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缩可能要来了?为何对我们来说比通胀更可怕?一文理清
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份的物价数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了0.3%。在货币大放水的背景下,物价指数却如此之低,引发中国经济学界一片惊呼——中国已经进入通缩时代了吗?
在很多普通民众看来,物价指数低难道不应该是一件好事吗?这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表面上来看的确如此,低物价当然比高物价更受欢迎。当前中国经济的通缩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是因为当前货币大放水,按照常理物价早就应该飞上天际,但是恰恰相反,3月份的物价指数连1%都不到,环比2月份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由此折射出中国经济需求不足的深层次矛盾。
《爱上特种兵》剧照
出于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当前中国的货币流动性极其充裕,去年的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了11.8%,和3%的GDP增速相比,高出了将近9个百分点。通常而言,货币增速比GDP高出2-3个百分点,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能够在经济和物价指数之间保持相对平衡。去年我国货币供应3倍于GDP增速,以这样的宽松程度,物价涨幅应该非常可观,但实际上,除了个别行业出现了物价上涨,整体物价指数却持续低位运行。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需求不足,这才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值得担忧之处。
过去一年多时间,通货膨胀是全球的主旋律,以美国为首的大部分国家,都在为对抗通胀而焦头烂额,那么,和通胀相比,通缩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经济学界有一个说法,如果把通货膨胀视为一场重感冒,通货紧缩就是癌症。由此可见通缩的严重性。
《三十而已》剧照
通缩之所以比通胀更加可怕,是因为通缩对经济的杀伤力更大,通货紧缩的实质是经济萧条的前兆。而且,治理通缩的难度远远大于通胀,迄今都没有国家找到对抗通缩的办法。
通缩之所以会对经济形成巨大杀害,原因在于,一旦人们形成了长期通缩的预期,认为未来的物价会比现在更加便宜,越来越多的人就会选择推迟消费,这就会形成当前的需求不足。消费者减少消费,物价持续下跌,企业的盈利就会恶化。对于企业而言,就会缩减投资规模,甚至通过裁员来应对寒潮,由此又会反过来减少民众收入,民众收入减少之后,又会进一步减少消费,最终形成经济持续萎缩的恶性循环。
《我是余欢水》剧照
和对抗通胀相比,治理通缩的难度更大。按照通货膨胀的经典理论,通胀的本质就是钱比商品多,所以对抗通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遏制货币水龙头。只要管理层有足够的定力,一直向上加息,最终一定可以将通胀打压下来。但是降息就不一样,因为利息向下的空间有限,最多也就降到零利率,极少有国家会长期实施负利率。而且,利率降到一定程度之后,货币政策大概率会失灵,即使继续降息,经济实体对此也没有什么反应。比如日本,即使作为量化宽松的创始者,长期保持在零利率区间,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还是始终摆脱不了通缩的阴影。
从国内外的通缩历史来看,有些通缩属于短期现象,可以通过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最终拉动经济增长而摆脱。但是有些通缩属于长期,无论施以怎样的刺激都难以奏效,比如日本。那么,中国当前面临的通缩压力,到底属于短期还是长期呢?
如果按照严格的定义,CPI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才被正式认为通缩,以这样的定义来看,当前中国经济其实还算不上通缩。但是,真正的压力在于,物价低位运行背后,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需求不足,如果这个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中国就有可能重蹈当年日本的覆辙。
以日本来看,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没能解决通货紧缩,原因在于,日本央行虽然释放出来大量低成本的流动性,但是日本企业并没有用来扩大投资,而是用来偿还债务减轻杠杆压力。对于企业而言,因为看不到更好的投资机会,去杠杆所减轻的财务压力,比投资获得的回报率更高。所以,日本央行再怎么放水,也无法刺激企业扩大投资,自然也就难以拉动经济增长。
图|视觉中国
从中国来看,过去20多年,中国经历了3次比较明显的通缩。一是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货紧缩也随之而来,1998年和1999年的CPI分别为-0.8%和-1.4%,连续两年负增长;下一次通货紧缩出现在2002年,当时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灭,美国经济下滑拖累了中国经济增长,2002年,中国的CPI同比下降0.8%,这一轮物价下跌持续了14个月;第三次通缩出现在2009年,这一次主要是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导致物价下跌,2009年的CPI同比下降了0.7%。
从中国过去三次通缩的经历来看,最终能够从通缩的压力中走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前几次通缩都是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很快就走出了通缩的冲击。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前几次中国虽然经历了通缩,但是当时中国经济还处在向上的周期,随着中国经济重新恢复向上的动力,最终通缩也就随之消失。
2023年1月23日,长沙,火宫殿庙会张灯结彩,游人如织。(图|视觉中国)
这一次中国面临的通缩压力,和外部因素关系不大,主要在于中国经济自身,在经过了几十年高速增长之后,需求不足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所以这一次摆脱通缩的压力也更大。仅靠货币放水和财政刺激已经不够,因为当前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已经相当宽松,如果继续刺激下去,不仅会面临流动性陷阱,还有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
日本通过大规模货币放水都难以摆脱通缩,是因为释放出来的流动性被企业和居民用来减轻负债压力,而不是投资和消费,日本经济也因此陷入了失去的三十年。今天的中国经济也和当年的日本有些类似,今年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只有0.6%,民企的投资意愿依然很弱,房地产企业也不再积极拿地,居民提前偿还房贷……如何重建企业和民众的信心,是中国避免当年日本覆辙的关键所在。
创作不易,觉得好的朋友,帮忙点下赞哦,感谢您的举手之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