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秦始皇,秦国还能统一天下吗?
在战国拉开帷幕的时候,恐怕谁都没有想到,最后统一天下的,会是不起眼的秦国。
当时的秦国,的确算得上强国,但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强国,标准的陪跑角色。
晋国强大的时候,把秦国压得无法动弹;魏国强大的时候,还是把秦国压得无法动弹。
从某种意义上说,魏国对秦国的压制,比晋国做得更好。
魏文侯时期,任用吴起为将,直接拿下了秦国的临晋、元里、洛阴和郃阳。
这四座城池,都在秦国的固有势力范围内。
也就是说,在魏国巅峰期,曾一度打到了秦国本土,逼得他们不断后撤。
但在魏国衰落之后,秦国开始时来运转,慢慢崛起。
在秦国崛起的第一阶段,代表人物是秦孝公。
这位国王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收复失地:曾经被魏国抢去的土地,要重新夺回来。
曾经,这些土地属于秦国那些贵族;夺回来之后,这些土地变成了国王直辖,于是秦国初步实现了中央集权。
在秦国崛起的第二阶段,代表人物是秦惠文王。
这位国王的主要功绩,是击败楚国,将巴蜀并入秦国版图。
我们现在都知道,四川盆地富甲天下。当时的巴蜀或许还没完全开发,但富庶之地的雏形已经显现。
如果说,秦孝公时期的秦国,只是陕西省老大,那么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就是坐拥陕西、四川两省的区域性强国。
后来的秦国,之所以能够虎视天下,固然少不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功劳,但同样不能忘记,秦惠文王夺取巴蜀的贡献。
在秦国崛起的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是战国时期执政时间最长的君王,他延续了前任秦武王的策略,将秦国的外扩政策顺利贯彻下来。
楚国、韩国、魏国、赵国,甚至秦国以西的蛮族生活区,但凡是和秦国接壤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攻击,并全部开始走下坡路。
齐国和燕国不与秦国接壤,因此没有受到秦国的攻击,但楚国和三晋在秦国身上吃了亏,总会想办法从这两个国家身上找补回来。
因此,燕国和齐国都曾有过灭国危机,虽然与秦国没有直接原因,但间接原因还是有的。
经历了三个崛起阶段之后,秦国的国力达到巅峰,但似乎又有滑落的迹象。
因为在秦昭襄王之后,继位的分别是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两位国王共计在位三年。
他们相继去世之后,继位的秦王嬴政年仅十三岁,还是个半大的孩子。
如果按照英雄史观去理解,这个时间段的秦国,已经失去了英主和雄主的带领,衰落指日可待。
但现实却是:二十六年之后,年仅三十九岁的秦始皇灭掉六国,统一天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秦昭襄王之前的几代秦王,已经为秦国打下了足够牢固的基础,后世秦王只要别瞎折腾,统一就是走程序而已。
正如清军入关之后,他们的前两位皇帝,分别是六岁的顺治,和八岁的康熙。
这两个孩子能起到什么用呢?其实没什么用,就是摆设,真正的大事,都有大臣们商议决定,太后再来拍板。
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秦昭襄王之前,秦国之所以能历代扩张,真是因为国王的个人能力出众吗?
关于这一点,汉代的贾谊早就在其著作《过秦论》中说过了:“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於秦王,二十馀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
一个汉代人都知道,秦国并不是每代都出贤君,而是地理优势太大,又经常能吃到时代的红利。
比如说三家分晋,秦国门口的一座大山倒塌;再比如说魏国衰落,秦国东出的障碍消失;还比如说楚国决策失误,秦国南下的时机顺利到来。
我们不能说,谁坐在秦始皇那个位置,都能统一天下;但我们可以说,谁坐在秦始皇那个位置,统一天下都是大概率事件。
看看后世的历史吧:从西汉到唐朝,关中的地缘优势都是非常明显的。
若说“得关中者得天下”未免过于夸张,但如果能做到“割据关中”,那么自然会成为统一天下的大热门人选。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宋代开始,关中的优势逐渐丧失,“据关中得天下”的事情,也慢慢成为了历史。
如果从英雄史观的角度来看,自然是由于关中不再受到老天爷喜爱,慢慢地不诞生人才了。
可如果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其他地方获得了更好的发展,逐渐压制了关中,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