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一家县级中医院的蝶变之路

在山东省临朐县中医院博物馆的陈列展柜中,一本职工工资条格外吸引人,上面记录了一名职工从2008年4月到2023年2月的收入变化:从1310元到1.3万元。

十几年前,因为收入较低,县中医院职工还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制作手工艺品补贴家用。经过数年的探索,医院从追求“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以强化中医内涵为主线,激发医院发展活力,在县域医疗机构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激活医院发展新局面

虽然在潍坊市所辖县市中,临朐县中医院成立时间较早、基础条件中上,但中医院发展之路却一波三折。

自1985年成立以来,中医院长期面临着患者资源稀少、经营运转困难、人才资源流失等问题;2005年,中医院推行股份制改革,然而并未给事业发展带来起色;2007年,中医院被县人民医院托管,勉强维持运转。

2011年,时任临朐县卫生计生局党组成员、中医出身的谭波临危受命,接管重新被“收公”的临朐县中医院。“公立中医院既要‘姓公’也要‘姓中’。”多年后,谭波回望临朐县中医院的蝶变发展之路感慨道。

面对资产报表中行行列列的负债,“用尽一切办法,让中医院活下来”是谭波第一个想法。

为了尽可能降低医院运转成本,谭波和同事们踏上了亲自采购药材的路程。

“我们拿着馒头、方便面,奔波在去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的路上。”谭波回忆道,为了谈到最低的价钱,拿到最好的药材,将成本压缩到最低,夜里他们常常蜷缩着在车里将就着睡,肩膀被压得又麻又疼。

同时,谭波发现,随着中医人才资源的流失,中医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已经快要消失殆尽。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他从院内仅存的七八名中医药骨干人才身上看到了希望。“虽然只有几个人,但只要干得好,就能建成七八个骨干科室,把科室做精做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果然,实践证明,随着业务骨干走马上任,整个中医院发展活力很快被激发,大家主动把中医药“看家技术”“箱底绝活”全都拿出来给患者看病。

很快,“中医院能治病、治好病”的消息不胫而走。中医院用自身特色和“用疗效说话”的底气拉回了群众的信任,拉动了各科室全面发展,让中医院有了人气。

“名医”“名药”工程打造金招牌

在解决“活下来”问题的同时,作为“掌舵手”的谭波意识到,中医院要在县域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没有先进医疗设备是不行的。“中西医结合不仅不会淡化中医特色,还会起到‘1+1>2’的效果。”

不久后,中医院买回了全县第一台四维彩超机,在先进技术辅助下,超声科成功完成了一例例高难度穿刺操作,这也为更加精准的临床诊断打下基础。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中医院就诊,中医院开始购入各类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左右,医院新大楼建成,中医院从之前的两百余张床位增长到千余张床位,“矮破小”的中医院成为了“过去式”。

强化中医内涵始终是中医院发展的主线,由谭波发起的“打造县域中医院龙头”的“名医”工程,让临朐县中医院成为潍坊市下辖各县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高地。

“目前,医院有石学敏、王新陆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工作室,还有3个山东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位居潍坊市下辖各县市首位。”谭波说,由“名医”聚集形成的品牌效应,让不少周边患者慕名到中医院名医堂就医。

医院还注重人才梯队培养。“我们对年轻人以门诊量为考核指标,表现优秀者即可进入名医堂中的‘杏林新秀’门诊坐诊。”谭波说,“这对年轻中医师是极大的认可与激励,激发了年轻人赶超争先的竞争意识,从而涌现出一茬茬优秀的青年中医骨干。”

另一方面,利用绩效考核鼓励各科室使用院内制剂的“名药”工程,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疗效立竿见影的院内制剂像一张张“金名片”,在患者心中留下了“中医院中医疗效就是强”的深刻印象。

文化主线贯穿医院发展始终

走近临朐县中医院,古色古香的博物馆就建在门诊大楼二楼的“黄金”地段。

这是全国县级中医院首个开放式的中医药博物馆,周围是各个热门科室。随时敞开的博物馆大门,让患者在就诊间隙能够驻足欣赏,整个门诊大厅都有着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如果要统计博物馆的人流量,只需要统计中医院每天的门诊量就行。”谭波笑着说,如今,中医院的门诊量已基本可以和人民医院持平,业务量也上升到人民医院的一半。

谈及医院后续的发展,谭波表示,思想文化建设与医院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一直以来,“一衣一食,皆必出自劳勤”是他从接管中医院初期就秉持的发展理念,10余年来,医院发展的点滴变化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辛勤付出。这句话仍刻印在博物馆内,用来凝聚员工的共识,提醒广大员工“不忘初心”。

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大医精诚的理念,润物细无声地透过博物馆传达给全院,提醒全体员工不忘“相信中医、享受中医、宣传中医、发展中医”。

(内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