人正式完婚。
未经深入了解,没有充足准备,这场闪婚注定将以悲剧收尾。
二、命运捉弄
吴宓与毛彦文之间究竟是否存在过爱情,这始终是当时人们热衷的绯闻话题。吴宓那一封封炽热的情诗为证,无不昭示着他痴爱毛彦文的证据。可是,毛彦文一生都在回避着与吴宓的关系。有人说,毛彦文被吴宓伤到了。也有人说,毛彦文从来未曾真正接纳过吴宓。
那么,吴宓与毛彦文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吴宓与陈心一成婚后,先后生育了三个女儿,陈心一为此只能辞去工作,专心在家相夫教子。她从未想过,这段婚姻会走向不堪的结局,这一切自然还要缘起于毛彦文。
毛彦文与朱君毅是表兄妹关系,自小青梅竹马,感情十分深厚。在她9岁那年,父亲便为她定下了娃娃亲,只是对方并非朱君毅。十年之后,夫家抬着花轿前来迎娶,毛彦文却顺着后门逃跑了。与大多数影视剧中的桥段相同,在后门等待她的,正是意中人朱君毅。
朱君毅毕竟才学匪浅,后来马家也默认了这门婚事,干脆退了之前的婚约,一切显得那么水到渠成。当时,朱君毅一心赴美留学,在出发前,他与表妹海誓山盟,两个人依依不舍地惜别,从此只得以锦书传递绵绵情意。
到了美国的朱君毅与吴宓成了挚友同窗,每当朱君毅收到表妹的来信,都会得意洋洋地念给吴宓听。吴宓自动屏蔽了朱君毅炫耀的成分,而是深深地被毛彦文的深情所打动。毛彦文也是颇有文采的,那倾注了浓情思念的笔,也在吴宓心中勾勒出了一个完美女性的形象。
毛彦文在国内默默等待了朱君毅六年,谁知回国后的朱君毅竟然以“近亲结婚危害下一代”为由,向毛彦文提出了分手。毛彦文没想到自己的痴心守候换来这般结局,自然是悲痛欲绝。
但是,得知这个消息的吴宓却激动万分,他的心立刻活泛起来,甚至完全不顾自己已婚的身份,热烈而大胆地向毛彦文表白了爱意。
当初,吴宓在初次与陈心一约会后,曾向毛彦文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给了闺蜜客观公正的评价,她认为陈心一人品过关,做好友自然没问题,但是贸然结婚还是有欠考虑。吴宓并没有将毛彦文的意见放在心上,还是不顾一切地闪婚,而后给陈心一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
这或许就是该死的命运吧!
毛彦文
三、移情别恋
面对吴宓热切的追求,毛彦文先是为之一惊,而后断然拒绝。只是,毛彦文完全没想到吴宓会如此执着,这份执着跨越山海和时间,终于在纠缠之中让毛彦文动了心。
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追求所爱之人,吴宓甚至打算抛妻弃女。可是,陈心一却先于吴宓一步,率先提出了离婚,条件是三个女儿的抚养权归她,吴宓需要支付抚养费。
陈心一的决定很飒爽,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那个时代的单身女性,想要独自抚养三个孩子肯定不容易,她的底气大概是出于对吴宓人品的最后一丝信任。
尽管吴宓在婚姻里是过错方,而且错得相当离谱。但是,他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品行应该另当别论,这在他的第二段婚姻里也有证明。与陈心一离婚后,吴宓确实将大部分的钱财都给了前妻和女儿,给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段婚姻维持了七年,脱离了家庭的束缚之后,吴宓开始奔向了新生活。想来,这一切就像是命中注定的劫数。当初,陈心一和毛彦文几乎同时出现在吴宓的面前,她们一前一后的出场顺序,仿似是一种预兆般,将这段三角恋推入了深渊。
无论毛彦文在哪,都有吴宓不懈的追求,即便是个冰块也能被捂化了。后来,毛彦文去巴黎求学,在这个浪漫之都,她终于松口答应了吴宓。但讽刺的是,就在他们准备谈婚论嫁时,吴宓又退却了。
经历过一段仓促的婚姻后,吴宓担心再次步入婚姻,可能还会重蹈覆辙。与其说吴宓是“恐婚”,不如说他对自己没信心,毕竟此时的他又与某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尽管吴宓拖延着结婚,可是对毛彦文的管制丝毫没有放松。一次,他竟然写信给毛彦文,警告她要么迅速完婚,要么彻底分手。要知道,一直不肯面对前路的可不是毛彦文啊!
这就是吴宓,在感情中很纠结的一个人。但真正让他们走向分手的结局,并非吴宓的游移不定。
后来,两个人同时回国,吴宓依然到处拈花惹草。就在吴宓为此拖拉之时,对其失望透顶的毛彦文竟然闪婚了。
这是个比毛彦文父亲年龄还大的男人,他叫熊希龄,曾出任民国财政总长、国务总理。遇见毛彦文时,他刚刚丧妻四年之久,还是毛彦文同学的父亲。
他们一个66岁,一个38岁。大婚当天,上海人头攒动,前来贺喜的人甚至堵塞了街道。不消说,这又为上海滩的闲人们增加了八卦谈资。
当然,毛彦文的决定让吴宓的心碎了,他又再次意识到这个女人的重要。可惜,这世间哪有后悔药?
毛彦文曾说,吴宓每一次给她写信,都一定要提一件事,那就是当年她给表哥写信时的缠绵,才是打动吴宓的关键。为此,毛彦文余生并不愿意提及吴宓,如果非要评论吴宓这个人,她只会奉上三个字:书呆子。
吴宓确实足够呆,他不知道自己每提到朱君毅一次,就是向毛彦文的心头插刀一次。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吴宓,终究还是不够了解自己。
所以,吴宓和毛彦文的结局是早就注定的。这段孽缘本就不该开始,结束得也并不让人惋惜。
毛彦文与熊希龄
四、不堪再婚
吴宓的第二段婚姻常被看作是坠入了圈套,当时,吴宓已经59岁了,却迎娶了20多岁的女学生,这段黄昏恋非但没有迎来外界的祝福,反而让他经受了不少非议和嘲笑。
她叫邹兰芳,其实也是个可怜女子。她原本是地主家的千金,两位哥哥原供职于国民党,后来因参与武装叛乱,留下了几个无人照顾的孩子,邹兰芳理所应当地肩负起了照顾子侄的重担。大概是长期受到思想和生活重担压迫的缘故,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
一天,邹兰芳在报纸上看到了吴宓的一篇文章,突然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她知道吴宓向来和女学生走得比较近,便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了对他的崇拜之情。她毕竟是大学生,文墨水平还是有的,稍微加点情感,便足以撼动吴宓那颗沉寂的心。
吴宓收到信后,大概在邹兰芳的身上看到了陈心一的影子。总之,当时生活极其不顺的吴宓,顿时就被邹兰芳的糖衣炮弹所俘虏。他不知道的是,年轻女孩的倾慕之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吴宓颤抖着双手,拿出了老花镜,克制不住内心的悸动,给邹兰芳回了一封信。这封信给了邹兰芳勇气,让她决心亲自登门,大胆示爱。
没多久,邹兰芳找上了门,充满青春活力的她,就像雨后出现的彩虹,让吴宓瞬时开朗起来。紧接着,她就如同田螺姑娘一般,主动照顾着吴宓的起居,完全不避讳世俗的看法。
这一次,吴宓再次闪婚。
可是婚后不久,吴宓立刻就懊悔不已。他迎娶的是邹兰芳一人,可是养活的却是邹兰芳的一家子。邹兰芳嫁过来的同时,也连带解决了家里九口人的生计。
吴宓的薪资水平很高,但是应对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还是有点吃力。而且,邹兰芳直到成婚后才袒露自己有严重的肺病,以至于每天的汤药钱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段婚姻走过了三年,邹兰芳便香消玉殒。出人意料的是,吴宓并未因此而停止对邹兰芳那些子侄的养育,而是拿出一半的薪金去抚养他们,而且一直到吴宓自身难保时才停止。
认识邹兰芳是吴宓的劫数,他只收获了短暂的快乐,却因为“师生恋”而承担着恶名,还要付出半生艰辛去照拂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一群孩子们。从这点来看,吴宓的人品还是过关的。
值得一提的是,吴宓与毛彦文相恋时,当时社会上最大的八卦是鲁迅与学生许广平之间的爱恋。当时,吴宓多次表达了对鲁迅的艳羡。没成想,他最后如愿娶了一位女学生,却如同“哑巴吃黄连”,难怪世人以为他被算计了。
尽管吴宓的一生风流多情,可是他在文学、历史方面的造诣极深,尤其是对“红学”的研究,更是开辟了国内研究领域的先河。
再者,吴宓毕竟是教授,自然也是桃李满天下,而他的学生中尤以钱钟书、季羡林、曹禺、许渊冲等尤为著名。
相较于那不堪回首的情事,吴宓的学术研究确实值得肯定,而他为人坦荡、胸怀宽广,充满着人格魅力。
世上总无完人,吴宓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