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健康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潍坊市博物馆始建于1962年,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东风东街6616号。新馆于1999年12月20日落成开馆,是一座古建筑风格的地方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

博物馆占地面积24053.5㎡,建筑面积18669.7㎡。2020年底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潍坊十笏园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划归潍坊市博物馆统一管理。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01

场馆概况

潍坊市博物馆新馆内有潍坊简史、馆藏字画、民俗及民间艺术、石刻艺术长廊等多个固定陈列。

馆藏文物9万余件,藏品种类涵盖化石、陶器、瓷器、青铜、玉石、钱币、古角牙木、书画、碑拓、古籍、碑刻、造像、织绣、玺印符牌、民俗服饰及饰品、近现代革命文物等33类。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在众多藏品中,距今二十万年前的原齿象属新种的“潍坊象化石”,“薄如纸,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的大汶口文化薄胎高柄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唐代铁佛,蜚声海内外的唐玄宗李隆基唯一的《纪泰山铭》朱砂拓、扬州画派郑板桥的“峭壁兰图”等,皆为馆藏珍品。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十笏园博物馆 ---

十笏园,又称“丁家花园”,位于山东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中段,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鲁东明珠”美誉。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十笏园旧址原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代陈兆鸾(清顺治年间任彰德知府)、郭熊飞(清道光年间任直隶布政吏)曾先后为府,后被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改建为私人花园。

十笏园布局新巧,匠心独运,在她不大的面积里有假山、池塘、曲桥、回廊、亭榭、书房等景观二十多处,一步一景,变化万千,趣味无穷。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十笏园与其东部民居、西北部关侯庙孔相祠组成十笏园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0400平方米。十笏园以东民居系明、清时期潍县四大名门望族之一的丁氏一族的两处宅第,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风格,建筑年代依次为明代、清代早中期和晚期,整个建筑群书法匾额、楹联处处皆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尽显。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关侯庙位于十笏园以北偏西,始建于宋代(960-1279),元天历二年(1329)、清康熙十五年(1639)重修,是到目前为止潍坊市区存续时间最长的古建筑。

孔相祠始建于宋政和四年(1114),原址在潍州州府北面的城墙顶上,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迁移至关侯庙重建,庙祠合一。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十笏园古建筑群整修完成后集古典园林、庙宇、祠堂、民居于一体,比较全面地反映明清时期潍坊一地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成为展示古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无价之宝。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潍坊风筝博物馆 ---‍

潍坊风筝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大型风筝专业博物馆,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巨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设计风格在国内独树一帜,是“世界风筝都”的标志性建筑。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潍坊风筝博物馆收藏、陈列了古今中外的风筝珍品及风筝的相关资料。该馆共设有七个展厅和一个多功能厅。展览以详实的风筝资料以及照片、文字、绘画、复制品等,全面展示了风筝的历史、应用、沿革、风筝流派及潍坊国际风筝会,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传播和弘扬风筝文化的艺术交流中心。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博物馆展区内的现场制作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潍坊传统风筝的制作过程。多功能大厅既有全国各地的风筝精品展示,又有介绍潍坊及风筝会的大型投影,让观众徜徉于风筝的海洋,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盛宴。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02

基本陈列

--- 潍坊简史 ---

博物馆根据馆藏文物的数量和陈列条件,结合当今先进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及其现代陈列材料,以突出潍坊地方文物特色为主要展出手段,使潍坊简史陈列以时间为顺序,以文物、人物为引线,揭示了潍坊近八千年的发展历史。

陈列共分文明初曦、三代英华、汉唐风韵、宋清撷珍与古城沧桑五部分。通过此展,可以了解潍坊地区的人类文明发展概况。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物华天宝 ---

潍坊,古属东夷,地濒北海,南望泰沂山脉,东西立于潍淄二水之间,有地兼山海之利,物阜民丰之饶,自八千年前东夷文化在此蕴生伊始。

潍坊作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区域,地域与历史深度碰撞交融,由此孕育出了璀璨辉煌的地域文化。数千年来潍夷先民,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对历史的追溯、对未来的诉求,或形意,或简繁,熔铸于现实,寄托于器物,承载着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让经典融入华夏文明的进程中,并不断实现蜕变和升华,成就了潍坊区域文化艺术之特色,亦是齐鲁文化重要组成,且在多元一体构成的华夏文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潍坊市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甄选精粹,汇集于一展,精心打造了以展示潍坊历史文化为主线的“物华天宝·馆藏文物精粹展”。

该展览由“清雅满堂、龙凤呈祥、金韵涵香、青铜辉光、文房逸致、顶戴花翎、镜鉴春秋、妙相庄严、百工神技、精舍书卷、穿越时空”十一个部分组成,以我馆馆藏精品文物为主要展示内容,配以精美的文字介绍。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展览形式以庄重大气的“故宫红”为展览基调,展陈形式设计在气势恢宏中,彰显简约淡雅之风,将皇家园林建筑元素和传统文化元素,相互融合,运用艺术形式烘托展览主题,渲染展览亮点。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石刻艺术长廊 ---

石刻艺术长廊汇集展示了馆藏200余块碑碣、石刻等。它们上迄东汉,下至民国,既涉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又涵盖了地方家族,名人高士、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

长廊内有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铁佛,有潍县石佛寺民众项礼摩拜的巨石佛,有冯起振、张瑞图、文征明、郑板桥及历代名家的石刻碑文,反映唐代安史之乱的“义葬墓志铭并序”,部分官员告示牌,涉及潍邑名吏,四大家庭等,“论古堂记碑”、“重建孔公祠记碑”,反映儒学大家在潍的传承与发展,县令招子庸的竹图碑,涉及潍县四大家族自清代的“创修家庙碑记”。

除此之外,还有郭思孚,陈介祺、张兆潜及学时名流刘嘉颖、王石经世的碑刻等大量有历史价值的石碑、石刻,可谓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这些林林总总的碑刻不啻一部浓缩的老潍县地方史。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03

馆藏珍品

--- 铁佛造像 ---

唐铁佛造像,残高278厘米、宽190厘米、厚90厘米,铁质。系中空分段模铸而成。佛像端坐,肉髻高耸,面部丰腴,神色庄严又不失慈祥。上身着佛衣,双臂及下半身残缺不全。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此佛像原供奉于潍县石佛寺,后随时代变迁被埋于地下,20世纪70年代又重见天日。该铁佛是迄今为止中国所发现的铸铁佛像中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一尊。它既见证了潍坊地区历史上佛教繁荣的盛况,也反映了潍坊地区铸造业的高超技艺与悠久历史。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峤壁兰图》 ---

清代郑燮《峤壁兰图》轴,纵161厘米、横136.6厘米,纸本,水墨。画幅左上角,以较大画幅浓墨放笔绘峻峭山壁,后以焦墨或疏或密绘数丛兰草生于石壁缝隙之间,兰草俯仰有致,婀娜多姿。右下角山根处,绘一组散石,两丛兰花浮映于草石之中。整个画面左高右低,上呼下应。右上角则顺势题跋,使整个画面布局呈三开之势,彼此相得益彰。题跋诗为:“峭壁兰垂万箭多,山根壁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款署“板桥郑燮写”,钤“燮何力之有焉”朱文、“七品官耳”白文印。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难得糊涂”石刻 ---

清郑燮撰书“难得糊涂”石刻,高45.5厘米、宽103厘米、厚12.5厘米,石质。碑文为郑板桥用独创“六分半书”体书“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下有小字释文:“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后题“乾隆辛未秋九月十有九日,板桥。”右上角钤朱文“橄榄轩”引首章,左下角钤朱文“郑燮之印”章和“七品官耳”章。阐述了一种大智若愚、良智深藏若虚的处世哲学。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棠梓清芬》 ---

清《棠梓清芬》书画册,纵 32.8厘米、61.5厘米,纸本。此画册是清潍县人陈介锡所辑书画册《桑梓之遗》的副册,由其从兄陈介祺题名《棠梓清芬》,后赠与当时离任潍县县令之职的靳昱,以示留念。其首折、后折为陈介祺手书目录、题跋,内收周亮工、张端亮、郑板桥、王士祯、赵执信、刘以贵、高凤翰、郭廷翕、刘墉、窦光鼐书法,崔璞、张端亮山水,高凤翰花卉等13位乡贤16幅书画作品。

其中部分画作钤 “曾为陈介锡藏”、“文石山房所存”朱文印及“潍陈晋卿家藏”、“桑梓之遗”白文印。另有部分画作附康生鉴赏题跋。此画册虽为小幅,但笔墨精妙,堪为上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陈介锡,字晋卿,介祺从弟,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同治年间著名收藏家,辑成宋明以来山东名人书画真迹数十册,名曰《桑梓之遗》。著有《桑梓之遗人物考略》、《桑梓之遗录文》、《石文杂录》等。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高凤翰《风荷图》 ---

清康熙六十年高凤翰《风荷图》轴,纵142.5厘米、横69.2厘米,绢本设色。画面以写意笔法绘荇草、荷花、芦苇,皆用“没骨”画法,以墨之浓淡干湿来表现荷叶的荣枯翻卷,只有三朵莲花用极浅的墨线勾出轮廓,后敷以淡淡的浅曙红色,来提高墨色的鲜明度和丰富性,于酣畅的墨色中飘荡出清风逸气,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画幅左上为作者自题:“辛丑初夏,南邨居士写意。”下钤朱文印“南邨”、白文印“高凤翰”。左上方为郑板桥题七言诗二首,钤白文印“郑燮之印”。题款用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体写就,潇洒轻快,清新爽朗,且与右边挺然而立的芦花遥相呼应,增强了画面的整体美感。此幅作品为郑板桥、高凤翰二人难得一见的书画合作之佳作。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城隍庙碑刻石 ---

清乾隆十七年(1752)郑燮撰书城隍庙碑刻石,高183厘米、宽73厘米、厚22.3厘米,石质。该碑为郑板桥倡捐重修城隍庙竣工后所撰书刻碑。碑额为板桥“六分半书”体所书“城隍庙碑”;碑文通体正楷,是郑板桥存世仅见的楷书遗存。文中板桥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其无神论观点。因该碑文好、书法好、镌刻好,被世人誉为“三绝”碑。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粉彩人物瓷瓶 ---

清光绪粉彩人物瓷瓶,口径12.1厘米、底径11.1厘米、高46厘米,瓷质,撇口,直颈,溜肩,腹渐敛,圈足。通体施釉,腹壁以五彩绘主题图案《水浒传》一百单八将。该器胎体轻薄、胎质细腻。人物绘画笔触生动,细致入微。画面先用墨彩勾勒,再填以红、绿、紫、赭、墨等色彩,颇显典雅。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红褐陶鬶 ---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红褐陶鬶,距今约6100~4600年,通宽20.7厘米、高21厘米。夹细砂红褐陶。鸟喙形短流,侧视呈三角形,口微侈,喇叭形细短颈,扁圆形腹肥大,低裆,矮肥足,桥形长鋬;颈下部流前饰一大乳丁纹,鋬上饰一弦纹,下端两侧饰数道较深压印纹,腹部与把手下端连接处饰一周附加堆纹。该器物起身低矮,似一只伏于地上正仰望高空的肥硕大鸟,造型独特优美。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自怡园图》 ---

清道光十四年(1834)谭汝霖《自怡园图》长卷,纵40.5厘米、横410.5厘米,绢本工笔设色。该图卷取自潍县园林“自怡园”实景,以工笔界画青绿山水的技法精绘而成。用笔勾勒细腻规整,设色青绿鲜明浓重。全图以精致的笔法、鲜浓的色彩、开阔的场景、充实的内容,形神毕备的呈现了自怡园的全部风貌。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卷尾为谭汝霖题款,下钤 “谭汝霖印”白文印。另有引首为道光乙未年(1835)翟云升隶书题“自怡园图”卷名,卷后有翟云升、陈述经、何澍、郭育才、王统照五家题记。此幅长卷为研究清代潍县园林提供史料借鉴。

谭汝霖,字雨岩,山东潍县(今潍坊)人,清中期书画家,谭谟伟弟。工诗词,尤精绘事。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象头骨化石 ---

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潍坊象头骨化石,距今约10~20万年,古生物。1979年发现于潍坊市。

该标本有着保存近乎完整的头骨、左右门齿、下颌骨、胸椎、腰椎、肋骨、肩胛骨、髋骨、肱骨、股骨、掌骨及脚趾骨等,研究者人为其可能为60多岁的雄性个体。它大约生存在中更新世晚期,代表了比南方象躯体构造特征更进步的原齿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研究者因此以“潍坊象”来命名这个新种属。这种象化石,在潍坊地区分布很广,多有零星发现,均不及该象化石完整。

博物馆Vol.109 | 潍坊市博物馆

◇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潍坊市博物馆等

◇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