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长平惨败,燕国错失灭齐良机,二者有何相似之处?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秦国借助欺负韩国的机会,强行占据赵国的瘀与,最终爆发与之战,秦军惨败。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秦国一直想机会报仇。
但秦国并未直接找赵国的麻烦,而是故技重施,不断欺负韩国,然后找机会收拾赵国。
秦国和赵国较劲,韩国夹在中间就倒霉了。
前264年,秦白起取韩之陉城等九城,斩首五万。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前262年,秦白起五大夫贲攻韩,取野王等十城。
大家可以看看这张地图,在拿下野王之后,韩国版图被腰斩为红色和绿色两块,其中红色部分就是上党地区。
无论是韩国大本营还是上党地区,显然都没有重新夺回野王的能力。
于是,韩国的国王韩桓惠王为了保证自身安全,决定将整个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
对于韩桓惠王的这个决定,上党地区的守将冯亭显然不赞同,他私自联系赵国,希望将整个上党地区献给赵国。
一块白送的土地等待着赵国君臣的接收,他们该不该要呢?
整个赵国高层为了这件事,那是争得一塌糊涂。
别说当时,就算是现在,关于赵国该不该接收上党郡,专家学者们也是争得不可开交。
有人认为不该接收,因为接收这块土地,等于直接向秦国宣战。
有人认为应该接收,因为秦国对于赵国的敌意非常明显,接不接收上党,秦国都会找机会和赵国开战。
多拿一个上党地区,等于平白多出几百公里的土地,真跟秦国打起来也有把握一些。
如果不开上帝视角,我们很难说哪种选择更好。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赵国虽然最终选择了接收上党地区,也绝不是因为什么利令智昏,只是为了更好地与秦国决战而已。
赵国接收上党的消息传到秦国,秦昭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他立刻集结大军,准备给赵国一点颜色看看。
赵国的反应同样很快,名将廉颇直接带领大军顶了上去,一场大战眼看就要开打。
但廉颇非常谨慎,他并没有跟秦军硬碰硬,而是深挖壕沟,摆出一副要跟秦军打消耗战的样子。
廉颇做出这种选择,应该是提前跟赵孝成王通了气。
赵国的实力略逊于秦国,但赵国都城邯郸离战场近,而秦国都城咸阳离战场远。
如果把战争拖成持久战,或许赵国可以凭借地理优势,成功地拖垮秦国。
廉颇的招数很老辣,能够令秦国感到头痛,但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显然不是老狐狸秦昭王的对手。
年轻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沉不住气,廉颇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资历安抚住赵孝成王,结果秦昭王来了一手反间计,瞬间让赵孝成王沉不住气了。
于是,一个名叫赵括的年轻人取代廉颇走马上任,赵国很快惨败,四十万大军被坑杀。
看到赵括的故事,我总会想到燕国那位名叫骑劫的将领。
没错,就是被齐国名将田单用火牛阵冲死的那位老兄。
赵括和骑劫都被后世强加了很多污名,而真正应该负责任的赵孝成王和燕惠王却鲜有人讨论。
燕国灭齐之所以会功败垂成,从表面看是骑劫能力不足,败给了田单,本质却是燕惠王更改战略进行豪赌,结果失败了。
赵国之所以会在长平之战中惨败,从表面看是因为赵括只会夸夸其谈,本质却是赵孝成王不愿意对耗,准备毕其功于一役。
即使没有骑劫和赵括,燕国和赵国也很难扭转战局,因为大战略改变了。
乐毅和廉颇拒绝了这种赌博性质的转变,所以他们很快丢了工作;骑劫和赵括忠诚地执行了国王的全新战略,却由于战败而背上了千年难除的黑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