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麦克阿瑟不相信出兵?除了轻敌,还有他对日军的认知
直到第二次战役结束,麦克阿瑟才真正地相信中国军队已经正式参战。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即便已经从多个渠道得到情报,可他仍然坚信出现在朝鲜战场的只是少数“自愿人员”。除了轻视装备简陋的志愿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让麦克阿瑟对东方人产生了一种固有的认知。
麦克阿瑟在美国人心目中崇高的地位与太平洋战争很大的关系。在战争的初期,带着对东方人固有的蔑视,他不太相信日军有所谓的战斗力。他甚至觉得,那些被炸毁的美军机场、飞机都是日本军方雇佣的白人飞行员所为。
傲慢和轻敌就会付出代价。随着日军占领菲律宾,麦克阿瑟开始重新审视日军。如果不是罗斯福的恩典(调往澳大利亚),他要么自杀,要么成为“巴丹死亡行军”中的一员。在之后的逐岛争夺中,麦克阿瑟以他的视角总结出日军几个特点。
在菲律宾被俘的美军
1、作战计划大胆、周密。
2、执行力坚决,意志力顽强。
3、缺少战场上的变化,过于机械地执行命令。
4、一旦进攻不顺利或者失去战场主动权,官兵们就会不知所措。
在麦克阿瑟看来,当日军丧失了制海权和制空权后,除了全体“玉碎”之外,并没有什么高明的应对之策。相反,如果他们可以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就会像偷袭珍珠港那样不计成本和后果地投入战斗,就会取得不错的战果。
姑且不提麦克阿瑟对日军的总结正确与否,他在朝鲜战场上屡屡使用让人匪夷所思的进攻方式与上述的总结有直接的关系。当美军占领平壤继续向北推进后,其行军模式遭到普遍的质疑,尤其是西线的第八集团军。
志愿军发起云山战役之时,第八集团军的左翼是美24师和英27旅,距离中朝边境城市新义州仅30公里;右翼是南朝鲜第6师和第8师,被40军打残或是击溃。位于中央的美骑一师和南朝鲜第1师甚至不知道右翼完全暴露,他们已经沦为孤立之军。三路大军之间没有依托,也没有保护,美国参联会的官员直言:“这是一个连西点军校初级学员都没会犯的错误。”
麦克阿瑟曾经担任过西点军校的校长,肯定不会教学生这样打仗。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他要用最短的时间抵达鸭绿江畔,在对手未发起进攻之前摧毁对手,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无论是朝鲜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东方人,都会处于一种“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如果说麦克阿瑟从来没有考虑过中国军队参战的可能性,显然不现实。因此,他在威克岛与杜鲁门的会见中才会说:即使中国军队参战,他也有能力将其击败。麦克阿瑟的“底气”就在于他自认为的东方人的“属性”,而这种“底气”也直接影响了美军驻远东情报部的相关人员,他们甚至不惜“伪造”情报来迎合麦克阿瑟的决定。
第一次战役开始的时间是1950年10月25日,远东情报部通过各种渠道获悉42军124师、126师两个番号的中国军队参战(东线的黄草岭阻击战)。10月29日,南朝鲜第1师在云山又发现了另外一个中国军队的番号:39军。也正是在这一天,美国空军还发现了两支数量不详的部队正在向云山东南方向进军。
此时距离云山战役开始还有将近三天的时间,39军对美骑一师还没有完成合围。如果远东情报部将信息如实上报,美军很可能提前撤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远东情报部部长查尔斯·威洛比在经过“分析”后做出如下判断:所谓的39军,只是中国军队中的朝鲜族士兵,他们都是自愿参战。
时任美军远东情报部部长查尔斯·威洛比
威洛比一定知道,四野的三个朝鲜族师早已“归队”,而其他部队的朝鲜族士兵也在战争爆发前陆续返回朝鲜。他比谁都清楚真正的39军已经抵达战场,而事实上那两支数目不详的部队正是39军115师343团和345团。他们正在赶往云山东南方向的诸仁桥地区,彻底将美骑一师第八团的后路截断。
345团截断退路
威洛比为什么要这样“欺上瞒下”?如果他如实上报,美国政府很可能要求联合国军暂缓向鸭绿江推进,麦克阿瑟的“宏伟”目标将无法实现。他是麦克阿瑟忠实的追随者,完全相信总司令的判断。退一万步讲,即使39军参战,那也一定具有东方人的“属性”,胜利也一定属于联合国军。
343团阻击援军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彭老总下令全军后撤,“销声匿迹”于朝鲜的大山之中。这个结果让威洛比有了更足的底气,他干脆给华盛顿报了一组中国军队的“具体”数字:1.65万至3.45万。熟悉志愿军编制的人应该不会陌生,仅云山一处,兵力都不止上面的数字。
麦克阿瑟对日军的总结,对东方人固有的认知,导致了他对志愿军是否参战出现了误判。与此同时,远东情报部在这样的判断下,一次次将情报“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美骑一师只是开头,美二师和陆战一师即将在清川江和长津湖遭遇更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