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社会的尴尬:滴滴程序员年薪八十万,被亲戚认为不如二本教师
话说在几个月前的互联网上,流传这么一个帖子,说的是滴滴某程序员年薪八十万,本来以为可以依靠如此丰厚的薪资,让老家的亲戚众星捧月一样恭维自己。但不曾想亲戚们觉得这个程序员还不如他家的另一个亲戚:这个亲戚是博士研究生学历,在二本做教师。于是他很郁闷,所以在互联网上发帖来倒苦水。
其实关于两者的对比,个人觉得,本质上来说,是身份社会的尴尬和大众印象中的资金流问题,导致了年薪八十万被视为不如二本教师的现状。
小编觉得,这个问题得先从身份社会说起。
1、自古以来的身份社会
其实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身份社会。当代很多人把高考比作当代科举。但其实身份社会的历史,可要比科举制度悠久很多。
比如在中国的先秦时代,就存在世卿世禄的现象,所谓世卿世禄,意味着阶级固化到了金刚钻状态,一个人一生的成就,基本上取决于出身。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假设草根出身的刘邦生活在商朝或者西周,只怕本事再大,也只得在农村种地。
其实之后的岁月里,身份社会的现象依旧存在。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奉行九品中正制,前途几乎就被身份锁死。甚至在五代时期,高门大户出身的小官,都敢当众羞辱寒门出身的宰相。这一切都是身份社会的体现。
而在现代社会,大学生、GWY、教师,则成了有身份的象征。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尴尬现象:那就是高考成绩150的大专毕业生,毕业后在家啃老会引起社会同情,毕竟人家是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低端劳动是值得理解的。而初中生毕业如果在家赋闲,则会引起嘲笑。这其实就是身份社会的一种体现。
所以当下存在“孔乙己现象”也和身份社会有关:毕竟,只要读了个大学,哪怕总成绩不到300分,也觉得应该从事高端工作,也觉得自己是有身份的人。
因此当年薪80万的程序员和二本教师PK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产生身份社会的思维:那就是教师的地位,总是要比程序员高太多。因此,人们总是会恭维教师,尤其是大学教师。
2、资金流问题
此外还涉及到一个资金流问题。说起大学教师,多数人会产生这样的印象:那就是大学教师的其他项目,才是收入的主要来源。比如很多大学教师,本身具备公司老板、大律师等身份。即便是一般的二本教师,也可能通过接私活儿来提高收入水平。其实这种情况算是很常见的现象,不过,也有部分专业较差或者运营能力较差的教师,其收入主体来自学校发放的薪酬。
不过,即便是主体收入来自学校薪酬的大学教师,在资金流问题上,长期被社会各界看好:因为多数程序要在35岁以后,往往面临收入暴跌的尴尬。而之前积攒的财富,在通胀面前,往往会严重缩水。比如说在90年代,资产百万的人,时常被视为拥有几代人都花不完的财富。甚至那时候还有百万富翁这个说法。但是在当下,虽然一百万依旧算得上巨款,但年薪百万的人,绝对数字方面也并不少。
而教师群体在资金流方面,是长期稳健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看好二本教师的因素之一。