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毁掉一个人的也许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3种妈妈
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们每个人一生的内心所求,我想应该是:寻找美好的爱。
我们不确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需要拥有多大程度的爱,有的人完全不相信世间有爱的存在,有的人怀疑自己值得不值得被爱。
有的人因为看到父母的不幸,竭力避免发生在自己身上,却一次次受挫,仿佛命定如此。
心理学认为,我们成年后爱与被爱的能力甚至我们的命运,跟我们生命中所建立的第一条情感纽带密切相关。
这条纽带,就是母爱。
虽然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但母爱的表现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童年时代的性格,跟母亲与自己的互动模式息息相关。毁掉一个人的也许不是原生家庭,而是这3种妈妈。
一:禁令太多的妈妈,让孩子懦弱
在公园玩的时候,见到了一个小女孩。这个孩子才三岁,总是眼神弱弱地看着周围的人来人往。
女儿跑过去找她玩,没想到她一个劲地往妈妈身上躲。无论妈妈如何催促,就是不敢行动。
于是我带着女儿一边玩,没多久,听到一声严厉地训斥,于是我转头过去,发现小女孩在跟另外一个熟悉的孩子玩棍子。
妈妈责怪女孩子棍子那么脏,把手弄脏了,衣服也会脏。于是女孩子悻悻地又折回妈妈身边,空洞地望着那些疯玩的孩子们。
三岁的孩子,正是玩耍的年纪,把手弄脏了,衣服弄脏了,这些都是非常寻常的事情。因为这个年纪,孩子是通过玩耍发展大脑、学会社交的。
如果因为怕弄脏衣服而放弃学习的机会,实在得不偿失。
我们身边也常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孩子想喝水,妈妈就帮孩子倒,因为孩子自己倒可能会弄湿衣服;孩子要玩过家家,妈妈不允许,因为会弄脏手;孩子想玩沙子,妈妈也不同意,因为沙子脏。
太多的禁令让孩子无所适从,他想做的事情,都是被禁止的。而妈妈要求做的,都是孩子不感兴趣的。
妈妈的这些禁令,会让孩子非常地懦弱,且做什么事情都放不开,被禁令束缚住。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在他成年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性格?
二:包办的妈妈,让孩子依赖、自私
有些妈妈,她们含辛茹苦地做饭、洗衣、带孩子,在家里像个保姆般对孩子包办,事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这样的妈妈,自己辛苦不说,还可能养出“白眼狼”的孩子。
因为凡事都帮孩子做好,容易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理所应当觉得,自己的一切,就得别人帮忙做好。
这样的孩子,容易依赖性强,抗压性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喜欢逃避。因为他没有处理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我见过一个孩子,都已经16岁了,却连自己每天要穿的衣服都得妈妈找好放到他枕边。
如果哪天妈妈没时间帮他找,他就不穿外套,直接穿睡衣出门。一问他就说:“我找不到,不知道衣服在哪。”
衣柜就在他房间,怎么可能找不到衣服呢?只是他太依赖别人,自己懒得找罢了。
平时他的大小事,如整理自己的房间、收拾书包等,都是妈妈代劳。要他自己动手吧,妈妈就会阻止:“小孩子怎么会做这些?做又做不好。”
正是因为一直不给孩子锻炼自理能力,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慢慢减弱。当他长大,过了学习这些小事的年纪,孩子想要飞翔的“翅膀”,也就渐渐退化了。
三:强势如领导的妈妈,让孩子退缩
有些妈妈,面对孩子非常强势,我说一就是一,你得绝对听话,不听话就大动肝火。
这种类型的妈妈,会让孩子很害怕,不敢和妈妈亲近。在生活中,孩子战战兢兢,最后形成胆小怯懦、容易退缩的孩子。
领导型妈妈的口头禅往往是“你应该”、“你不能”、“我说怎么做就怎么做”。
妈妈对孩子的控制很多,包括该穿什么衣服、该买哪个玩具、该和谁玩等等,孩子的一切,几乎都是妈妈做主,很难自己做决定。
孩子与妈妈相处,就像下属和领导的相处模式——命令与服从。孩子长大后,会由于反抗而极度叛逆,或者屈从而沉默寡言。
孩子由于发育不成熟且能力不够,做事磨蹭墨迹。而领导型的妈妈,一般都是急性子,见不得孩子慢。
所以,妈妈对待孩子,往往会缺乏耐心。而孩子又容易在催促中,变得急躁、不自信。
而又因为凡事都不能自己做决定,孩子长大后,容易优柔寡断,面对难题很迷茫,希望别人能告诉正确答案。
在《妈妈的性格影响孩子一生》这本书中,作者提出,想要孩子幸福,最好的是“伙伴型妈妈”。
妈妈对待孩子,既不是下属,也不是永远长不大的“宝宝”,而是自己的伙伴。妈妈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一起玩游戏,与此同时,孩子又能得到妈妈的爱护。
作为“伙伴”,妈妈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像朋友一样,陪着孩子玩耍,在玩耍中学习。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拥有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状态,长大后,他也才能有勇气和力量奔赴前方!
你最认可哪种类型的妈妈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我是佑子爸,家有“小魔王”,我陪她一起成长,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