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世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歌作品蕴含的最主要的思想是什么?
文|清幽说
编辑|辑录君
本文我们将进一步深入,主要梳理谢氏如何在了解杜甫其人之后,透过杜甫诗歌看到诗人伟大崇高的思想,也就是杜甫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性与人民性。
需要明确的是,爱国性与人民性是相互交织的,正是因为深切地爱着自己的国家,杜甫才关注到民生疾苦,在自己接近劳苦大众的生活中一步步贴近人民,为人民发出他们苦痛的声音。
而杜甫越是书写民族苦难,同情普通百姓的遭遇,则越是能证明他对国家和人民炽热的爱。
因此下文对谢氏如何剖析杜甫思想的论述并不能做到绝对严格的划分,杜甫的爱国情怀与关怀人民的人道主义思想常常是相伴相生的。
永不止息的爱国性
关于杜甫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思想我们在前文已经多次提及,谢氏也在专著前言就强调,在考虑杜甫是一个诗歌技巧高超的大师之前,要首先认识到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
在谢氏眼中,杜甫可以与屈原相比,他们的名字都同样作为高度爱国主义的象征,对祖国热切的爱是杜甫天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杜甫坚定的爱国情怀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时期,青壮年的杜甫见到过唐代最繁盛辉煌的模样,在他心里留下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国家富饶强大的深刻印象。
20岁开始游历后,年轻的杜甫遍游名川大山,用他后来的诗来形容就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在他眼前呈现的是富饶而鲜明的唐代社会生活画卷时,诗人由衷地热爱和惊叹于祖国自然风景的秀美。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此时杜甫的爱国主义是年轻的,仅仅停留在爱祖国的山水风光上,对祖国力量的赞叹没有被任何现实的阴影掩盖。
但是此时杜甫的性格中已经初步展现了他爱国家先于爱自己,把国家福祉置于个人幸福之上的特质。
741年杜甫结束游历返回洛阳之后,搬到了附近的首阳山山脚,这里坐落着他的先祖之墓。
有感于先祖曾创下的辉煌业绩,诗人为自己还没能服务报效国家而悲伤。
他拒绝在没有实现做官报国的理想的情况下考虑自己的未来。
杜甫一生都在为了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而努力,但是却长期仕途不顺,生活穷困。
他也曾为了生计而为达官显贵的宴饮服务,为了求得一官半职而违心夸赞可以帮助他的权臣。
但是杜甫在痛苦中并没有放弃尊严,走上谄媚逢迎的道路,尽管心中充满深刻的失意与失望,诗人仍旧坚持爱国的、为祖国服务的理想。
在此之后,谢氏认为杜甫的爱国情怀更加清晰地表现于他对当时社会恶习的不妥协,并且在他的作品中开始唱响揭露社会问题的主题。
杜甫见惯了洛阳权贵的虚伪丑恶,为杨氏集团气焰嚣张而愤怒,为玄宗不思朝政而痛心的情感都可以在他揭露性的作品《丽人行》中找到反映:杨氏姐妹衣着首饰的极尽华美“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和杨国忠的横行骄蛮,揭露的正是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军节节败退,国家陷入战火之中,杜甫忧心国家命运,又痛心于人民受到的剥削与压迫,自此在他的诗歌中爱国性与人民性两种思想开始深度融合。
毕竟在谢氏看来,杜甫长安时期的作品中揭发官僚的主题,就从属于民族苦难这样一个更宽泛的主题。
杜甫也是从长安时期开始逐渐理解国家的政务生活,开始意识到自己对民族的责任。
战争时期杜甫的爱国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战争的态度随着战事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一部分我们接下来会详细展开分析。
除了反战思想的发展,谢氏还指出,此时杜甫的诗歌中延续揭发官僚的主题,但是在逐渐了解并热爱人民之后,这一主题有了新的阐释。
如果说在《丽人行》中杜甫甚至没有提及皇帝,只是谴责宠臣的过度奢侈和不守法纪的骄横,那么后期他则把皇帝的玩忽职守、君主对宦官重臣恶劣习性的纵容与国家的混乱联系起来。
可以明确的是,杜甫诗歌中爱国性的体现还在于,他在谴责皇帝和揭露虚伪官吏的同时,着力描写战场上英武的将军与奋勇杀敌的士兵。
尽管厌恶战争,兵役繁重,因此受尽苦难,但是军中的士兵们始终都是坚定的爱国者,正如杜甫一样。
组诗《前出塞》中杜甫刻画了有“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矫健身姿的将士形象,描写了他们“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和“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的豪情壮志,诗人对他们甚至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情怀的高度赞扬,也正是他爱国思想的体现。
杜甫积极关注战事和国家命运,希望唐王朝可以对外击退外敌,对内洗清朝政,重复开元盛世的荣光。
在诗歌《凤凰台》中杜甫描写了一座难以攀登的山,据传说很久之前在山中有神圣的鸟,它的出现是和平幸福的预兆,而现在“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
为了它可以帮助国家“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杜甫准备好了自我牺牲:“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心以当竹实,炯然无外求。血以当醴泉,岂徒比清流。”
可见前面我们说诗人将国家命运置于个人顺遂之上,并不是夸大,为了实现国家兴盛的愿望杜甫可以不惜自身、奉献一切。
待到763年春安史之乱结束,杜甫的爱国之情在广为流传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初闻喜讯诗人欢喜得想要发狂,一度落下泪来,妻儿愁闷的思绪顿时消散,而杜甫已经放声高歌,痛饮美酒,开始为归乡做打算。
全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也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
综上可见,杜甫诗歌中所体现的爱国性,为国家境遇忧心焦急,为统治者和官僚阶层的不作为而愤懑,为人民的淳朴和遭受的苦难而痛心,都是来源于他无论何时都不曾停止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