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拍着儿子朱高煦的后背,说了6个字,结果让他付出了全家性命
公元1426年的一天,明宣宗朱瞻基突然想起来,去看看被囚禁在西安门的二叔朱高煦。
两人的谈话内容无人知晓,只知道朱高煦办了一件大蠢事,一下子葬送了自己及全家满门的性命。
没聊几句,朱瞻基就被二叔气得背着手来回踱步。这时,朱高煦趁其不备突然伸出一条腿,把朱瞻基绊倒,摔了个仰面朝天。
堂堂天子在众人面前被二叔调戏出丑,面子上实在是过不去。
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
朱瞻基一气之下,命人用一口300多斤的铜缸将二叔扣住,本想让他老实点。
可没想到二叔力气很大,他根本不肯服输,居然把铜缸高高举起。虽然头部很重,但依然不耽误他东倒西歪地到处乱撞。
他的这份表演让朱瞻基勃然大怒:“来人啊,给我把大缸摁住!”接到命令的随从一下子扑上去好几个人,将朱高煦死死扣在大缸里。
憋在缸里的朱高煦纵使有万般能耐,也动弹不得了。
可朱瞻基还不解气,又下令让随从找来木炭,围着大缸把火烧红,活活烤糊了亲二叔。
随后又下令将他的9个儿子全部处死。
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国朝献征录·汉庶人传》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朱棣对朱高煦的一个承诺引起。
大哥的软弱,父亲的承诺,让他有了夺嫡之心
朱高煦是燕王朱棣的嫡次子,嫡长子是朱高炽,生性仁厚,为人谦逊。只是自幼便得了小儿麻痹症,人又长得肥胖,走起路来都需要别人搀扶着,算是半个废人。
嫡次子朱高煦与长子截然不同,他勇猛彪悍,生性狡黠,举止轻佻,颇有一番天不怕地不怕的气势。
两个儿子相比,朱棣更加喜欢勇猛彪悍的朱高煦,因为这个儿子更像自己,在朱棣的心目中朱高煦才是他最理想的接班人。
只是,当时太祖朱元璋还在世,而朱高煦的表现让他极其厌恶。
洪武时,太祖朱元璋曾下诏令年长的孙子们一同到南京就学,朱高炽和朱高煦兄弟俩均在列。
就学期间,朱高炽低调、谦恭好学的表现深得祖父喜爱。
但朱高煦好动,不愿意学习,又从来都没怕过谁,他在朱元璋的面前也一样不知收敛,给朱元璋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行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朱高煦传》
以至于朱元璋直接下诏,封朱高炽为燕王世子,继承父亲爵位,而朱高煦仅封了个高阳郡王,地位比燕王世子差得远了。
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高煦入朝奔丧。舅舅徐辉祖十分看不惯他的行为,便暗中劝诫他要行事谨慎。
朱高煦偏要对着干,不但不听劝,还记恨上了舅舅,把他心爱的宝马盗走,带回了北平。
归途中还故意干了一路子的坏事,乱杀官民、驿丞,影响非常恶劣。
朝中大臣纷纷指责燕王朱棣教子无方,使父亲丢尽了颜面,但也未作惩罚,谁让朱棣就喜欢这个儿子呢?
当然,朱高煦还是有机会翻身的。
朱元璋驾崩后,仁弱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朱棣抓住机会发动“靖难之役”准备夺取皇位。
当时朱棣势单力薄,再看看长子朱高炽的形象难免失望,这个儿子是不能指望他上战场了,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朱高煦的身上。
打仗是朱高煦所擅长的,靖难之役中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战场上经常作为先锋,作战勇猛,立下赫赫战功。
朱棣多次濒临危难,差点连性命都保不住,是朱高煦多次转败为胜,救出朱棣,表现可圈可点。
朱棣感动之余,抚摸着他的后背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
“勉之,世子多疾!” ——《明通鉴·卷十三》
意思是说,你的哥哥多疾病,你可要加倍努力啊。言外之意,只要他们打下江山,就把皇位传给朱高煦。
正是这句话让朱高煦萌生了夺嫡之心,更加恃宠而骄,从来都不把那个胖子大哥放在眼里。
而体弱多病,身有残疾,还胖得喘不动气的朱高炽也不生气,只是尽自己所能为父亲分担。
在朱棣率领精锐部队袭击大宁时,只留下不足10000人的老弱残兵给朱高炽,并郑重地告诉他:“我把城池交给你,你一定要守住!”
对于朱高炽来说,父亲的这句话足有千斤重。
10000人对抗南军李景隆的50万大军,这个任务不可谓不重。
但朱高炽硬是创造了奇迹,坚守城池20天,一直等到父亲搬来救兵,一举击退李景隆的大军。
朱高炽的表现实在让朱棣另眼相看,而他依然行事低调,与骄纵的弟弟形成鲜明对比。
在朱棣成功当上皇帝后,立谁为太子便犯了难。
与大哥的夺嫡之争,输得很惨
朱棣很喜欢朱高煦,一心想立他为太子,且武将们由于在战场上与朱高煦交情较深,也都很支持他。
但文官们不同意,一方面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不能被轻易更改;另一方面,朱高煦多行不法之事,不宜立为太子,而仁厚稳重的的朱高炽更适合担当重任。
就在朱棣左右为难之际,有一个人说了一句话,让朱棣马上下决心立了朱高炽为太子。
这个人叫解缙,官至内阁首辅,才华横溢,正是他主持编纂了旷世奇书《永乐大典》。
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明史·卷一百四十七 ·解缙传》
意思是说,朱棣问解缙该立谁为太子,解缙赞朱高炽仁孝,朱棣不为所动。解缙又说:好圣孙。朱棣这才决定立长子为太子。
圣孙,指的就是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也就是说,朱棣虽然不喜欢朱高炽,但他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最终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这一决定,让朱高煦大失所望,他万万没想到,这些年自己在战场上拼杀居然是为他人做嫁衣。
他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他要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1414年,朱棣北巡归来。太子听到消息后立即派人准备迎驾,但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有所延误。
朱高炽看到父亲铁青的脸,有些不解。
朱棣则大发雷霆,我一把年纪了,还要征战沙场,还不是为了你将来的江山稳固吗?可你能做什么呢?连迎驾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是个废物!
朱高炽心里也委屈呀,父亲出征命他监国,他自然是没少操心费力,可父亲回来就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真是有苦说不出。
骂就乖乖听着呗,可没有这么简单,朱棣随后下令将太子党全部抓捕入狱,这就太小题大做了吧。
当然,迎驾事小,太子藐视皇权事大。
朱高煦正是抓住了父亲对权利的贪婪这个弱点,在大哥监国这件事上大做文章。
编造太子想要篡位的各种小道消息,密报给父亲。本来朱棣还半信半疑,太子接驾延误一事恰恰激起了朱棣的疑心。
于是,朱棣给了太子沉痛的打击,太子党几乎被一网打尽。朱高煦看着大哥摇摇欲坠的太子位,很有成就感。
但人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
朱高煦常常自比李世民:“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朱高煦的野心可谓昭然若揭,明目张胆。
殊不知,聪明反被聪明误。
李世民的确英明神武,他还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逼父亲李渊退了位。
朱高煦想成为李世民,但他忘了朱棣不想做李渊。
他嚣张的气焰,正好触动了朱棣的逆鳞。
然而,朱高煦却丝毫没有察觉,行事更加放纵。
他又向父亲索取天策卫为护卫,不久后又要求再增加两护卫,这就不得不让朱棣引起警觉。
朱棣决定让朱高煦去青州的封地,朱高煦不服,反问父亲:“我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把我封到这么偏远的地方?”硬是死赖在南京不肯走。
不久后,朱棣又多次收到他人举报朱高煦的违法之事多达数十起,就连朱高煦的亲儿子朱瞻圻也跑到朱棣面前告状,说他父亲天天干坏事。
朱棣忍无可忍,把朱高煦叫过来痛斥一顿,剥夺冠服,囚禁在西华门内,还要将他废为庶人。
仁厚的朱高炽痛哭流涕,跪地力救,朱棣才赦免了朱高煦的罪责。夺去了他的两个护卫,诛杀了他的亲信,以示惩戒,并强令就藩安乐州。
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目匿〉诸人。——《明史·朱高煦传》
事实证明,帝王的宠爱是最不靠谱的,想要的东西还要靠自己。
发动造反失败,被囚禁在西安门内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这个皇帝将仁厚做到了极致。
虽然他知道弟弟朱高煦一直在谋划造反,抢他的位子,但他并没有想办法除掉他。反而是给他赏赐数以万计的宝物,把他的儿子们都封为了郡王,试图将他拉回正轨。
按说,朱高煦该看清形势,夹起尾巴好好做人了。可他偏不,就要继续造反。
朱高炽的身体实在太弱了,他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就卧病在床。
朱高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命喜欢告他的状的儿子朱瞻圻在朝中打探消息。
当时都城已迁至北京,朱高煦在山东就藩,而朱瞻基还在南京。
在没有电话的情况下,一旦皇帝驾崩,朱高煦肯定比朱瞻基先得知消息。
所以,他在朱瞻基的必经之路设埋伏,准备来个“请君入瓮”,除掉朱瞻基再去抢皇位。
可这一次他又失算了。
朱瞻基早就料到这个不安分的叔叔会来这一招,选择另一条道提前赶到了北京。
就在朱高煦盯着大道望眼欲穿苦等侄儿落网时,朱瞻基早就进入了皇宫,登基称帝。
虽然木已成舟,但朱高煦依然意难平。
朱高煦又换了偶像,从李世民变成了朱棣。
当年,他亲眼目睹了朱棣是如何一步步把亲侄子赶下台的,今天他要让这段历史再重演一遍。
他派出枚青去拜见英国公张辅,并深信凭多年的交情张辅一定会陪他一起造反。
张辅很热情的招待了枚青,工具是一捆绳子,他把枚青直接绑起来送给了朱瞻基。
刚登基根基不稳的朱瞻基还不想大动干戈,便派出中官侯泰去找朱高煦议和。
可有些时候,退一步不是海阔天空,而是蹬鼻子上脸。
迎接侯泰的是嚣张的朱高煦,他依然对父亲的承诺耿耿于怀,愤愤不平地说:“当年靖难没有我出力,哪有今天?结果我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说完,带着侯泰参观了自己的兵马武器,然后对侯泰说:“回去告诉皇帝,先把那些奸臣给我送来,再慢慢谈。”
朱高煦啊,给你三分颜色,你竟想开染坊。
纵使泥人也有三分火气,朱瞻基一气之下来了个御驾亲征。
皇帝亲征毕竟有气势,朱高煦的军队看到皇帝斗志便失去了多半,一触即溃。
也难怪,朱高煦搞阴谋夺位搞了二十多年,最终一事无成,皇帝换了一波又一波就是没他什么事。
如此折腾,手下的军队哪有信心为他豁出全家性命?面对来势汹汹的朝廷大军,叛军个个盯着朱高煦恨不得把他绑起来献给皇帝,将功赎罪。
朱高煦终于看清形势,偷偷溜出城池向皇帝投了降。
朱瞻基继续发扬父亲的仁厚之风,并没有处死二叔,只是剥夺了他汉王的爵位,全家都废为庶人,将他囚禁在皇城的西安门内。
朱高煦如果从此能够安安分分做人,朱瞻基也为了保全仁义的形象,应该不会再要了他的命。
可他偏偏又上演了开头那精彩的一幕,以至于朱瞻基忍无可忍,直接给他灭了门。
写在最后
应该说上天是眷顾着朱高煦的,给了他强壮的身体,勇敢彪悍的性格,过人的军事才能,以及父亲的偏爱,这些都是难得的资本。
但也正是这些优势,造就了他狂妄自大的性格。而父亲朱棣的一句承诺,无疑是火上浇油,更加助长了他嚣张的气焰。
以至于他不得皇位不罢休,最终落得凄惨的地步,真是可悲。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