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教育

都是种地,单干当年为什么取得了历史性的大丰收?

都是种地,单干当年为什么取得了历史性的大丰收?

要明白这个问题,那就要知道为什么生产队时,粮食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的原因。

我家鲁西北平原,种植的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当时的小麦玉米的产量很低的就不好说了,盐碱地超不过一百斤,一般50-70斤的样子,连麦种也收不回来的也有。

六七十年代北方雨水较勤,降雨量大,地下水位高,所以盐碱地不少,进入八十年代,降雨量减少,加上工业用水的增多,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包产到户后农民精心管理,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盐碱地几乎不见了。

七十年代,小麦一般的产量是150-200斤左右,超过200斤的就算高产量。印象中有一年我们生产队每人分了80斤小麦,算是最高记录了。一般年份也就是四五十斤的样子。

我是学农的,八十年代中期(85年的样子)学小麦栽培技术,老师讲过,包产到户最初几年,我们地区的小麦产量以每年100斤左右的增产幅度提高,过了三四年,产量达到500斤左右的时候是一个坎,产量再提高就比较难了。

老师讲:现在的小麦品种增产潜力最高600斤,农民大田种植能达到500斤就很不错了。

如果再高就要提高密度,并且要和相应的肥水和技术配套,但当时还没有适合密植和抗倒伏的品种,所以八十年代中期,产量有个徘徊期是因为老品种潜力达到极限,而新的品种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同时当时化肥也不能满足需要决定的。

以上我是想说明,其实包产到户产量增长并不是像一些人说的,包产到户是赶到了“打基础”的节点上了,是新品种和化肥农药的使用才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其实包产到户的前几年,小麦品种大多数老品种,因为在当时的肥水条件下,即使现在的千斤品种不但种不出千斤的产量,可能比老品种产量更低,这属于“小马拉大车”的道理。

学过农业栽培学的都知道,限制小麦低产变中产的主要因素,不是品种和肥水,而是管理不到位。

前面提到了当时普遍种植的小麦品种,产量水平都在500斤左右,但当时的平均产量也就200斤左右,所以提高产量并不是换品种,而是精细管理,这也能从当时农民自留地的产量得到证实,农民自留地的小麦产量明显的好于生产队,看表面长势,自留地小麦外观黑、壮、匀,而生产队的黄、弱、而且还有缺苗断垄现象,最后产量差别是100-200斤。

都是种地,单干当年为什么取得了历史性的大丰收?

生产队小麦产量低,或者说小麦品种产量水平发挥不出来的主要原因:

1、不能都做到适期播种。

生产队时,干活效率低,再加上一些干部瞎指挥,形式主义、检查评比,常常造成小麦不能适期播种。

很多老人说那时候别看天天忙活,很多小麦不能按节气种上,甚至有的地块种不上就上冻了,包产到户后全家齐上阵,各忙各的,十几天就种完了。

2、社员干活没有积极性,责任心差。这就造成了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等管理质量不高,农活季节性强,很多管理如果不及时,以后无法弥补。

比如

播种太晚,小麦分蘖少、群体不足就会对产量影响很大,

播种太深,出苗不旺而且易感病,

施肥不均匀且离苗太近,不仅肥效差,而且容易烧苗。

浇水及时不及时等都会有影响。

所以同样的活,上心不上心,及时不及时,效果差别很大。

如果按现在的小麦产量水平,700-800斤就算是低产,现在鲁西北的小麦产量普遍1200左右。

当时200斤左右的小麦产量可以说是很低,小麦500斤左右的产量对小麦品种和肥水要求不高,只要精细管理就能达到。

包产到户也就是生产责任制的好处就是“责权”明确,交够国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充分体现了多劳多得,这就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在农民的精心管理下,一百斤左右的低产田产量翻番不是难事,200斤左右的地块增产一百斤也不难。

有些人经常拿一些数字来质疑包产到户后产量的提高,而且可笑的是拿单产的增产幅度来说事,其实如果看单产的增产幅度就会发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徘徊期,比如:

八十年代中期是个徘徊期,包产到户后,小麦产量由生产队时期的一二百斤,到包产到户几年后达到五六百斤是一个坎,因为受品种的限制,再提高很难了。

八十年代末,小麦矮杆抗倒伏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加上化肥的供应充足,小麦产量突破八百斤,这一产量又会保持一些年。。。

可以说产量越高,单产的提高越难,单产增产幅度越小,产量水平徘徊的时间越长。

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包产到户最初几年产量的提高,也就是小麦五六百斤的产量水平,主要的因素是农民积极性提高,精心管理达到的。

至于达到八百斤以上,才是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突破,但没有积极性、责任心,再好的技术和农资也会大打折扣,这可以从前苏联的农业生产得到印证。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世界农业发展再好,自己的农业也不见的怎么发展,鸭绿江对过就是例子。

都是种地,单干当年为什么取得了历史性的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