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线之——四川广安华蓥山麓光学仪器生产基地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开启了历时16年之久的三线建设工程,将西南、西北十三个省市和地区划为大后方,一旦发生战争,三线地区将成为我国国防工业的坚强后盾,1964年下半年开始,一场由东向西的工业大迁徙拉开了序幕,百万精英奔赴西部,这也成为我国第一次“西部大开发”。1964年底,五机部决定在川东北的广安县、岳池县建立华蓥山麓光学仪器生产基地。
华蓥山是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的天然界山,是平行岭谷的主体山脉,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在这里建厂符合“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基本要求,华蓥山光学仪器生产基地主要负责生产各兵种的光学仪器,主要由六个工厂组成:国营华光仪器厂(代号308厂)、国营明光仪器厂(代号338厂)、国营红光仪器厂(代号348厂)、国营兴光机械厂(代号598厂)、国营金光仪器厂(代号268厂)、国营永光仪器厂(代号398厂)。
连绵的华蓥山
华光仪器厂,代号308厂,位于华蓥市天池镇码头村的天池湖畔,1965年7月破土动工,厂区占地面积178亩,建设初期的条件非常艰苦,来自各地的援建者由于没有住的地方,就住在附近村民家的牛棚、猪圈中,后来在现场指挥部部长周万松的带领下,建设者们修建了三栋干打垒土房,住房问题才基本得到改善。当时华光仪器厂的工程进度和质量成为西南地区三线建设的先进厂和明星厂,彭老总1965年12月14日到华光仪器厂施工现场考察,对华光厂的工程进度和质量给出高度评价。
华光仪器厂旧址
华光仪器厂旧址车间
华光仪器厂旧址厂房
华光仪器厂旧址
1966年7月,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华光仪器厂就建成投产,开始只能小批量生产光学玻璃元件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70年代后,开始生产各种高炮、舰炮、高射机枪等武器的瞄准镜。
1969年,华光厂与209所合作,共同研发激光测距仪。1970年华光厂成功制造出了第一代样机,1973年第三代样机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产品的成熟,1973年底在吉林省白城平台靶场对样机产品进行振动、防辐、测距、室内、室外、高温、低温等实验,结果令人振奋。1974年在福建进行实战实验后产品正式定型,命名为1974式地炮近程激光测距仪。该款测距仪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74式地炮近程激光测距仪
8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好转,华光仪器厂在保证军工任务的同时生产民用相机的镜头,1990年工厂搬迁到重庆北碚区北温泉街道,2004年成立华光社区,如今的华光社区的主要街道两旁有很多关于三线时期华光仪器厂的展示板,从华蓥山到缙云山的发展历史,如果碰到一位曾经华光的老职工,他会非常自豪的讲述那段光荣且不平凡的历史。
国营明光仪器厂,代号338厂,位于华蓥市双河街道(原广安县双河公社),1965年3月开工建设,1966年3月建成,主要生产任务是高射炮瞄准镜,71式20毫米高射炮瞄准镜、74式双37毫米高射炮瞄准镜是338厂的核心产品。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冲突,明光厂紧急备战生产40火箭炮防滑帽。
71式20毫米高射炮
70年代明光仪器厂
原办公楼
70年代末,明光仪器厂开始军民结合,生产民用照相机,在整个80年代,该厂生产的“珠江牌”照相机红极一时,1999年因发展需求搬迁至重庆南岸区南坪,改名为重庆明佳光电仪器厂,2000年放弃照相机业务,改做望远镜,2004年改制更名为重庆珠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再次搬迁到如今的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巴山二郎工业园。
国营红光仪器厂,代号348厂,位于华蓥市禄市镇猴儿沟,1965年10月破土动工,原址是一处废弃的炼铁厂,红光仪器厂是在这个废弃的炼铁厂的基础上修建的,1966年8月竣工投产,主要生产航空瞄准具、避开射击仪,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期间,348厂曾紧急生产过40火箭筒的防滑帽,两个月共生产4.3万只,超额完成任务。后来生产的74式高射炮避开射击检查仪、航空瞄准具获得全军好评。七十年代,还曾生产过“华蓥山”牌移动式电影放映机。厂区内建有医院、子弟学校、员工宿舍、商店、邮局等配套设施,1998年红光仪器厂整体搬迁至四川成都郫县(今郫都区)。
红光仪器厂
国营兴光机械厂,代号598厂,位于华蓥市高兴镇(原岳池县高兴公社)的枧子沟村,1965年2月开始建设,次年12月竣工投入生产,厂区内配套设施非常完善,建有职工家属楼、招待所、食堂、礼堂等,主要为华蓥山其他几家光学厂提供配套件。90年代搬迁到四川成都郫县(今郫都区),更名为成都兴光机械厂。
兴光机器厂旧址
兴光机器厂旧址
兴光机械厂大礼堂
国营金光仪器厂,代号268厂,位于华蓥市观音溪镇(原岳池县鸡心公社)观音村,1965年11月破土动工,1966年8月整体竣工,投入生产。主要产品为高射炮指挥镜、加农炮瞄准镜、高射机枪瞄准镜,其中研制的避开射击仪取得重大突破,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当时国内空白。90年代搬迁到四川成都北郊新都县,更名为四川金都光电仪器厂,生产望远镜天象仪等。
国营永光仪器厂,代号398厂,位于广安市前锋区梭罗乡渠江江畔,建厂初期主要生产迫击炮瞄准镜、火炮象限仪等产品。70年代生产照相机配件,90年代初搬迁到成都郫都区(原郫县)港通北路,改名华西光电公司,后来并入嘉陵工业集团,改组成立成都嘉陵华西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永光厂旧址
89式60毫米迫击炮
1973年五机部根据国家发战略布局,要求华蓥山地区的六家光学仪器厂在完成军工任务生产的同时,联合研制和生产照相机,其中国营明光仪器厂(338厂)为总设计单位,另外负责主体部件、卷片部件、标准部件的生产;国营金光仪器厂(268厂)负责快门、自拍部件、全部齿轮的生产;永光仪器厂(398厂)负责冲压件、慢门、取景器的生产;兴光机械厂(598厂)负责壳体热压件的生产,红光仪器厂(348厂)为配件配套生产厂。
拥有雄厚军工基础和军工生产经验的华蓥山六大光学厂强强联手,以上海海鸥DF型照相机为原型,吸取日本尼康F照相机的技术特点,圆满完成了设计研发工作,1973年12月25日,338厂生产出第一架样机,命名为美多牌照相机。1974年3月19日,“美多”牌更名为“珠江”牌,后又经过技术改进和完善,1978年“珠江”S-201定型生产,整个80年代,珠江牌照相机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不错。
原型机“美多”牌照相机
“珠江”S-201照相机
90年代华蓥山地区的兵工企业也纷纷搬迁、改制,各个厂开始生产自己的产品,因此出现了华西牌、金都牌、珠江牌(1986-1996年曾因商标问题改名“明佳”)照相机,但失去了当初多厂联合的技术优势,它们生产的照相机在90年代中期逐渐淡出了市场。
昔日的三线企业陆续搬离了华蓥市,但三线时期对华蓥市的工业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深深的烙上了三线的印记,如今华蓥市的很多道路都以三线厂的名字而命名,兴光大道、明光路、华光路、红光路等等,三线虽然已经远去,但当年三线军工人在华蓥山脚下曾谱写过壮丽的三线建设之凯歌,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山河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