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造访十三陵,如何评点明朝皇帝?
1951年,毛主席乘车来到了十三陵,这里刚经历过一番修葺,也有专门人的看守。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可是在这里看守的人并没有在第一眼就认出来毛主席。
看守的人回忆,他看到毛主席来十三陵的时候,只是穿了一身的中山装,衣服还是灰色的,手中还拿着一个拐杖。
毛主席评点明朝皇帝
当时的明十三陵可是保护单位,甚至还专名制定了很多规矩,比如不让在明十三陵附近放火,也不允许破坏这里的一砖一瓦。
甚至专门有人在这里看守,只不过只有两个人。他们的工作仿佛十分的轻松,只要看守十三陵就可以,但是着对于两个人而言,压力还是比较重的。
当时的看守人正好巡视十三陵,看到毛主席。不过他只是认为这个人的身份并不简单,正好旁边有几个孩子正因为好奇抚摸车辆。看守的人担心被摸坏了,直接大声呵斥他们。
毕竟刚刚毛主席就是做着这个车来到,虽然看守人并不知道真实身份,但看到这个车以后,认为这个车和人的身份,都不简单。
为了防止小孩子打扰了大人物,看守的人这才喊了一声。孩子们听到这话以后,才不敢继续在这里玩耍了,没想到毛主席听到以后,竟然直奔他过来。
很快,毛主席就来到了看守十三陵人的面前,还十分友好的询问了他的名字。在看守的人听到毛主席想要前往十三陵,便帮助他们引路。
很快,毛主席等人来到了十三陵,并且还看了明成祖的陵石碑。看着在地下深埋的朱棣,毛主席不仅感慨,“他是一个有胆识的人。”
因为明成祖敢直接把陵墓修建在这个地方,也不畏惧蒙古人,由此可见朱棣还是有一定的能力和胆识。
随着十三陵的深入,毛主席也看到了嘉靖皇帝,“他非常的迷信,不亲政、重奸臣。”不过在历史上,嘉靖皇帝确实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名声和做法。
逛完以后,毛主席表示还想去定陵在看一看,
在定陵,埋葬的可是万历皇帝,毛主席看到以后,十分感慨,“10岁登基,长大以后竟然贪爱酒色财气,还十分奢靡。”
万历皇帝的昏庸,也确实让明朝的百姓和朝廷逐渐离心,也导致了后来的明朝灭亡。
后来毛主席又一次来到明十三陵这个地区,这一次是在1958年。又一次逛十三陵,毛主席对朱棣在进行了夸奖,认为他的眼光十分好,竟然能选择了十三陵这个地方。
不过毛主席又认为,如此大规模的修建,只不过是为了陵墓,有些劳民伤财。后来针对明朝灭亡的事情,毛主席和周总理又进行了一番讨论。
明朝皇帝的艰辛事
在毛主席谈论的人中,朱棣确实让人敬佩,朱棣本身并不算是正统的皇帝,他只不过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孩子。
曾经的朱棣可是燕王,不过他也是第一个王爷身份造反并且成功的人。本来朱棣并没有想过当皇帝,还是朱元璋的孩子建文帝想要削藩。
结果触怒了朱棣的利益,这也让朱棣忍不了,直接带兵攻进南京,并且把建文帝从皇位上赶下去。
在观看明十三陵的时候,毛主席还曾经夸奖过朱棣的能力,敢于把京城定都在北京。
朱棣也确实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北京作为都城的汉人,并且让北京在以后也确立了他都城的位置。
不过朱棣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能力,他在位22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松懈过。这种忙碌的生活一直充斥着朱棣的生活中,晚年的时候,朱棣也认为自己应该游山玩水,而不是困在政务上。
虽然很多人对朱棣的影响,都是他夺取王位的事,可是朱棣在位的时候,对国家和百姓都是尽职尽责的。
而且朱棣无论是政治还是打仗方面,他都是特别出色的,在还是燕王的时候,朱棣多次参加北方的军事战争。
这也让朱棣在军队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后来五次出征攻打蒙古、疏通大运河,桩桩件件都是朱棣在明朝时期的功绩。
他虽然王位不正,可是他的能力早就让人们忘记他的过去。同时他留给后人最出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加强和外国国家的联系。
面对战场,他丝毫都没有犹豫过,缓解了蒙古对明朝的威胁。而且后来对少数民族的统治也在加强,可谓是功绩累累。
明朝在建立以后,也会有很多流民,尤其是在朱棣抢夺皇位以后,流民更多。朱棣甚至要想办法给这些流民寻找一个工作,寻找一个安身之地。
只让人感到可惜的是,在第五次北征的时候,他病逝在蒙古,曾经一个强大不可一世的皇帝已经在历史上落幕。
细数朱棣的功绩,无论是对百姓还是明朝,都是让人称赞的。怪不得连毛主席也在称赞朱棣,认为他有胆识,有能力。
同样也是明朝的皇帝,但是嘉靖和万历这两个皇帝反而失民心。毛主席曾经说过万历皇帝,他年幼登基,长大以后反而十分奢靡。
定陵就是埋葬万历的,通过定陵就不难发现,万历基本上在自己的陵墓上花费了很多钱。
定陵修建成功以后,万历皇帝愈发放纵自己,不在管理朝政,甚至长达25年的时间一直在皇宫中寻欢作乐。
万历年幼登基以后,太后为了江山社稷,专门挑选张居正和冯保辅佐万历皇帝。他们也尽职尽责,从来不会因为万历年幼而放纵他。
甚至在看到好玩的时候,他们都会认为不应该给皇帝,防止皇帝沉迷玩乐中。而且还有聪明的李太后,这种高配置下,也不应该生产出万历这种皇帝。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万历在没有了张居正和李太后的束缚以后,直接放飞自我。
年幼的时候,张居正多次在皇帝礼仪、政治上教导万历。而且万历也聪明好学,甚至小时候也感慨,不应该过度花销,否则就是劳民伤财。
而且在张居正生病的时候,万历皇帝也是亲自做饭给张居正吃,如果光看前半期的万历,他完全就是另一个朱棣。
可是后半期的万历,却开始宠爱妃子放纵儿子,甚至还十分爱财。在皇宫中吃喝玩乐一样都没有放过,为了钱财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年幼万历知道不能奢靡,可是长大以后的万历,光是为了买珠宝,就直接花费了两千四百万的白银。
后来万历知道抄家能得到更多的钱财,甚至想尽办法都要抄自己臣子的家,最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有官员弹劾张居正时,万历直接抄了张居正的家。
在张居正离世以后,从曾经担心张居正、亲自做饭给张居正吃的小孩童变成了一个抄张居正家,甚至恨张居正的皇帝。
这种转变顾及谁也没有想到,毕竟张居正在朝廷多年,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向着皇帝和百姓,没有私心。
然而万历并不在意,曾经教导过他的冯保也被万历抄家。可是抄家的钱并不是很多,于是万历又想出其他办法,比如让臣子进奉,代表着臣子的忠心。
后来万历都开始重用宦官,让他们掌管着矿产,结果这也导致百姓在宦官的手里生活并不好,顿时大家都怨声载道。
正如毛主席所认为的,万历皇帝是明朝灭亡的种子,也是一个无道昏君。
万历皇帝在位48年的实践,荒废政治了25年,很多后世学者也认为,明朝的衰败,基本上都是从万历开始的。
嘉靖皇帝和明朝灭亡
明朝的皇帝后来后基本上有很多不适合当皇帝,却非常适合做别的,正如喜爱木匠的明熹宗。
不过在众多皇帝中,除了万历以外,还有一个嘉靖皇帝,他的荒唐程度坚持和万历不相上下。
嘉靖皇帝在位45年的时间,他的孙子万历在位48年,两个人折腾了明朝将近百年的时间,也害的明朝灭亡。
嘉靖能够当上皇帝,完全就是他的幸运。因为嘉靖本身就是长在乡野的小孩子,要不是他的堂兄突然暴毙,皇帝的宝座还轮不到他坐。
当时的嘉靖年仅15岁,他并没有万历幸运,能遇到张居正这种贤臣。相反,他还遇到了严嵩这种奸臣,并且嘉靖十分信任他。
不过嘉靖皇帝和万历一样,他竟然长达20年的时间不搭理朝政。整个朝廷基本上都被严嵩掌控,这种奸臣为祸朝政,也让百姓苦不堪言。
而且嘉靖还十分迷恋修仙,他在荒废朝政的时候,都在研究修仙,甚至把道士和方士们各个都加官进爵。
不过嘉靖最后并没有羽化登仙,反而由于吃了太多的丹药最终死在了乾清宫。
毛主席曾经说过嘉靖皇帝,偏爱修仙甚至还把海瑞这种贤臣下狱。其实嘉靖在朝廷这种不作为的事情早就有臣子不满意了,但是提出来的臣子下场都不是很好。
不过海瑞并不在乎,他又一次上书给嘉靖皇帝,这也让嘉靖直接把海瑞放在监狱中。
海瑞一直都嫉恶如仇,在严嵩掌管朝政以后,他的手下十分嚣张,不断的搜刮民脂民膏。
海瑞虽然官职并不大,但是他十分看不起严嵩和他手下人的做法。海瑞全心全意的为人民,甚至最后都触怒严嵩一党,直接在官场上贬了海瑞。
可是海瑞从来不畏强权,公然和皇帝对抗以后,他一直就在监狱中度过。就连毛主席也不满嘉靖皇帝的做法,在看十三陵的时候,认为嘉靖皇帝昏庸无能,重用奸臣。
一直等到嘉靖皇帝离世,他的儿子才把海瑞放出来的。海瑞这一生,经历了四个皇帝,一直到万历十五年才病逝。
按理来说也是四朝元老,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偏偏遇到了嘉靖和万历这两个明朝败家子。
再一次观看明十三陵的时候,毛主席专门和周总理讨论了明朝灭亡的原因,但是周总理认为人心去、兵、粮不足等原因。
其实明朝的灭亡原因有很多,尤其是有了嘉靖皇帝和万历这两个皇帝的存在,直接荒废了明朝将近百年的时间。
有奸臣当道、宦官为祸朝政,这都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而且在明朝灭亡中,还有一个最终的原因,就是经济上的不足,和银根紧缩。
况且在明朝末年,还爆发了鼠疫。其实鼠疫在明朝多次流行,尤其是在万历年间,基本上流行的地方都是山西地区。
明朝末年,很多臣子基本上也都是重视自己的享受,尤其是上层人士,他们往往沉迷在各种补品中。
甚至大量的挥霍人参、鹿茸等物品,而这些都是东北地区的产物,这也让大量的白银都流到了东北地区。
虽然古代用白银和黄金作为货币,可是大多是都是用铜币,黄金和白银基本上都是依靠美洲。
结果当时美洲的产量偏低,这也导致流入明朝的白银和黄金逐渐偏少。资金紧缺,财政不足,再加上天灾人祸,都成为促进明朝灭亡的原因。
况且在这种危机的时候,李自成也开始起义。百姓们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眼看着明朝给不了他们希望,于是纷纷战队李自成。
民心不在,明朝的未来也不会存在。崇祯年间,不仅仅是鼠疫,还有旱灾和蝗虫的灾害,这都是逼着百姓不得不造反。
很快李自成自称“闯王”,揭竿而起并且得到了民众的支持,这也让明朝一时招架不住。李自成在战场上也十分顺利,直接攻破了西安。
后来李自成也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只可惜清军开始进攻中原地区。明朝已经是强弩之末,完全对抗不了清军和起义军,最终灭亡。
参考资料
《人民网》
《古人笔下的北京》
《中国古代逸史》
《中国那些事儿》
《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中国历代文化名人诗传》
《沧桑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