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李秀成的供词到60年代才公开?如果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李鸿章,晚清最有名的大臣之一,却有一个人被他尊为师傅,这个人就是曾国藩。
自幼聪明好学的曾国藩,从小立志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在他的求学路上,他遇到了一个老师,这个老师是一个既智慧又仁慈的人,教授他读书、写字、做人的道理。曾国藩深深地受到了这位老师的影响,他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如同亲人一般,与老师相处了近三十年。
曾国藩的老师并不是一个出名的人物,但他的智慧、仁慈以及忠诚却感染了曾国藩,使他在后来的人生中不断努力为国家尽一份力。
而左宗棠,他一生中也遇到了一位重要的导师,那就是曾国藩。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追捻战争等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他是当时最有名的将领之一。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才华和贡献十分敬佩,他将曾国藩视为自己的师傅,并写下了一篇挽联以表达自己的敬意。
曾国藩,一个晚清名臣,他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
小时候,他并不聪明,学习起来十分吃力,那些文章他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记不住。但他有一颗执着的心,一直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
一天晚上,曾国藩背着书熬了一个通宵,贼人趁机偷偷潜入他的书房准备行窃。然而,贼人等了整整一夜,曾国藩却始终没有停下来,一直坚定地背诵着那篇难以记住的文章。
贼人实在等不及了,跳进屋子嘲讽他:“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啊?”然后,贼人竟然开始背诵那篇文章,并把它背得滚瓜烂熟。
曾国藩听了心中十分感慨,他懂得了,坚持不懈的精神、不屈不挠的信念,是成功的关键。
然而,曾国藩也有一个让人不齿的故事。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抓到了李秀成,李秀成在狱中写下了数万言自述。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原稿上交朝廷,而是私下将其焚毁,让这份自述随风而逝。
李秀成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肆虐全国,李秀成因为被认为是叛徒而被关押在曾国荃军营中。曾国藩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名臣,但他也有着一些让人无法忍受的行为。
在牢房里,李秀成每天写下7000字的自述,整整写了16天,可他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努力会被曾国藩掩盖。当李秀成最终被处决时,他依然保持着他的气节和尊严。
可是,这个故事并不止于此。曾国藩将李秀成的自述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原稿则被他珍藏在了家中。这个事情一直被埋藏在历史的尘埃中。
在一个清朝之后的年代,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翻出了一份百年之久的珍贵文献——《李秀成亲供》。这份文献的历史背景可追溯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当时的天京城里,李秀成因被洪秀全关入曾国荃军营中而备受折磨,但他从未屈服,而是整整写下了16天的自述,每天7千字,不留一丝遗漏。
这份自述原本是要上报清廷的,但曾国藩却将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以至于李秀成的数万字亲供成了不完整的版本,而且在清朝灭亡之前都没有公开。而曾国藩为何要进行如此操作,成为了历史学家们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后来,曾孙曾约农终于将这份珍贵的文献公开,人们才发现原来曾国藩删减自述的原因竟是因为其中的内容可能会让曾家遭到灭顶之灾。这份亲供中,李秀成揭露了曾国藩的罪恶行径,让曾家的历史暴露无遗。如果当时这份文献公之于众,曾家可能会因此遭到清廷的严惩,乃至于被灭族。
因此,曾国藩为了保护家族的利益,不得不将这份亲供进行删减。
那么到底删减了什么
李秀成的供词中藏着一份关于曾国藩前途命运的预言,这个预言足以让曾家血脉尽绝。当时,曾国藩刚刚平定太平天国的叛乱,功高震主,他的权力让慈禧非常忌惮,想要铲除他。
李秀成在自述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建议,他建议曾国藩可以借助手中军队拥兵自立,成为真正的皇帝,这样一来,他的命运就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会像“飞鸟尽,良弓藏”一般在功高之后失去所有。
然而,曾国藩深知谋反的危险性,在朝廷未正式御令之前,他就擅自处决了李秀成,并将自述内容删减了很多。他深怕有心人抓住这个把柄来陷害自己,因此只能保守这个秘密,不敢将自述内容公之于众。
曾国藩是一位忠臣,但他深知在封建王朝担任官员的风险。虽然他为了保家卫国,在清廷最黑暗腐朽之时,站了出来,自己出钱训练湘军,凭借更强的战力,一扫清军的颓势,镇压了太平天国暴乱,剿灭了捻匪,但他也清楚,成为王朝的支柱也就意味着成为最大的威胁。
在那个时代,谋反是最严厉的罪行,一旦被指控,动辄就是株连九族。而慈禧作为威权极重的皇后,对曾国藩充满了猜忌和不信任,甚至想要除掉他。曾国藩深知自己的处境,他知道自己的功高震主,手握大权,但也知道慈禧对自己的杀心,他需要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
就在这个时候,李秀臣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万言书,书中详细分析了曾国藩目前的处境,提出了建议:直接拥兵称帝,将命运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个建议似乎是保全曾国藩的最佳选择,但他也明白,若是被政敌知道供词的内容,一定会大加利用,而慈禧也不会考虑曾国藩自己到底有没有谋反的心思,而是会趁机利用这个机会除去曾国藩这个威胁。
于是,曾国藩在没有得到朝廷正式御令的情况下,擅自处死了李秀臣,并将供词内容进行了删减。他明白,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是保密,这个决定的确让他保住了性命,但也让他在心中多了一个无法平息的愧疚。
曾国藩是一个身负忠诚之名的士人,但他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效忠,而是在深刻理解忠义的内涵之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清楚地知道,在一个王朝的统治下,官员们的地位注定是不稳定的。作为一个忠臣,他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宁和民众的安定,不得不在黑暗的时代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训练出了湘军,将清军的颓势一扫而空,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剿灭了捻匪。
在这个过程中,曾国藩并没有盲目地追随统治者的命令,而是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和才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将敌人消灭在萌芽状态,保卫了国家的安宁。从这个角度来看,曾国藩并不是一个愚忠之辈,而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和行动力的领袖。
当然,曾国藩的选择并不是毫无风险的。在一个权力腐败的王朝中,拥有权力就意味着拥有了被利用和排挤的可能性。而且,作为一个拥有强大军力的将领,曾国藩面对的风险更加巨大。然而,他并没有因此退缩,而是坚定地走上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在面对太平天国起义时,曾国藩没有选择安逸地待在家中,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带领湘军奋勇杀敌。他不断地改变战术,精心组织军队,最终在大庆前夕,成功地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南京。这一胜利,不仅是对敌人的有力打击,更是对曾国藩的领袖才能和忠诚品质的最好证明。
总之,曾国藩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效忠,而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和行动力的领袖,他的选择不是毫无风险的,但他勇敢地面对挑战,并最终取得了成功。他的忠诚和智慧,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