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临床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多由家族遗传
说起胃肠道问题,大家总是天然的联想到饮食习惯。如果一个人长期保持着错误的饮食习惯,那么他的胃肠道环境就会慢慢变差,各种病症以及不良反应也会随之而来。
但实际上,导致胃肠道问题的原因很丰富,除了饮食习惯不当还有多种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其中胃息肉,就受多种因素影响,甚至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概率。
一、胃息肉为什么会遗传?
胃息肉这一病症主要指胃粘膜表面的一种良性病变,一般呈凸起状,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炎症、长期烟酒、作息紊乱以及环境因素引起。但随着医疗领域的深入研究,临床上发现,该病症存在着一定的遗传率。
遗传性胃息肉是一种显性染色体遗传病,家族中常常出现聚集性发病的情况。有数据显示,胃息肉的发病率最高占总体人数的2.4%,但如果是家族中,且直系亲属有人患有此病症,后代患病率就会激增。
遗传性胃息肉好发于20至30岁的青年人群,若父母其中一方患有该病症,子女发病率则会提高至10%至15%。若双方都患有该病症,子女发病率则会达到30%至45%。
根据现有资料,目前医学领域对于胃息肉的遗传特性尚没有明确的解释,仅证实了基因遗传的可能性。但是也有说法认为,该病症的发病率,与家族中的生活习惯、所处环境有着一定的潜在联系。
比如父母双方长期保持着错误的饮食模式,患病率有所增加,一旦出现该病症,父母的基因序列就会发生微妙变化。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子,子女携带这种致病基因的概率就会增加。
还有一个因素在于,子女的生活模式大概率会跟随父母,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就连所处环境都是高度相似的。那么在相同的条件下,孩子受到相同的不良影响,对比其他人来说,患病率也会有所提高。
二、胃息肉的危险性如何?
在各种“小病拖成大病”的前车之鉴下,当代人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已经普遍提高。那么胃息肉有机会出现恶性病变吗?患病后的危险性又是怎样的呢?
临床观察发现,绝大多数胃息肉是不会发展成癌症的,癌变几率需要从多个角度具体判断。比如息肉的大小、种类、数量、发病区域,包括患者年龄也会对癌变几率造成影响。
如果患者胃息肉面积较大,超过2cm,那么对比面积较小的胃息肉,大面积的胃息肉未来癌变的几率就会相对偏高。再比如患者的息肉类型属于腺瘤性息肉,癌变概率在40%左右,对比其他类型的息肉,也属于相对危险的类型。
简而言之,只要胃息肉的面积较小、数量不多、类型不属于腺瘤性息肉,未来发展成癌症的可能性就是相对偏低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有病还是要治的,较早干预病情,才能更好的预防病情恶化。
三、如何预防?
1. 健康饮食、远离烟酒
胃息肉虽然具有较高的遗传概率,但归根结底,原因还是在日常饮食上。如果父母的生活习惯良好,并长期保持着健康的饮食模式,不仅自己不容易患病,子女的患病率也会大幅降低。
建议大家掌握正确的饮食方式,在有规律的基础上避免暴饮暴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绿叶菜。这样既可以保证人体需要的营养,又不会给胃肠道带来较大负担,息肉发生率也会降低。
如果有经常抽烟喝酒的习惯,则需适当减量或尽早戒除。烟酒无度对于胃肠道的损伤是持续性的,在各种有害物质的刺激下,胃肠道环境改变出现炎症,息肉的发生率就有可能增加。
另外,烟酒习惯还会提高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概率,进一步侵蚀胃粘膜,加大息肉出现的概率。因此,饮食上除了要保证方式健康外,酗烟酗酒的习惯也要改一改,以免不利因素不断积累引发严重问题。
2. 端正心态、定期检查
有研究指出,生活压力较大易造成神经紧绷,而长期的高压状态会使胃肠道环境变差,破坏其免疫能力。有些人情绪激动的时候会感到胸闷气短、反胃恶心,就这是个原因。
为了避免情绪问题引发健康问题,建议找到合理的解压方式。长期保持良好情绪,才能有效避免情绪问题给神经和机体带来的负面影响,继而达到预防胃息肉的目的。
至于定期检查,考虑到胃息肉的发病情况在年轻人当中也很常见,还是建议大家端正心态,做一次“摸底排查”。通过检查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胃肠道的健康度,帮助大家更好的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总结:
胃息肉的总体发病率虽然不高,但受到遗传特性的影响,家族中集中发病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为了避免此类病症的发生,以及降低后期癌变的可能性,还请尽早提高重视,做好日常防护并积极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