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卧龙岗游记
廖永茂
一行人乘坐龙岩至北京的直达快车卧,半夜在潢川站转乘往西安的车,次日早上,车到南阳站,手表显示时间是2009年3月22日。吃过早饭,我们便直奔诸葛亮躬耕的卧龙岗。
远远便看到耸立于卧龙岗山坡台阶上的高大石牌坊。走近牌坊,见其通高约9米,面阔10几米,为三门四柱牌楼,门额刻“千古人龙”四字,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时任南阳县典史王清亮书,古朴遒劲。“千古人龙”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中门两边石柱刻“功盖三分延汉祚;名垂千古仰威仪”七字楹联。上联说诸葛亮的生平功绩,使汉室帝位得到延续,功超当世;下联讲诸葛亮的身后名声流传久远,后人敬仰。楹联为原籍河南南阳的美籍华人赵连仁博士撰写,其捐资重修“千古龙人”石牌坊。左右横额雕刻“躬耕南阳”“草庐对策”“舌战群儒”等诸葛亮生平故事,错落有致,栩栩如生。横额上下的雀替、斗拱、石瓦、石脊都精雕细琢,巧夺天工。
石牌坊左边立一块“卧龙岗”朱红大字巨石,字为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戴明说题写,流畅秀逸。
高大的“千古人龙”石牌坊
在“千古人龙”牌坊前留影纪念 在“千古人龙”牌坊前留影纪念
踏上九级石台阶,穿过石牌坊,来到卧龙岗景区大门前平台。只见门楼檐角飞翘,门前四根大柱挂两副长木联。大门顶挂“卧龙岗”三个大字横匾,两边门柱挂一副“人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木联,为著名书法大家于右任撰书。
卧龙岗景区大门
在卧龙岗景区大门前留影纪念
再上九级石台阶,进入大门,拾级而上,不远处是单门“三顾坊”石牌坊,门顶横梁刻“汉昭烈皇帝三顾处”,是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真诚感动,于是离开了隐居十年的卧龙岗,辅佐刘备,戎马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三分天下,成就帝业。诸葛亮功高盖世,万古流芳。
刘备三顾坊
走过三顾坊,又过仙人桥,来到一座山门前。此山门为武侯祠正门,红墙灰瓦,古朴端庄,设有三个拱门,中门门额上券石匾镌刻“武侯祠”三个大字,系书法大家郭沫若先生所题。武侯祠相传是诸葛亮当年隐居躬耕的地方,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南阳市博物馆所在地。
兄弟在武侯祠正门前合影纪念
走过山门,进入武侯祠的第一进院落。庭院宽敞,青砖墁地,古朴自然,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院中甬道上四柱三门“三代遗才”石牌坊与大拜殿遥遥相对。石牌坊“三代遗才”四字赞扬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夏商周三代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相比。转过来再看石牌坊背面,门额刻“韬略宗师”四个大字。“韬略”原指中国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后世用来指用兵的谋略,这里赞扬诸葛亮的文韬武略。
“三代遗才”石牌坊
在“三代遗才”牌坊前留影纪念
再到对面的大拜殿。大拜殿是武侯祠主体建筑之一,由拜殿和正殿两部分构成,历朝历代官民都在这里祭拜诸葛亮。拜殿为卷棚式建筑,挂满了讴歌诸葛亮功德的匾额楹联。正中“隐居求志”匾为清道光三年南阳知府清溪宗贤廖文锦书写,是说诸葛亮虽在卧龙岗上隐居躬耕,却胸怀远大志向;右边“伊吕遗风”匾为光绪四年南阳知府任恺书,是讲诸葛亮继承了伊尹、吕尚的高风亮节;左边“功盖三分”匾则是说诸葛亮的功勋远远超过了人们对他“三分天下”的评价。正殿为单檐歇山建筑,飞檐翘角,檐檩、斗拱、额坊、雀替等均饰绘彩,栋脊饰兽类神仙。殿内安放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彩色泥塑像,正中手拿羽扇、闭目沉思的就是智圣诸葛亮。
武侯祠大拜殿讴歌诸葛亮功德的匾额楹联
在大拜殿宗贤廖文锦书写的牌匾前留影纪念
正殿内诸葛亮彩色泥塑像
继续前行,来到一座八角攒尖式的诸葛草庐前。草庐屋顶茅草覆盖,简陋朴实。这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名作《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保陋之有”的诸葛庐。可见,诸葛草庐在唐代已经名扬天下。
八角攒尖式的诸葛草庐
诸葛草庐高4米多,回廊环绕四周。草庐大门上悬挂南阳知府顾嘉蔷于道光二十六年(1748年)题写的一副对联“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庚梁父可有遗音”。上联意思是: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垄亩,过着布衣生活,他走出草庐,只是为了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后来致身富贵于成都,并非他本来的意愿。下联意思是:像诸葛亮那样的后来者是没有的,诸葛亮吟唱粱父,在此修身立行,万古莫及。草庐外门楣挂“诸葛草庐”匾额,四个大字是史学泰斗郭沫若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挺拔。
在诸葛草庐留影纪念
接下来参观碑廊。长长的碑廊陈列几百块历代名人诗文碑刻,一块横立的大石碑引人眼球。走近一看,原来是流传千古的岳飞手书《出师表》,书法苍劲有力,龙飞凤舞,书写流畅,如行云流水。虽然岳飞最后壮志未成身先死,诸葛亮出师未捷千古恨,但是他们的品质气节却光照日月,万古流芳。
陈列历代名人诗文碑刻的碑廊
碑廊内岳飞手书《出师表》碑刻
走出古朴优雅的卧龙岗景区,脑子还在想着那深深庭院、幽静环境、松林柏影,还有牌坊、匾额、楹联景观,真是恋恋不舍啊!同游者:弟弟文茂及永定宗亲干文、品超、承先。
2009年5月初稿
2022年12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