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反复不愈,你可能没有抓住病因,朱丹溪总结了这5个方面
泄泻是临床中很常见的一个症状,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一般而言,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统称为泄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中医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今天为大家分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关于泄泻的精彩经验,内容见于《丹溪心法》第十卷泄泻篇,笔者总结如下:
朱丹溪认为泄泻的病因有五个方面,分别是:湿、火、气虚、痰、积。其诊断方法是这样的:凡是泻下水样便,但是没有腹痛的责之于湿;东西吃到胃里面,过不了多久就会腹泻,或者是完谷不化,拉出来的粪便有尚未消化的食物,责之于气虚;腹痛伴有肠鸣,拉出像水一样的大便,痛一阵子就泻一阵子,责之于火。有时腹泻,有时不泻,有的时候泻的多,有的时候泻的少,责之于痰;腹痛很厉害的时候就会泻,泻了之后腹痛就减轻,责之于食积。
总之,关于泄泻的病因,朱丹溪认为主要跟湿、火、气虚、痰、食积这些因素相关,其中的湿、火、痰、食积都属于实证的范畴,而只有气虚是虚证的范畴,这跟我们认为的泄泻多属脾肾两虚不太一样,可见朱丹溪的时代泄泻实证要更多见。
治疗的话在《丹溪心法》中讲的非常清楚,这里给大家总结如下:如果是感受湿邪导致的泄泻,可以用四苓散加苍术,严重的患者苍术、白术同时用,注意一定要用炒的,不要用生的。治则就是燥湿兼渗利;如果是火邪导致的泄泻,就用四苓散加木通、黄芩,清火利小便;如果是痰积导致的泄泻就要去痰消食,用海蛤粉、青黛、黄芩,神曲糊丸服之;如果病在上者,可以用吐法,如果是气虚下陷者,需要用升提的方法,比如升麻、防风之类;气虚导致的泄泻,用人参、白术、炒白芍、升麻;食积导致的泄泻用二陈汤加上泽泻、苍术、白术、山楂、神曲、川芎,或者直接吞服保和丸。
如果泄泻时粪质较稀,就像水一样,这种情况可以用五苓散,“利小便实大便”;如果泄泻日久,导致大肠气泄,可以用熟地黄半两,炒白芍、知母各三钱,升麻、干姜各两钱,炙甘草一钱,研末做成丸药服之,同时用麦粒灸在百会穴灸三壮,用来升提阳气;如果是脾虚泄泻,治疗应当补脾气,让脾恢复健运,可以用炒白术四两,炒神曲三两,炒芍药三两半(如果是冬天和初春的时候,用肉豆蔻代之),做成散剂、汤剂均可,能够做成饼子的话效果更好;如果是食积导致的泄泻,需要将体内的残存的积滞排出体外,可以用神曲、大黄做成丸药来服用;如果是脾虚泄泻,日久导致大肠不禁,朱丹溪说这种情况就是脾脏已脱,气虚的厉害,需要急则治其标,此时要用涩法,可以用赤石脂、肉豆蔻、干姜之类的药物。
最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受寒引起的寒泻,寒气入腹,攻刺作痛,泻下清水,伴有腹内肠鸣,米谷不化者,可以用理中汤,或者吞服大已寒丸,或者用附子桂香丸。如果是伤于酒导致的泄泻,症见每天早晨起来必定会拉肚子,这时候可以用理中汤加葛根,或者用酒煮黄连丸来治疗。如果是五更泻,服用止泻药无效时,可以用米汤送服五味丸,或者专门用五味子煎汤来饮用,可以治疗这种五更泻。如果是病情较重、病程较久者,患者身体非常虚弱,可以服用椒附汤。
以上就是朱丹溪关于泄泻的经验总结,文末附有方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是崔占举,关注我,学习更多中医干货。
附: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
大已寒丸:荜拨、肉桂各四两 炮姜、高良姜各六两,上为末,水煮面糊丸,梧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饮吞下。
五味子散:五味子二两,吴茱萸半两,上两味,炒香熟为度,细末,每服二钱,米饮送服。
椒附丸:椒红(炒)、桑螵蛸(炙)、龙骨、山茱萸(取肉)、附子(炮)、鹿茸(酒蒸,焙),上为末,酒糊丸,每六十,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